史依弘 京剧是此生的奢侈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ri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大多数京剧演员不同,史依弘平时用真嗓子说话。一口标配的上海话,让同龄人感觉仿若是邻家小妹妹。而她身边的年轻人,大多称呼她为“姐姐”。
  戏里,叫一声“姐姐”有时是要出大事情的,比如昆曲《牡丹亭》中,柳梦梅那一声声呼唤“姐姐,嫡嫡亲亲的姐姐啊”,愣是演出了三生三世的爱情。而如今,史依弘这位90后眼中的姐姐,则生生将京剧的时尚元素调动出来,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让京剧重新活泛起来。
  这不,10月27日、28日、29日,史依弘在天蟾逸夫舞台将连演三台大戏——全本《宇宙锋》,以及《凤还巢》《玉堂春》。在采访史依弘之前,我通过购票网络查询到,市面上早已没票了。
  与此同时,史依弘与长江商学院梅建平教授合作创办的上海弘依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则推出“星星点戏—— 点亮看戏的眼睛”传统京剧展演活动。未来一年,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观众们能看到与当月星座有关的剧目。“星星点戏”,让京剧更能被年轻人接受,无疑是一个创意妙招。


  在秋日一个平静的午后,史依弘在沪西某咖啡吧接受了我的专访。聊京剧的新生,聊京剧与时尚的关系,聊艺术,聊收藏……
  伶人自创公司无非回归市场
  今年春天,史依弘在上海发布“占尽风华—— 2016史依弘全国巡演”启动消息的同时,也宣布自己创办的上海弘依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以京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商业文化传播公司。有媒体如此评论:“从跨流派唱程派《锁麟囊》,到跨剧种唱昆曲《牡丹亭》,这一次,史依弘“跨界”的步子迈得更大,走进了商界。”
  当时,媒体刊文称史依弘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不想玩噱头,也不想哗众取宠”。弘依梅文化传播公司将以京剧的发展、教育为己任,要寻求京剧这门古老艺术与现代商业运营的最佳结合。
  而坐在我面前的史依弘则表示,京剧早年就是依靠戏班各地巡演,靠市场赚钱,走的就是市场化之路。
  史依弘告诉我:“办公司,我也曾找京剧院院长聊,看能否停薪留职,或者干脆辞职自创公司。”上海京剧院对史依弘自创公司则表示了很大的支持,认为这是京剧走市场之路的一次尝试。院方认为史依弘没有必要辞去公职。而公司巡演,可以做到为史依弘量身定制剧目,公司去推广、完成票房指标,再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使用上海京剧院的班底、衣箱等。
  这是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一种交集。而久居体制内的名伶史依弘,则感到这样的公司模式,能让人开阔眼界,并为京剧拓宽一条道路。
  尽管之前无论是史依弘本人,还是诸如京剧院同仁王珮瑜等,都曾与商业公司合作过,在舞台制作方面,在项目推广方面有不少尝试,比如史依弘以梅派青衣之名,唱昆曲,唱程派的《锁麟囊》等,赢得市场不错的口碑,但能够在不辞去公职情况下开公司,以推广剧目,可以看出这是上海文化创新大潮中,所闪现的浪花。
  “开公司,与制作人合作不同,整个的系统比较齐整,算下来要庞大得多。但有一点,就是作为主角,演出场次多了。”史依弘说,“演员的艺术生命短暂,能够通过公司的形式,增加演出机会,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接触到京剧,也让人看到我们戏曲人并非仅仅是服务于部分票友、戏迷的。”
  史依弘曾不止一次引用程砚秋说过的一句话—— “京剧演员是社会中最摩登的一群人”。“程硯秋先生认为当年的名伶都是潮人。”史依弘说,“我的理解是,在程砚秋先生所处的环境,他如果不了解那时的信息、想法、审美,他怎么去做戏呢?他们要走市场,希望观众来看他们,接受他们的东西,现在我们是否了解观众想要看什么呢?还是闭门造车?”
  如今,伶人自创公司,无非重回程砚秋先生那个走市场、求时尚的时代。
  流派诞生要有社会土壤
  近年来,史依弘曾经演出过昆曲,演出过程派剧目《锁麟囊》。今年的巡演,又演出了看家戏《凤还巢》《武家坡》《玉堂春》。
  提起10月演出票销售一空的情况,史依弘透露,也许是因为6月演出取消,导致持有6月演出票的观众自动顺延到10月,造成票子紧张。


  至今,天蟾逸夫舞台网站上仍留着演出信息的变更通知:“我们十分抱歉地发布如下演出变更信息:日前,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史依弘在排练中肩部旧伤复发,按医嘱必须进行手术治疗。是故,原定6月3日—5日在天蟾逸夫舞台的三场演出(‘上京实力派’演出季史依弘专场暨‘占尽风华—— 2016史依弘全国巡演[上海站]’)延后举行。同时,肩部手术康复预期为半年,遵医嘱康复期间不宜演出武戏。”
  坐在我对面的史依弘,仍不时揉着肩膀,可见,旧伤并未完全复原。然而,10月份,大戏却将开演。
  “观众支持,我们戏曲人就该奉献好戏。”史依弘说,“一般的京剧院团,如今很少巡演。比如北京、天津走一遭,这么一大帮人的差旅费、餐饮吃喝等开销很大。”
  当然,如今还有一个现象,但凡有剧团巡演,会选择一些革命现代戏。一个原因是—— 一些企业家包场,他们均在五六十岁左右,听着现代京剧长大。
  而在史依弘看来,京剧演员本身也应该去唱好戏。比如作为一位梅派青衣,能唱昆曲,能唱其他流派的戏,在京剧繁盛的年代,都是理所当然的。
  史依弘此言不假。比如抗战胜利,梅兰芳重返舞台,就是与俞振飞联袂,唱的是昆曲《游园惊梦》。
  史依弘认为,京剧演员若要走市场,就必须根据观众的需求,以及自身的能力去演出。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巡演,我觉得,就是要推广京剧。比如一名观众从没有看过京剧,但只要他走进剧场,只要他看过我的戏,他就能被吸引,难以忘怀。这样,就多了一个新戏迷。我觉得,这才是京剧本身的魅力所应该具有的。”


  如今,京剧流派因为市场凋萎的缘故,少有创新。以梅、程、荀、尚来说,一些流派境地亦不甚妙。“因为没有市场,索性不去探索市场,就让政府养着,养舒服了,更不会有危机感,那就更不会有京剧的传承与创新。”史依弘说。
  京剧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尽管整个京剧行业不甚景气,但在史依弘看来,如今算是京剧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此话从何说起呢?
  “现在固然整个行业的关注度降低了,好像衰败了。但如今不是梅兰芳生活的20世纪中前叶。那是个战乱频频的时代,那是个民不聊生的时代。以前的艺术家为了讨口饭吃,为了生存而担心。现在,早已不是那个时代了。所以我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史依弘说,“但是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艺术,在这个时代太难了,人们追逐財富,整个社会还没有自省到去关注传统文化的东西。”
  史依弘通过观察发现,情况确实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比如现在比起十年前来,整个社会没有当时那么浮躁,虽然追逐金钱的劲道仍在,但目前人们的生活已经逐步更好起来。“当全中国大多数人都过上了小康生活,这个社会,人们的精神面貌、自己的文化认知,都会发生变化,都会好起来。”
  如今,由弘依梅文化传播、上海京剧院和上海大剧院三方共同出品的“星星点戏”,之所以势头不错,正如史依弘所说:“一整年的连续京剧演出,让更多年轻观众近距离感受京剧,年轻的京剧演员获得更多舞台实践机会,努力让‘星星点戏’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文化传播中的一个亮点,一张名片!”
  微信公众号“依弘聊戏”中有篇文章提到76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老师评价“星星点戏”:“‘星星点戏’让巨蟹座的我瞬间年轻了很多,我很支持‘学长带队制’的演出方式,这是中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的友好合作和相互切磋,希望给观众、媒体以及所有关心京剧事业发展的人们展现京剧行业的一次新尝试。”尚长荣甚至再“星星点戏”发布会上表示希望参演其中一场“曹操”,把自己多年来对“曹操”角色的理解和表演方式传达给青年演员们,也再次展现给观众们。
  9月30日演出,恰逢天秤座。“天秤座的性格是犹豫不决,纠结,我们上演的剧目则是《捉放曹》《断桥》。未来,到了天蝎座时刻,看来得排点儿有关逆袭的戏码上演。”
  目前,史依弘除了演出以外,还在协和双语学校推广京剧,教小学生唱京剧。家长因为孩子学会几出戏而成为戏迷的不少,可以说是比较好的推广模式。
  在史依弘看来,中国近代以来,每一代人都在为京剧焦灼。即便是鼎盛时期,也有年轻观众认为其保守,代表过去式,但许多人人到中年才感受到了皮黄之美,更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由此,京剧是有未来的。
  史依弘谈收藏
  《财富堂》:前两年我去苏州戏服厂,发现生意并不景气。作为京剧名家,您怎么看戏服?
  史依弘:如今的戏服,当然没法和戏曲全盛时期比。梅兰芳生前,京剧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鼎盛之时,对戏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而且需要最考究的做工,最好的料子。现在,整个行业的关注度都不高,戏服行业也随之衰败。现在的京剧舞美、服装,都很难和以前比了。


  《财富堂》:您本人也收藏戏服吗?是否会在演出时使用?
  史依弘:十多年前,我做了几件戏服,女蟒、女帔、斗篷、鱼鳞甲等,也有一些京剧头面,私房的。当时,请的上海师傅裁衣,绣活则是请的苏州绣工。我觉得,这个就是很好的艺术品。穿上这样的东西来演出,想想真是奢侈。前几年,我到一家手工戏服作坊,一呆就是一下午。那里就收藏着不少戏服。多少年了,多少代了,京剧人就是穿着这样的服装一路走来的,你说那不是艺术品吗?
  说起戏服的艺术价值,我曾经在长乐路上一家旗袍店看到一件旗袍,上面有一朵小小的手绣的白玉兰,因为这朵花,这件旗袍卖一万五千块。我想了想,全手工绣的戏服,也不过就是这个价!你想想,那得多少绣工啊?真的没法比!所以,戏服其实是高端的艺术品。
  对我来说,那些世界名牌,阿玛尼之类的,知道就OK了,我是觉得戏服真美,美过这些名牌奢侈品,经历了那么多文化人的心血,是真正的艺术品。所以我经常说,作为一个京剧人,碰到了京剧,是此生的奢侈。
其他文献
Pop Art,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作画。流行文化也可以被理解为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最早起源于1950年英国,因为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一批明星级艺术家的影响力而在美国得到巨大发展。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意味着平等。文化成了众人享用之物。这样的文化也许肤浅,但沃霍尔拥抱这种肤浅。这个曾经鼓舞了很多个“You”的波普教父,影响着世界上很多的人,也激励着中国当代艺术家。上海本地90后年轻当代艺术家就在这样的背
期刊
玛丽莲·梦露的声名远播,固然与其性感魅力、表演风格和传奇人生有关,但不得不承认,摄影师精心创作的影像,为她倍添风情和光芒,使她身故后依旧得到持久而深入的传播。前不久,上海中心37楼展出梦露31张限量版照片引发无数朋友圈热议,可谓明证。  此次《遇见·梦露》展品均出自摄影师道格拉斯·柯克兰和米尔顿·H.格林。展场四壁,梦露曼妙的身姿和迷人的笑容再次令观者沉醉。1961年柯克兰为玛丽莲·梦露拍摄《An
期刊
玛丽莲·梦露,神秘而梦幻。光是提起这个名字,就能令很多人心跳加速。她的美丽和性感让世界沉醉,自她以后,“性感女神”这个称号再无人能够替代。她,象征了过往好莱坞,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  梦露拥有天使般的面容,婴儿般稚气的音色,妩媚的身材……不仅切合了男人们对物质美人的一切幻想,也让女人们艳羡不已。但上天却是公平的,尽管赐予了她迷人的外表,却并未给她安排安稳的一生。也许,这样的美是个魔咒,注定了她不属
期刊
影像,是人们存在过的证据。它见证了过往生活的点滴,再现了不复重来的经典画面。令人们得以跨越时空穿梭回那个年代,体会曾经的感动。  正如摄影大师爱德华·史泰钦曾说过的那样:“今天,我不必再为摄影是种艺术形式而操心了,我相信它可能是人们阐明自己的最好媒介。”  当曾经的绝代佳人随风而去,并不会妨碍她的形象遗留世间,后来的人们依旧可以在前人记忆的拼图中,寻找到她的踪迹,因为还有那一沓沓的照片愿意诉说过往
期刊
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由作家巴金和靳以在1957年创办的文学双月刊《收获》迎来了它的六十岁生日。莫言、贾平凹、韩少功、王安忆、迟子建、苏童、格非、余华、阿来、金宇澄、毕飞宇等60多位知名作家齐聚上海作协,共同庆祝《收获》创刊60周年。  《收获》杂志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半壁江山”。有媒体还以三个“六十年来”总结了《收获》的贡献与地位:六十年来,《收获》刊发了大量在当代文学史上引起重大反响的作品
期刊
在这个时代,我们绝大部分的隐私似乎都可以藏在一部手机里。很多事都可以仅仅通过手机发生。比起只能在纸板日记上写字的年代,我们的隐私变得格外隐蔽。  但这也变得前所未有的脆弱;我们更容易隐藏秘密,但也更容易暴露秘密——只需要破解手机密码,似乎就能够知道一切。冯小刚早前有部电影就叫《手机》,把当代人的无奈描绘得一清二楚。  还有一部电影 《完美陌生人》 也是探讨这个问题的。这部电影的场景设置其实很简单:
期刊
华山路2088号,一个看起来并不显眼的门面,写着“奇麟阁”三个大字。走进去,别有一番洞天:各色各样的石雕或是壁立千仞,或是小巧玲珑;或是莹洁如玉,或是五彩斑斓。在井然有序的展示柜上,每一块石头似乎诉说着独一无二的故事。而创造这些故事—— 或者说理解这些故事的人,就是青田人陈稳兆。  行业内的人将他视作资深的玉石鉴赏家、收藏家、雕刻家,而行外人也许会将他视作一个成功的玉石商人。不过,不论是收藏家的文
期刊
2016年对于坂田甚内来说,是特别的一年。他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设计的火炬塔,在今年进入了总决选,不久将宣布结果。另一件特别的事情,是他即将在上海,举办他在中国的第一次个展。  坂田甚内是国际著名陶艺大师,1943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64年师从于日本泰斗级陶艺大师加守田章二,他创新使用LED光源和树脂材料进行作品创作,在陶瓷的制作和研究上有非常深厚的造诣。其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佐久间现代艺术博物
期刊
“十一”前夕,坐落在香港古董街的瑞斯帝中国艺术推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玉器展览,对中国内地买家而言,这个展览正如其主题“皓玉仙工”所标示的,有三大看点:首先是其呈现的白玉作品十分珍稀;其次是其推出的汉白玉摆件非常罕见;第三是两种展品都体现了乾隆时代登峰造极的雕工。策划这次展览的拿达·瑞斯帝(Nader Rasti)作为国际玉器市场的顶级专家,借此表达了他的价值观。  白玉珍品超过四分之三  拿达举
期刊
宋元热  宋元热,亦即宋元書画热。  宋元热堪称一个长期的热点:在拍卖场上,宋元书画的行情爆发点,可以追溯到上一轮市场繁荣周期酝酿与爆发的2009年。当年,比利时著名藏家尤伦斯珍藏的一批中国艺术品委托北京保利上拍,其中最夺人眼球、市场表现最靓丽的就是宋元书画。其中有出自宋代皇帝宋徽宗之手的《写生珍禽图》,还有出自名垂千古的“唐宋八大家”成员曾巩之手的《局事帖》。拍卖结果,前者在春拍中以617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