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婿:犹太画家“白绿黑”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犹太画家David Ludwlg Bloch,他的姓氏Bloch用上海话念就是“白绿黑”,他就以这三个字作为自己的中文名。
  20世纪40年代因躲避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白绿黑流亡到中国上海。此时的上海,正是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的中心,白绿黑在上海创作、表现上海的社会生活,并且在那里展出、出版自己的作品,他的木刻集《黄包车》与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相媲美,一个海派,一个京味儿,堪称描绘旧中国黄包车夫生活的双璧。
  流亡上海期间,白绿黑对一位中国姑娘一见钟情,这个姑娘就是后来成为白绿黑夫人的郑迪秀女士。
  近来,我收藏到两幅描绘六十多年前老上海的木刻版画,作者是上世纪40年代流亡上海的德国犹太画家David Ludwig B]och。他的姓氏B]och用上海话念就是“白绿黑”,他就以这三个字作为自己的中文名,用三种色彩作画家的名字真是妙白天成。
  白绿黑1910年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弗罗斯,出生后不久,父母即相继亡故,靠祖母抚养大。他15岁时进入当地的美术瓷器厂学徒,24岁时以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进入州立实用美术学院。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后不久,德国纳粹开始了有组织的针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作为犹太人的白绿黑被学校开除,后被关入慕尼黑附近的达豪集中营,囚号为21096,处境岌岌可危,幸而经在美国的亲戚交涉疏通下得以获释,但德国已不能滞留。
  1940年5月的一天,一艘来自欧洲的轮船停靠到黄浦江的码头上,船上满是从欧洲大陆逃出的犹太难民,白绿黑也在其中,身心疲惫、脸色苍白的他带着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城市,喧嚣的市声却一点也听不到,原来他是一位聋人。眼前这个远东大都市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兴奋和新奇。
  当时很多避难上海的外国人有一种过客心态,不愿与当地人接触。而白绿黑却对中国的一切相当感兴趣,尤其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极为关注。他拿起画笔,走上街头,很快就融汇到上海普通市民的生活当中。虽然自绿黑自幼两耳失聪,却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捕捉他所看到的一切,并用画笔将他们记录下来,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以上海底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为题材,先后创作了“黄包车”(1942年完成)、“乞丐”(1943年完成)、“中国儿童”(1944年完成)、“阴阳”(1948年完成)等几个系列的木刻版画。1942年12月上海太平书局出版了白绿黑的木刻集《黄包车》(图2),它是在“黄包车”系列木刻基础上编选了60幅作品,每幅画都是独立的,但相互之间略有情节关联。好似一部幻灯片,通过描绘黄包车夫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透视出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白绿黑观察入微,每幅作品都精雕细琢,甚至连车夫挂在车下备用的草鞋都清晰可现。第一幅画面,是名车夫拉着黄包车的背影,仿佛序幕拉开。临近结尾处的第59幅,则是一辆解体了的黄包车零件散落地,预示着车夫劳苦困顿一生的最终结局。黄包车夫终日奔跑在街头,劳动强度极大,收入微薄,还要养家糊口,上了年纪以后,更是伤病缠身,是当时最劳苦的行当之一。据当时的统计,上海有两万四千多黄包车夫,大多来自苏北农村,养活人口达十万以上,每年单向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交纳的车捐竟达六十万两银子。日本诗人草野心平为《黄包车》中的每幅画都配写了一句小诗作注解,诗画配合,相得益彰。在中国,知道草野心平(1903—1988)的人不多。在日本,草野则是相当有名的诗人。他曾在广州岭南大学留学,在学期间曾创办诗歌杂志,与梁宗岱结下友谊。但战争期间来中国的草野心平却不仅仅是个诗人,他是汪伪政府的宣传部顾问,往来于上海、南京之间,为日本侵略中国做文化宣传,出版这本《黄包车》即是其工作之一。
  白绿黑的木刻集《黄包车》可与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相媲美。前者以60幅版画来描绘旧上海黄包车夫生活的各个侧面,后者是以文学的形式表现老北京洋车夫的生活。一个海派,一个京味儿,堪称描绘旧中国黄包车夫生活的双璧。当年,流亡上海的德国、奥地利犹太画家组织了一个“犹太画家和美术爱好者协会”(英文简称ARTA),白绿黑是其中的一员。他们经常举办画展,吸引赞助人,出售作品。绘画主题集中于上海犹太人的生活,而白绿黑则更关注中国底层大众的生活。为配合《黄包车》的出版,1942年12月16日白绿黑在南京路212号的上海画廊举办了个人画展(图3)。除系列木刻版画外,还展出了五十余幅油画和水彩画作品,大多是其来沪后创作的作品,绘有上海各处街景、人物等。德国文学翻译家钱春绮当年曾看过白绿黑的画展,并买到《黄包车》画集,颇为欣赏。
  我不仅买到了1942年出版的这本《黄包车》(图2),还有幸收藏到其中的一幅木刻“去当铺”(图4),它表现黄包车夫送一位顾客去当铺,双手替顾客端着箱子向当铺走去。墙上写着大大的“当”字。日本诗人草野心平为这幅画配的注解是,车夫自言自语,“我也有进当店的资格就好了”,这也正是车夫所想吧。这幅画创作于1942年,它夹在《黄包车》中赠送给“s·H·Loo”,书的扉页上有白绿黑先生的亲笔题赠(图5),书上还钤有“声锡熹藏书章”,卢锡熹大概就是受赠者,此人曾翻译日本作家中岛敦的《李陵》,也是1944年由上海太平书局出版的。
  白绿黑还充满爱心地刻画了表现中国儿童生活的系列版画,除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玩耍和各式各样的游戏外,大多数却表现了被迫从事多种行当的中国儿童,如擦皮鞋的孩子、报童、卖火柴的儿童等。这些作品不禁让人想起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三毛”这个我们熟悉的漫画人物也是在上海诞生的。另外,他还满含同情地创作了“乞丐”系列版画。这些画让人想起蒋兆和先生表现沦陷区人民悲惨生活的长卷“流民图”中的乞讨者,蒋先生在创作这幅画时也曾到上海写生、搜集素材。在中国,以乞丐、黄包车为主题的系列绘画还是不多见的。如今,看到白绿黑先生创作于六十多年前的这些作品,让我们仿佛置身于40年代的上海街头,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行当、早已消逝的街景都跃然纸上,上海“孤岛”和“沦陷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原生态都——展现在我们眼前。从作品中,明显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友爱和同情。
  不久,我又奇迹般地收藏到白绿黑先生的另外一幅作品,是他在1948年创作的“离沪”(图6)。它表现二战结束后,大批流亡上海的犹太人开始回国,上海在他们的脑海里“定格”成一幅版画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记忆中。外滩的高楼大厦、黄浦江上的帆船、龙华寺的宝塔、当铺、文庙、黄包车夫、挑夫、巨型客轮、角落里卖小吃的小贩、一条裤腿穿在晾衣竿上的裤子、街角的小卖店等都集中展现在这幅巴掌大小的版画中。他还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白绿黑”及创作日期1948安排在画中。画面内容之丰富,刻画之细腻让人叹为观止,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表现40年代老上 海的世俗风情画。横幅上的“BON VOYAGE”(一路顺风)表达了他对饱经磨难的同胞们的深切祝福。左下角钤“白绿黑作”的篆文印章。白绿黑很喜爱中国的篆刻艺术,也许是因为中国的篆刻与西方的木刻都是用刻刀来表现的艺术吧,他有6枚中文印章,经常钤印在自己的版画作品上(图7)。1997年位于德国圣奥古斯汀(Sankt Augustin)的“中国研究中心”和《华裔学志》(1935年在中国创刊,1972年迁至德国)联合出版了《白绿黑上海木刻集1940—1949》(图8),这两个机构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及东西文化交流的工作。这本书共收录了他在上海期间创作的三百多幅木刻及一些素描作品。其中的“黄包车”系列比1942年初版时的《黄包车》要多出了十幅。我收藏的这幅“离沪”被用于该书的卷首插页,作为他生活了近十年的上海的一个缩影。
  在上海期间白绿黑对一位中国姑娘一见钟情,这个姑娘就是后来成为白绿黑夫人的郑迪秀女士(图1)。他们是在一次“青年会”组织的聋哑人聚会中相识的。郑迪秀1915年出生,聪颖美丽,深得父母宠爱,不幸3岁时受伤致聋哑。她在学校学习美术,曾以设计花布纹样为业,当时许多丝绸制品的图案,都出自她的手笔。他们在相恋两年后的1946年结婚。白绿黑与郑迪秀的结合并非一帆风顺,曾遭到郑家的坚决反对,父亲不同意自己的爱女嫁给一个外国人,直到父亲去世后,母亲才答应了这门婚事。1949年他们举家赴美,育有两子一女。白绿黑曾多次偕子访问上海,到他曾生活过的地方流连,探访朋友和邻里。2002年9月白绿黑在纽约去世,享年92岁高龄。
  我们研究“孤岛”和“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化,一向比较注重中国人社区及中文文献,但也不应忽视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据统计,自1933年德国纳粹独裁执政起,开始了大规模反犹活动,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发生时为止,上海先后接纳了三万多名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除一部分又辗转到它处外,栖身上海的犹太人就有大约两万五千人之多。另外,上海是个国际大都市,外国人是上海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白绿黑虽然是一位外籍画家,也是中国人的女婿。当时,中国的版画家们大多已经离开了上海,这个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的中心。这一时期表现上海的版画甚至绘画资料都十分有限,白绿黑的作品可以填补上海这段时间文化史料的空白。他在那个特殊时期,在上海创作、表现上海的社会生活,并且在那里展出、出版作品。我认为,中国现代版画史及上海“孤岛”及“沦陷时期”文化史上应该给他记上一笔。战后,白绿黑在美国各地及欧洲的很多城市都举办过画展。在他去世后的2004年1月,曾经关押过他的达豪集中营纪念馆还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我期望有一天,他的作品能够重新回到中国展出,就在他生活过的上海。我想,如能如此,长眠地下的白绿黑先生有知,也会感到欣慰吧。
其他文献
在全球钟表拍卖会上,最高成交价纪录的缔造者是一款百达翡丽(P ate kPhilippe)古董表——一只1932年为美国一位酷爱收藏手表的银行家享利·格雷夫斯特制的百达翡丽表,成交价高达1100万美元天价。这块手表具有24种功能,包括日期、月份、日出和日落时间表等信息,3年时间设计,5年时间制作,历时8年才得以完成。光阴流转,经典品牌百达翡丽每次在拍卖场上的出现都引起巨大轰动:一只1953年生产的
期刊
台静农晚年纵情诗酒,去国之思,无日不在醉乡中。往往醉后落笔,兀拔之气不可羁勒。而每书必多落字或误字,然风雅无伤。予寒斋所藏台氏书数件,大多类此。  杨兰春,豫剧作家,一生编导之剧作上百种,著名者如《小二黑结婚》、《朝阳沟》等。解放后由中南区文化局推荐至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坐上火车兴奋得一夜没合眼,方模糊中天已大亮,忽听广播员声音: “现在已到北京丰台车站……”,第一次到北京,也不知丰台在北京的什么
期刊
素有“文化界奥林匹克”之称的威尼斯双年展,如今已横跨三个世纪,迈向第53届。今年的双年展主题定为“制造世界”(Making Worlds)。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丹尼尔·伯恩鲍姆(Danie]B1rnbaum)在解释这个主题时说, “一些作品将展示‘制造中的世界’。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物体,也不仅仅是一件商品。它代表世界的视觉,认真地说,它可以被看成是‘制造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不同的
期刊
我们可以从拉拉尼作品的藏家姓甚名谁来推测出这位艺术家作品的重要性:coach公司的里德·卡拉科夫,香奈儿掌门人卡尔·拉格菲尔德,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彼得·马连奴以及著名设计师马克·雅克布斯……让我们跟随他如大玩具般的雕塑品,一起进入拉拉尼营造的童话王国。  两个月前,伊夫·圣洛朗的藏品拍卖曾经引起了拍卖界的轰动,耀眼之星布满了拍卖场上的天空,大腕实在是太多,没人会留意到,圣洛朗家里还有一张法国雕塑家拉
期刊
钟表是我们标记时间的工具,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再加上钟表艺术形式上的演变,它们成为了人们身份的象征。如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的三问万年历腕表、雷达(Rado)的钻星(DiaStar)系列腕表、劳力士(Rolex)的“蚝式(Oyster”系列腕表和浪琴(Longines)石英腕表等品牌的钟表,各自用独特的工艺缔造出恒久留存的艺术之珍。  早在13世纪70年代,意大利和德国就已经出现
期刊
5月13日至6月13日在伦敦克里斯甲壳虫画廊举办的“最后的诺曼·瑟尔维尔”卡通展是第一次如此公开展销诺曼近20年来绘画作品的展览。作为插图和卡通画的著名经销商,克里斯甲壳虫画廊在此次展览展出诺曼150幅素描和水彩卡通画。  诺曼·瑟尔维尔(Norman Thelwell),1923年3月出生于英格兰柴郡,是二战以来最受欢迎的卡通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受到了小孩子们极大的欢迎。诺曼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认
期刊
珍珠,一直以来都受到万千女士的追捧,也是各大拍卖行珠宝不可或缺的常客。女士们对珍珠的喜爱与钻石会有所不同。真正的钻石,即便还未到克拉级别,对于平常人来说都价格不菲,不是人人可以拥有。但只要你愿意,如今想拥有一件珍珠首饰并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珠宝品牌店,百货商场,甚至药店都能找到珍珠的身影。这些随意可寻的珍珠和拍卖行中出现的价格不菲的珍珠,都是真珠。  拍卖行出现的,大多是天然海水珠,而遍地泛滥的
期刊
一个著名的艺术网站曾经出过一套扑克牌,这副牌将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呼风唤雨的各路豪杰按照影响力大致排了个座次,尤伦斯夫妇是“梅花A”,很大的牌。尤伦斯的家族身份决定了他本人和中国之间难以分离的关联。他的父亲和舅舅都曾经担任比利时驻华外交官。在老北京,尤伦斯的父亲偶尔会买下一些从前清宫中和王府中流散出来的文物古董,其中一些送给了儿子。这是尤伦斯童年时代的收藏洗礼。  首先应该先看看尤伦斯今天的身份,比利
期刊
我们无法不关注今年的春拍。就像2008年伦敦和纽约的春拍,曾经依稀释放了金融危机的蛛丝马迹一样,大家指望着能从一年之后的春拍中看到艺术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动向的模糊信号。这不是一个好年景,江湖老大苏富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缩减拍品数量、降低起拍价格、调整板块比重。此次2009春拍拍品总量为1 700多件,相比2008年春拍少了40%左右。  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这次的金融
期刊
草间弥生  被人们誉为日本前卫怪婆婆的当代艺术家。1966年,应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成为第一位单独代表日本参加该展览的女性艺术家,2006年,得到了日本最负盛名的奖项——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她同时还是小说家和诗人,拥有着自己的电影、时装设计工作室,而近年,她更成为香奈儿、兰蒙、菲拉格慕、索尼爱立信等知名品牌争相邀请的艺采家,将其具个人持色的艺术创作元素融入各大品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