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田播前不翻耕 花草覆盖育壮秧——许开斌早稻十年不烂秧经验

来源 :农业科技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县横关公社江坑生产队,十多年来,早稻从未烂秧,育秧工作都是由许开斌同志搞的,他采用晚稻田套播紫云英(红花草),冬季和早稻播种前均不翻耕,用切碎的红花草覆盖秧板的方法,据1982年测重,四叶期秧苗,每百株鲜重70.8克,比一般育秧法增重 Over the past decade or so, early rice has never been rotten seedlings, nursery seedlings are engaged by Comrade Xu Kai-bin, he used the late rice field sowing vetiver (red flowers), winter and early rice before sowing Not tillage, with chopped safflower grass seedlings planted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1982 measurement, four-leaf seedling, per 100 fresh weight 70.8 grams, weight gain than the general nursery
其他文献
许多学者的研究已为穗和芒的同化作用在育种中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缺乏精确的研究方法计算品种和杂种之间的差异,即便有些方法,也不能在田间不损伤植株地进行群
为了尽快掌握冬小麦亲本性状的遗传规律,提高杂交组合配制的预见性,提高育种工作的选择效率,我们在常规育种过程中,对冬小麦株高在F_1与F_2代的遗传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如
甘薯是完全的(尽管有部分变异)同源六倍体,有很强的自交和杂交不亲和性。自从Miller首次报道了X射线诱发甘薯突变体以来,相继发表了许多论文。我们正在进行下列三方面的研究
作物生长发育与根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水稻根系发育的生理特性、发育动态及根系吸收层的分布是制订栽培措施和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而核技术为这种研究提供了方便。
耐旱性小麦属的起源地属于渐变的干燥气候,其进化进程当在干旱的条件下发生。所以小麦属的原始形态大部分是耐旱型。最早的栽培种并不需要较多的水分。但新的高产品种却需要
目的:通过建立四枚种植体支持的下无牙颌种植覆盖义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Locator及球帽2种连接方式对下颌骨及种植体应力分布的影响,以及骨质对Locator式下无牙颌四枚种植
首先根据表1,表11求总平方和:校正项C·T=T~2/(1abr)=((4603.3)~2)/(2×4×5×3)=176586.42, 总S·S=∑x~2-C·T=19.7~2+28.6~2+20.3~2+……+24.6~2+22.7~2+45.5~2+47.5~2+5
各大城市的电视台的新闻中最主要的构成成分之一就是突发事件的新闻采访工作,这一项工作在电视采访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一名记者,需要节省很多时间来采访,那么在采访之
近十年来,我所国外引种研究室通过对外种质交换,从四十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引入水稻种质资源6,000多份,除部份重复引入的外,新引入种质4,000多份。这些引入材料,经过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