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迷茫”之后的清醒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yi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文轩的文章《前方》,在苏教版“月是故乡明”板块中,属“乡关何处”专栏。
  这一课,我是给“国际部”(毕业即通过考试出国留学)的学生上的。这些孩子一接触这篇文章,就特别有感觉。有许多学生,选择到国际部来本身就有些复杂心态——有的兴奋、好奇,也有的担忧、恐惧,而共同点则是都有点迷茫。
  本课在教学中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文体,理清文章思想感情脉络。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本单元课文及以往读过的有关“乡愁”的文字,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第一课时】
  生1:可不可以说这是一篇摄影散文?我还爱看电视散文呢,音配画,可好看了!
  师:你真聪明!这就是一篇摄影散文。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摄影瞬间再现的视觉效果和散文语言表达的自由,可以让人展开无限联想。
  生1:作者说“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我非常理解,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路上……
  师:哇——我们同学联想丰富,都很“哲”呀!是的,你们不仅懂得了联想,还跟上了作者的哲思。
  生1:我刚才没有说完,就被他抢过去了。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我就不愿离家……
  师:很好!这正是问题所在!大家讨论之后就会明白这个只有一句话的第二小节到底有什么重要作用。大家往下细读,思考“人为什么离家,有哪些原因”。
  经过对文本的再阅读、分析和讨论,大家很快总结出四重原因。一是同动物一样,人有离家远行的习性;二是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三是由于种种原因及外在压迫,人不得不离家;四是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
  師:那么,第二小节那一句“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到底有什么重要作用?
  生3:这句应是本文的中心。
  生4:那后面写的“归家”又是什么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大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下一节进一步探讨“离家”与“归家”的深刻内涵。
  【第二课时】
  第二节上课伊始,就有同学提出,她查阅了一些资料,对“离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着,这位同学把她查阅到的经过整理的资料放到投影仪上。
  师:谢谢你给大家提供的宝贵资料。大家读了,也一定对离乡这一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大家不妨简单总结一下。
  生4:我们国家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城市化道路,正验证了卡林·瓦尔特的话。大量的农民工离开乡土,进城务工,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迁徙大军。想必这些农民工朋友最有体验。
  生5:离乡,很多也是为了实现理想,比如我们要出国,也是要去国外开阔视野和深造,实现我们的理想。
  师:很好!你们联系了现实和自身去思考,将来一定会有更深的体味和思索,会更长见识,更有出息!
  生6:“归家”在本文当中也很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我现在就很犹豫,出去了想家咋办?
  生7:想家也没办法。谁让你选择了“离家”?并且,你在家时,你的心也在流浪;你离家后,就再也回不了家……
  生6:那岂不太可怕了!我可不出去了……
  师:你们太可爱了!总离不开具象思维。大家往下细读,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生8:作者说,人的悲剧性实质应该有四重:
  ①“人们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人永远在路上,是苦旅者;
  ②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③“人无法还家”;
  ④“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师:好!这回大家就能明白了:作者在具象叙述的基础之上,更多的是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思辨的色彩越来越浓。显然,这里的家、家园和家乡,并非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所。
  生9:那就是说,不管你离家还是归家,精神上你永远都是无家可归。
  生10:那不一定,比如宗教或书籍就可以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
  生9:那怎么有那么多人,总是迷茫困惑?我们自己对将来的出国,不也有些担心、惧怕、迷茫和困惑吗?
  师:大家能带着问题思考,并且能够联系社会与自身的现实去深究文本,且能延伸拓展,查阅资料,深入理解,令人欣慰。
  现在,听老师总结一下:应该说,这篇散文,有些反弹琵琶——从“离乡”入笔,逆向思维到“归乡”,而文章的新奇与深度,往往从逆向思维中得来。
  刚才大家提到的卡林·瓦尔特,他还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即:渴望外出和思念归乡是一对孪生姐妹,它表现了人类的矛盾心理……
  最后,我给学生讲到了现代人普遍的乡愁意识。人类生命的母体是自然,在我们渐行渐远地离开自然而走向文明时,这种生命母体的自然,就只能成为我们行走在现代性路途中的一种渴望。置身现代生活之中,回望原初的生命之家,我们注定无法归去。
  这就是为什么编者把这篇《前方》归在“乡关何处”专栏之下的原因。
其他文献
[摘 要]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宪法的价值体系面临人权消解、法治系统的权力失衡和民主新可能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是宪法的时代责任。结合人工智能意识产生前后的能力差异,以及社会影响强弱,宪法的战略回应可归类为短期策略和长期策略。在弱人工智能时代,短期策略是宪法解释,主要任务是加强科技宪法的研究。在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时代,长期策略是修改宪法、专门人工智能立宪。在回应模式构建中,应将弹性理论与宪法
[摘 要]以2009—2018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蓝本,利用熵值法测算各省份的科技金融发展水平,运用线性分析法测算各省份科技金融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将31个省份划分为四类地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速度提升较快,东部地区的科技金融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四类地区的区域异质性明显。因而优化科技金融的资源配置、加快科技金融的平台建设,能够促进科技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
本文基于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市的面板数据,在空间面板滞后模型基础上,利用门槛回归模型,分别以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检验了旅游产业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在考虑空间相关性的情况下,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效应存在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发展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前者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铃型”变动格局,后者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反N型”变动态势.因此,需要正
[摘 要]通过提炼国内外学者研究中的相关关键词的网络关系,结合智能家居的特征,确定共享经济下智能家居产业制造能力由目标、资源、科技创新、人才、信息、时空和制度七个系统要素构成。根据竞争理论,对智能家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投入资源、市场、创新能力、政治、信息、比较优势进行系统分析,构建基于CiteSpace分析的国际竞争力相关研究网络图。在此基础上,依据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基于制造能力要素的共享经济下智能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监督机制,是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条件。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当前高校廉政档案建设出现了未能突出政治建设,建档对象覆盖不全,评价区分度低,管理更新使用难度大等明显不足。以全面记录党员干部遵守党纪情况为核心的纪律导向型廉政档案,应能够有效覆盖监督盲区,提升评价科学性和精确度,有效激励干部教师担当作为,推动高校政治生态不断优化,促进和保障高校各项事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摘 要]文化自信与城市文化建设密不可分。深厚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色经济支持奠定了青岛的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青岛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了“营造宜居环境,建设国际幸福港城”“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现代文化名城”“提升特色旅游质量,促进文旅融合”“打造名牌企业新境界,实现企业文化和城市文化融合”等措施。青岛城市文化建设需要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深入构建城市文化生态系统,求同存异,建设特
[摘 要]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是国家创新治理体系的重要议题。慈善组织作为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一个主体,在公共危机整体性的治理中扮演着协助者、协商者、协作者和协和者的角色。为了明确角色定位,慈善组织在其社会伙伴关系的不同平台中经历了从“离散”到“分割”再到“耦合”的嬗变;并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交流中,形成了贯穿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协助危机准备、协商危机预警、协作危机响应、协和危机恢复的作用,互相交织最终构成
[摘 要]清初顾炎武在山东居处二十年。其间他对齐鲁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事务与学术活动,在经学、史学、历史地理学、谱牒学、金石学、音韵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对齐鲁文化作出了切实贡献,其作为与人格魅力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清代山东学术的振兴与发展推动之功莫大。  [关键词]顾炎武;山东;齐鲁文化;文化贡献  [中图分类号]B249.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
[摘 要]為探究我国公共投资减缓贫困的实际成效及演变过程,巩固脱贫攻坚伟大成果,基于30个省份2010—2019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公共投资减贫效应的空间溢出与门槛特征。引入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村公共投资减贫效果,结果表明:农村贫困程度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且贫困减缓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公共投资、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对贫困减缓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运用门槛模型分析农村公共投资减贫效应
[摘 要]现实主义要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应是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辩证统一,创造典型形象不仅仅是现实主义文艺作品的任务,还应是一切叙事性文艺作品的任务。这是由现实主义和叙事性文艺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  [关键词]艺术典型;现实主义;叙事性文艺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1)03-0047-05  Artistic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