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诉讼中如何完善非法证据排除机制的构想

来源 :中国检察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pe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界定非法证据的内涵,必须考察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背景及立法意图。第一,综观世界各国对于非法证据的态度,其立法本意均是为了限制国家刑事追诉权力、准确惩治犯罪、防止冤假错案、保障实体公正;第二,非法证据的取证主体限定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针对的对象是国家追诉行为中的非法取证行为;第三,非法证据的内容限定为侵犯诉讼参与人基本权利的非法取证行为。故认为非法证据应该界定为:在刑事诉讼中,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违反法律规定,以法律所禁止的方式取得的证据材料。所以,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际,就完善非法证据排除机制的构想谈个人粗略观点。
  
  一、排除非法证据的原则
  
  国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模式归纳为三种:以美国、意大利为代表的“强制排除”模式;以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裁量排除”模式;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等为代表的“折中模式”。
  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既要合理借鉴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和国外立法,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我国具体国情,特别是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折中模式”的观点,兼顾了国际刑事司法一般准则与我国刑事司法实际和法律文化传统,合理平衡了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公正与程序正义的关系,比较全面地考虑了证据种类差异等因素,可以作为我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本原则。
  
  (一)绝对排除非法获得的言词证据
  对非法获得的言词证据应采取无条件“强制排除”原则的主要理由是:第一,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得的言词证据严重侵犯人权:第二,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得的言词证据严重违背司法公正;第三,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得的言词证据虚假性较大,容易造成冤假错案;第四,对于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实行自动排除模式,有助于全面发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与功能。
  
  (二)相对排除非法获得的实物证据
  对非法获取的实物证据,应在程序公正优先的基础上,兼顾惩治犯罪的实际需要,相对排除。具体理由是:一是与非法言词证据相比,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定型性,发生虚假的可能性较小,可信度较高。二是由取证方式所决定,非法获得实物证据对诉讼参与人权利侵害程度较小。三是将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在一定范围内采纳,有助于案件实体真实的发现,符合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便于对重大利益的司法保护,也符合司法权自由裁量的权力配置原则。
  实践中,在衡量一件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是否需要排除,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首先,非法取证行为本身的违法程度和取证主体的主观过错程度。其次。公共利益(惩治犯罪)与个人利益(保障人权)相权衡。对于一般轻微的刑事犯罪,应侧重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对于严重刑事犯罪,则应侧重保护公共利益。第三,非法获取物证的采用原则。对实物证据的效力判定应遵循“有利于被告人原则”,如果是证明被告人无罪或罪轻的证据,原则上可以采用。
  
  (三)对“毒树之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毒树之果”,主要指司法人员以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实物证据为线索而取得的证据材料,包括言词证据和實物证据。对于“毒树之果”是否排除。我国立法未作规定。笔者认为,对于“毒树之果”,应采取区分种类排除原则,即由非法言词证据衍生的言词证据,无论其真实与否,都应依照非法言词证据“强制排除”:由非法言词证据或非法实物证据衍生的实物证据,则由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依照非法实物证据“相对排除”原则,并借鉴“毒素逐渐减弱规则”来处理。
  
  二、排除非法证据的主体、证明责任与程序
  
  (一)排除非法证据的主体、提出请求的主体和时间
  一是排除非法证据的主体。从我国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操作来看,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是两个排除非法证据的重要主体。
  二是有权提出排除非法证据请求的主体(以下称请求人)。请求人应限定为:基本权利受到侵害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证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三是提出排除非法证据请求的时间。在检察院阶段,提出排除非法证据请求的,应在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前提出;在法院阶段,应在法庭调查结束前提出。
  
  (二)非法取证证明责任的分担和证明标准
  在各国刑事诉讼中,证明控诉证据合法的责任在侦查机关,这是证据合法性的必然要求。我国也应照此办理,在请求人对证据合法性提出质疑后,证实取证合法的责任应当由侦查机关承担。这是现代法治原则对国家机关的基本要求,是程序公正理念的基本要求,是由侦查阶段的秘密性决定的。
  证明非法取证的标准应在不同诉讼阶段有所区别:对于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请求人来讲,其证明取证行为非法的标准为“引起合理怀疑,动摇取证合法性”的程度即可。在审查起诉阶段,取证行为合法的证明标准是“较大的证据优势”。在审判阶段,取证合法的证明标准为“查证属实且排除合理怀疑”。
  
  (三)排除非法证据的具体操作程序
  一是权利告知。在现有告知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基础上,检察机关或审判机关还应明确告知:有关排除非法证据的法律规定及其含义,排除非法证据的运作程序、效力、权利救济等。
  二是请求人提出申请。请求人提出书面申请,包括非法取证的时间、地点、简要经过,可以附证据材料。
  三是要求说明取证情况。检察机关或审判机关受理请求人的请求后,向侦查机关送达《要求说明取证情况通知书》,由侦查人员作出说明。
  四是审查。检察机关或审判机关必要时可以进行调查核实。在审查起诉阶段,由侦查人员和请求人参加,由检察机关对是否存在非法取证情况进行审查与综合评估;在审理阶段,应当就是否存在非法取证情况进行先期审理,由检察官和请求人向合议庭陈述意见与理由,必要时可以要求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
  五是决定。对于确认属于非法证据的,由检察长或法院院长决定予以排除;对于涉及重大案件中的非法证据,或者对于是否属于非法证据有严重分歧的,应提交检察委员会或审判委员会决定。
  六是权利救济。在审查起诉阶段,侦查机关不同意检察机关排除非法证据决定的,或者请求人对检察机关不予排除的证据,有权提请复议一次。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要求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时将该“非法证据”提交法庭裁决。
  在审判阶段,检察机关不同意人民法院排除非法证据裁定,或请求人对法院不予排除的证据,在审理期限内有权提请复议一次。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上诉或者抗诉。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破产处置的历史实践与现行立法进行分析,厘清了我国商业银行破产处置权力配置的现状,并检讨目前商业银行破产风险处置权力配置在授权依据、职责边界、
内容提要:鉴定结论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运用较为广泛,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行政责任认定结论而不是鉴定结论;同一事项存在多个不同鉴定结论时,不能简单地以鉴定机构的级别来取舍,而应结合其它证据来综合判断;运用鉴定结论前应当审查其合法性等。鉴定结论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起到联结其它证据的作用、与其它证据相互印证,认定案件事实、直接证明案件事实。  关键词:鉴
针对城市群实施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长吉联合都市区为例,开展城市群水资源配置模型及超长期配置方案研究,通过构建面向城市群的水资源多维多目标配置模
安徽 阜阳 亳州 滁州 芜湖 明光 合肥    4月1日 “白宫书记”张治安受贿、报复陷害案二审宣判   阜阳市颍泉区区委原书记张治安受贿、报复陷害和颍泉区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汪成报复陷害案,经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后,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芜湖市中院一审判处张治安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汪成犯报复陷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的判决。  4月7日 亳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
期刊
湘潭锰矿的锰铁高炉水渣年产量约20万t,属碱性高炉水渣,具有较高的活性。它是水泥生产中的重要廉价原料。由于高炉水渣长期堆放于露天场地容易变黑结块,水渣活性大幅度降低,
《重案侦查》是《中国检察官》2007年改版后新推出的栏目。通过重现一个个大,要案,透视重案侦查秘笈。在这里,检察官们将以自身在承办案件中磨砺了的大智慧为你解析侦查中的取证
2012年7月21日18时30分,北京突遭暴雨袭击。这场雨是北京61年未遇的强暴雨,一直下到次日凌晨,持续了近16小时,偌大的北京城一夜间变身为汪洋泽国。
应用ADAMS软件的ENGINE模块建立了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学模型,介绍了在Template中的建模方法;针对发动机启动阶段的运动特性,进行了动力学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