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探查引流术后T管窦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com_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螺旋CT检查胆总管探查引流术后T管窦道的形成,探讨影响窦道形成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65例行胆总管探查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2周行T管造影检查,判断有无胆道残留结石及狭窄,行螺旋CT检查T管窦道是否形成。选择患者性别、年龄、Alb、C反应蛋白、ALT、TBil、Hb、手术方式、T管周围积液、再次手术、糖尿病11个可能会影响窦道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

结果

465例患者T管造影均通畅,且无残留结石;CT检查发现397例患者术后2周形成完整窦道,即行T管拔除。对于窦道形成不完整或未形成的患者,术后4周复查CT判断窦道形成后拔除T管。所有患者均无胆汁漏发生,痊愈出院。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b、手术方式、T管周围积液、糖尿病是影响T管窦道形成的因素(χ2=50. 750, 7. 671, 19. 022, 15. 37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b <30 g/ L,腹腔镜手术、T管周围积液、糖尿病是影响T管窦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135,0. 493,0. 262,0. 363 ;95% CI:1. 061~ 1. 214, 0. 280~ 0. 865, 0. 104~ 0. 658, 0. 156~ 0. 843,P<0.05)。

结论

胆总管探查引流术后2周可通过CT检查判断T管窦道形成情况而决定是否拔除T管。Alb <30 g/ L、腹腔镜手术、T管周围积液、糖尿病是影响T管窦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硫酸类肝素蛋白多糖(SDC2)基因遗传变异与接受单纯放疗的食管鳞癌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放射性食管炎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应用Sequenom Mass ARRAY平台检测296例接受单纯放疗的食管鳞癌患者SDC2基因功能区11个标签SNP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其与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放射性食管炎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基因型校正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分期、放疗方式
目的探讨计数死亡率和发病率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POSSUM)系统及其改进公式版(P–POSSUM)在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肿瘤手术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POSSUM和P–POSSUM系统对198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432例壶腹周围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分,根据公式计算患者预期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
目的对食管癌终生一次内镜筛查不同起始年龄筛查方案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探讨在中国农村食管癌高发区开展内镜筛查的适宜年龄。方法建立Markov模型,从卫生经济学和流行病学方面预测并比较不同起始年龄筛查方案终生一次内镜筛查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筛查起始年龄为40、45、50和55岁的筛查方案挽救生命年分别为629.51、769.88、738.98和533.21年/10万人,其中45岁组最高。各筛查方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14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中,男8例,女6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45.9岁。肿瘤位于肝右叶4例,肝左叶4例,双叶均有6例。临床症状多为非特异性腹痛或腹胀。影像学检查很难与肝细胞癌区分,诊断需经病理学证实及排除肝外
期刊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可以引起肝损害、缺血性肠坏死和曲张静脉出血等严重后果。近年来关于PVT的危险因素、诊断、预防及治疗均有大量报道。影像学检查已经可以早期诊断门静脉血栓,这对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胆管囊腺肿瘤(BCTs)是一种较少见的肝脏囊性肿瘤,占肝脏全部囊性病变的比例≤5%。BCTs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术前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依赖影像学诊断,影像学相对特征表现为多房性伴乳头状突起及分隔的囊性肿瘤。其误诊误治率极高,尤其需与肝囊肿相鉴别。BCTs疑似患者应首选完整的根治性切除,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囊性肿瘤在内的部分正常肝组织。根治性切除术后BCTs患者总体预后较好,但仍有一定的复发率,需规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