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四个阶段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s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构建他们的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获得合法性、维持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政治认同构建的效果.一般来说,高校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经历四个阶段:认知阶段、情感阶段、态度阶段、行为阶段,四个阶段紧密相连、层层递进.高校只有把握这四个阶段,才能推动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构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新时代“枫桥经验”具有基本性内涵、核心性内涵、延展性内涵等内容.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新时代“枫桥经验”具有社会治理理念维度的示范性意义、社会治理格局维度的示范性意义、社会治理模式维度的示范性意义.基于此,需要以党建引领推动社会治理实效化、以制度供给推动社会治理实效化、以多元主体联合推动社会治理实效化、以再组织化推动社会治理实效化、以信息技术推动社会治理实效化,进而不断彰显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价值.
党性教育可以说是全体共产党人的“心学”.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根据党内 自身情况,全面开展了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不仅成功培养了一大批思想纯洁、作风优良、经得起考验的干部,为党的发展壮大、抗战胜利和新中国建立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此外,在干部教育方面也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深入探讨延安时期加强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实践和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工作及新进党员的引导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引价值.
基层政府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其职能在整个政府职能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政府部门的职责任务越来越重,但长期困扰其工作开展的财政预算与编制管理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为此导致了近年来非在编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非在编人员能够有效的补充基层政府的用人缺口,并有效缓解地方的就业压力,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的非在编人员在管理体制、考核机制、福利待遇、培训提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规范性,致使这一群体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和频繁流动的倾向.为此,基层政府要想提升其服务能力、推进基层
欧盟与东盟在对缅甸罗兴亚问题的干涉模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其根本原因是“保护的责任”规范在二者间的内化路径不同所致.欧盟通过把“保护的责任”与发展、和平等理念“嫁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人道—发展—和平”三角关联的“规范群”.欧盟在该规范指导下,采用“融合路径”干涉罗兴亚人问题,扮演了“监督者”和规范“传授者”的角色.而东盟则遵循“本土化”的人权规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沿用“建设性参与”的模式介入罗兴亚人问题,充当了推动问题解决的“参与者”和地区“协调者”的角色.尽管两种模式均未实质性的解决罗兴亚人危机.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宗教政策是我国现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滥觞.本文通过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宗教政策进行分析,整理中国共产党发展初期宗教政策发展演变过程,探寻早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土地上的宗教内容认识及其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和政教分离原则的萌芽.同时,还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中宗教政策中所出现的左倾性错误以及改正过程、结果进行分析,以做到学史明理.最后还可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观察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大政策方向和民族政策方向.
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极具发掘潜力的重要文化资源.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政策支撑发掘红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推力,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生活等多方面的价值.发掘红色文化具有的多元价值对应人们现实生活的不同方面,红色文化的多元价值与人民生活相关相融,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怀,进一步丰富农村社会的文化底蕴.其多元价值与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相辅相成,并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的实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组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党中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这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仍然是我们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客观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对如何避免生态文明建设倒退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政治意识是指一定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以及政治信仰,而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的政治意识就是主流政治意识.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到教学中,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高校在“大思政”的格局下,要对政治宣传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并对他们的主流政治意识教育进一步加强.本文从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的内涵入手进行分析,指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认同的必要性,对“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成机制采取的对策做出详细阐述.
世纪之交,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力的相对衰落塑造了“东升西降”的国际经济格局.2017年,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之后,“东升西降”普遍被视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之“变”.“东升西降”变局的确认是在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完成的,其结果可谓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历史缩影.梳理世界经济百年变局的历史进程,深入分析百年变局下“东升西降”的理论脉络和经验启示,形成对世界经济格局“东升西降”全面、系统的认知,推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于变局
在法治主导的现代社会,法律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社会价值多元的现实,使通过立法解决道德问题具有必要性.二维伦理中的公德、私德,因其固有特性和调整领域的差异,决定了立法解决道德问题存在界限或限度,即能够通过立法解决的,只能是属于公德范畴,而不是私德范畴的道德问题.同时,立法解决道德问题,应坚守行为性、公认性和适度性原则,有效发挥法律与道德的协同共治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