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史诗《江格尔》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江格尔》是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历史悠久、内容浩瀚、篇幅宏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江格尔》最初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流传,在新时代,传承《江格尔》有了更多的渠道和媒介。《江格尔》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扰,如国民重视度低、“江格尔齐”老龄化等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审美文化改变、传承人培养困难、商业扭曲化严重等。因此,需要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商业良性参与,以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族史诗《江格尔》。
   关键词:江格尔 非遗文化 江格尔齐 英雄史诗 传承发展
   史诗是一个民族的绝唱,世界史诗有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印度的《摩柯婆罗多》、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有三大史诗,分别是《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江格尔》被音译为《世界征服者》《世界主宰者》,主要讲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十二位猛将与数千名战士共同保卫“宝木巴”家园与莽古斯等人战斗的故事。这部史诗显示了蒙古族人民对英雄人物的幻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江格尔》主要发源于新疆的卫拉特蒙古族部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克赛尔县、和硕县、和静县等地流传,其中布克赛尔县是其发源地。但《江格尔》不是中国独有的,在俄罗斯、蒙古也有传承。在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江格尔》以德文发表,这是研究《江格尔》的第一本书;蒙古国乌·扎格德苏荣也在1968年出版了《史诗江格尔》;而直到195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洪古尔》,是中国关于《江格尔》研究的第一本书籍。《江格尔》的传承是活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因经济文化的落后,只能口耳相传;后来发展到文字记载,《江格尔》被编成书籍;到多媒体的发展,出现了影视演绎,江格尔又被改编成话剧、动画;到现在新媒体的出现,互联网的发展,江格尔的传承也进入了“数字化”时代。随着时代一步步发展,《江格尔》的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英雄史诗《江格尔》的传承现状
   《江格尔》是一部英雄史诗,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对当代仍有积极的意义。但《江格尔》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所有的史诗与民间文学的传承保护一样,也遇到了一些困扰。
   1.国民重视度低。2006年,《江格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民族的精神符号,《江格尔》本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但却面临着国民重视度低的尴尬处境。它的价值与意义,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令人感到遗憾。
   2.江格尔齐老龄化。《江格尔》是一部长篇史诗,鸿篇巨制,内容丰富。《江格尔》的演唱极其复杂,且部分内容晦涩难懂,曲调及歌词较难掌握。《江格尔》的传承人是“江格尔齐”。他们需要耗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才可以略懂一点《江格尔》的皮毛,并且也没有人能完整演绎整部史诗。真正懂《江格尔》的老艺术家少之又少,现在的年轻人对民族史诗这种传统文化艺术感兴趣的更是凤毛麟角,江格尔齐的培养越发困难。现在江格尔齐老龄化严重,“人亡艺绝”的现象将要出现,江格尔的传承将会出现断层,存在潜在失传的风险。
   3.传承发展道路偏。《江格尔》文化内蕴丰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江格尔》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文化内涵少有体现,“商业化”却越发浓厚,已经逐渐沦为某些商人的“摇钱树”,严重偏离传承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江格尔传承出现问题的原因
   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尔》,本应在文化历史长河中越发历久弥新。但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审美文化的改变,《江格尔》国民重视度较低;由于江格尔培养传承人越发困难,江格尔齐呈现老龄化状态;由于商业扭曲化严重,江格尔的传承发展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1.审美文化改变。在崇尚快餐文化的今天,人们更偏向于简约碎片化的流行文化,因为流行文化通俗易懂,更容易激发年轻人的兴趣。相较而言,人们与传统文化之间普遍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尤其是像《江格尔》这类传唱方式极为古老复杂的文化类型。从“碎片化阅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过去传统的“大部头”书已经鲜少有人问津,《江格尔》的恢弘美、崇高美正逐渐被遗忘和忽视,人们的审美方式发生了改变。
   2.传承人培养困难。现在流传的《江格尔》,大多是卫拉特蒙古族江格尔齐传承下来的。《江格尔》的传承发展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功劳,它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江格尔》的传承需要大量经费投入,但政府的帮扶并未到位,缺少资金支持,缺乏设备帮助,缺失专家指导。面对如此困境,江格尔齐只能用自己的收入去贴补,使得传承人培养更加困难。
   3.商业扭曲化严重。《江格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却被“过度消费”,逐渐变得“商业化”。一些商人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帜,却以此为噱头恶意营销。《江格尔》的英雄们骁勇善战、不畏强敌、团结一心、保家卫国,这样的英雄主义精神令人瞩目。但现在的影视演绎缺少了文化内涵的雕琢,史诗精神挖掘不够,作品欠缺了一丝厚重感。更有一些粗制滥造的文艺演出,为了迎合商业需求,把史诗改写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艺术审美的视觉体验,毁掉了史诗原有的内涵和底蕴。
   三.《江格尔》传承的策略建议
   《江格尔》作为一部伟大的民族史诗,它的文化影响力历久弥新。但在《江格尔》的传承与发展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文化的传承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成的,往往需要在困境中分析问题,寻找解决策略,下面从传播力度、政策支持、商业价值提出了几点策略建议。
   1.加大文化传播力度。互联网的发展,5G的出现,“数字化”时代到来了,《江格尔》的传承也应与时俱进。我们应尝试用新的演绎方式对《江格尔》重新加工,加入当下流行时尚的元素,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
   A.数字化复原。《江格尔》最初传播方式有限,口耳相传是最主要的形式。但史诗宏大,设备和人力有限,很多章节不够完善,未完整流传下来,遗憾失传。现在时代发展,技术进步,有了“数字化”的支持,我们或许可以对史诗部分内容尝试复原,补全留存的断层和空白,使得史诗趋向完整。    B.形象大使宣传。随着“丁真”的爆火,人们对“天府之国”有了更多的了解与向往,“丁真”俨然成为四川的一张精美明信片。“不倒翁”小姐姐则是西安大唐不夜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独具旅游特色的一种特定文化符号,由此可见形象大使对于地域宣传的重要作用。《江格尔》的传承,也可以借助于一个强有力的形象大使,向外展示民族精神与史诗文化,使更多人了解到这里的风土人情特色,激发更多人主动传承《江格尔》,成为江格尔齐的一员。
   2.加强政府政策支持。《江格尔》民族史诗的传承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江格尔齐需要从小培养。江格尔齐的培养不仅需要传承人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国家社会的帮助扶持。落实法律政策、完善文化设施都是对江格尔传承最好的应援,国家社会的支持是传承《江格尔》的重要一环。
   A.落实法律政策。《江格尔》的传承发展,需要法律的支持。空喊口号并不能真正进行史诗的传承,法律政策是文化传承发展坚实的基础。《江格尔》演出表演庞杂,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来保障演出的正常进行。完善的法律政策有利于保护江格尔齐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江格尔齐的培养。
   B.完善文化设施。《江格尔》的传承发展需要通过设立江格尔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展现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需要设立“文化场馆”“文化长廊”作为《江格尔》的文化汇演地点,《江格尔》的活动有了场地支持,举办活动的机会将大大增加。政府尽力完善《江格尔》相关文化设施,也有利于江格尔齐的培养。
   3.引导商业良性参与。《江格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合理宣传,实现商业、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这不仅可以促进《江格尔》的传承发展,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A.打造文化品牌。一个地域文化品牌,犹如一个活字招牌。以史诗《江格尔》为中心,量身打造文化品牌。每年定期举办以史诗《江格尔》命名的各类活动,如“江格尔说唱大赛”“江格尔传习展示文化周”“江格尔专场晚会演出”活动。文化品牌效应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
   B.制作文创产品。《江格尔》英雄人物众多,英雄形象鲜明。把《江格尔》中的主要英雄做成泥塑小人、纸扇再现史诗战况;将英雄们的兵器具象化,作为纪念品收藏。民族史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交流,也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发展。
   英雄史诗《江格尔》经过岁月长河的沉淀,流传至今。这不仅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江格尔》的传承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英雄主义精神也应融入时代精神,促进社会的发展。《江格尔》是一颗不落的明珠,传承与发展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裴玉.新疆和布克賽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说唱艺术传承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
   [2]接秀珠.《江格尔》的数字化保护与再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3]黄适远.英雄史诗《江格尔》的传承及其面临的困难[J].新疆艺术学报,2015,13(03):6-9.
   [4]闫艺,李雪军.“一带一路”视域下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研究[J]广州体育学报,2019(11):48-54.
  
   本文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专业、2019年度塔里木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过程考核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TDGJYB1949)、塔里木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项目:《胡杨精神视域下的中文系专业课程育人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屈玉丽为通讯作者)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应用文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文写作能力需经训练获得。本文思考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如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模式及其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等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应用文写作 教学内容   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这里的“能写”就是能写应用文,而不是文学作品。因为,应用文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
内容摘要:国家的迅速发展除了在经济科技层面之外,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各个高校对于大学语文应用作文的教学应该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迁,由此掀开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热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从大学语文应用作文教学过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进行的过程为之后的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也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语文 应用语文 教学改
内容摘要:汉赋与汉画像堪称汉代文学、艺术的双绝,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从出现之时就异常发达,汉人由于宗天神学的影响,对天宫星象极其崇拜。本文旨在着重研究以天宫星象为主要内容的汉赋和汉画像,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进而从新角度对汉赋和汉画像进行解读,得出两者的区别,借以更加真实的还原出汉代真实的社会面貌和思想状况。   关键词:汉赋 汉画像 天宫星象 汉朝   汉赋是汉代文学创作的典范,除了汉大赋之外,在题材
内容摘要:《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被誉为日本民族的心灵故乡,集子里收集的和歌也被认为日本和歌的起源。该集子共收集了156首吟咏杜鹃啼鸣的和歌,主要有夏季季语、农耕报时、相思之情等意象;笔者认为,其形成原因除了受中国文学元素的影响外,也深受日本文学的主题和“万叶时代”和歌主题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古典诗句 《万叶集》 杜鹃 意象   被誉为日本民族心灵故乡的《万叶集》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早的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阅读日渐重要而高中生阅读却是不尽人意的现实,提出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学会从深阅读中走向真写作,让阅读与写作成为心灵之需,从而构建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并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深阅读 真写作 充实自我 提升自我 绽放自我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内容摘要:在毛泽东时代,中华民族正经历着几千年从未有之巨大变化。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国始终处于贫穷落后的阶段,面对列强欺压只能软弱挨打,中国一些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图变。在当时,大多数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渴望学习外国先进的思想文化,重西学而轻中国传统文化。然而,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又超越传统文化的毛泽东诗词开始出现,展现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对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比较文学的危机论始于1959年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我将从危机的肇始与恒常反思、危机的表现与形成探究、危机的应对与探索实践这几个维度对于历年来的诸多文献与学术专著进行梳理,通过探索学科的发展方向,把握比较文学学科本质,明晰学科未来发展道路。比较文学处于永恒危机之中,回顾与反思过去的危机可为当下比较文学研究与发展指明路径。   關键词:比较文学 危机 反思   比较文学的危机论始于19
内容摘要:高校基础写作课程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大大落后于网络、新媒体、创意等新兴写作的实践与研究步伐,课程的新构迫在眉睫。传统写作学基础知识与理论应该继承写作思维学与文体写作意识的优秀成果,并将新写作媒体与实践中的文体新变知识与理论加以研究与总结,纳入基础写作课程新构。不但要将网络、新媒体、创意写作这些实践与研究的新成果深细化吸纳,而且要深入各类写作现场,理清各种新环境中的传统文体或新兴文体的文体思维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视觉文化因为自身具有的迅捷、便利等特点不仅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而且推动了各个领域的改变和发展。创作语境的变化以及文学视觉审美形体的变化,扩大了当代文学传播影响的范围。所以,当代文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建立全新视觉文化评价范式和话语体系的方式,提高文学视觉素养,才能在满足当代文学的视觉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内容摘要:在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美国文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就是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教书育人,思想服人,情感动人,文学感人的目的。本文将选取美国文学教学中的三个典型作家及其作品,旨在探讨在充分尊重课程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如何高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美国文学的教学中。   关键词:美国文学教学 课程思政 路径   课程思政是在传统思政课程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