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叶集》中“杜鹃啼鸣”的意象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b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被誉为日本民族的心灵故乡,集子里收集的和歌也被认为日本和歌的起源。该集子共收集了156首吟咏杜鹃啼鸣的和歌,主要有夏季季语、农耕报时、相思之情等意象;笔者认为,其形成原因除了受中国文学元素的影响外,也深受日本文学的主题和“万叶时代”和歌主题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古典诗句 《万叶集》 杜鹃 意象
   被誉为日本民族心灵故乡的《万叶集》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早的和歌总集。该集子一共有20卷,一般认为奈良时代(710~784)末期成书,收录了约4516首和歌。作者包括从皇族、贵族至妓女、乞丐等阶层,其中额田王i、柿本人麻吕ii、山部赤人iii、山上忆良(660-733)、大伴旅人(665-731)、大伴家持(665-731)等尤为著名。其中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该集子由大伴家持收集、整理、编纂。《万叶集》的题材和内容广泛。根据《万叶集民俗事典》的统计,在《万叶集》里咏叹的植物有150种以上,与植物相关的和歌近2000首;咏叹的动物有63种,相关和歌有698首,其中咏叹最多的动物当属“杜鹃鸟”,相关和歌有156首之多[1](P·55—56)。
   日本的和歌被称为日本文学、特别是日本古典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形式,也可表记为“倭歌”、“大和歌”等。和歌在歌体上可以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佛足石歌等。短歌的基本形式由“5·7·5·7·7”五句三十一音构成,逐步发展成和歌的代表,这大概与日本人喜欢短小、简洁的民族性格有关。本文以《万叶集》短歌为研究对象,探讨“杜鹃鸟”的意象问题。
   一.《万叶集》的“杜鹃啼鸣”意象分析
   杜鹃(日语发音:ほととぎす),又名霍公鸟、时鸟、子规、杜宇、郭公、不如归、蜀魂,候鸟,初夏飞到日本。在《万叶集》里,多用“霍公鸟”来表记。阿苏瑞枝说:“杜鹃是怀古之鸟、农耕报时之鸟、触发爱情之鸟,其中大部分咏杜鹃的和歌是抒发喜欢它的鸣叫而苦苦等待之情的,不仅自己想听,也希望亲人、朋友能听到”[2](P·24)。通过梳理,笔者认为《万叶集》的杜鹃啼鸣主要抒发三种情怀:第一、杜鹃鸣叫宣告夏天的到来,是文学作品中夏天的季语;同时也有农耕报时之意。第二、通过杜鹃鸣叫抒发对恋人的相思之情;第三、通过杜鹃鸣叫抒发与同性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表示夏季季语的杜鹃啼鸣
   受中国节气思想的影响,杜鹃鸣叫常常宣告夏天到来、催促农耕的意味。在《万叶集》中,预示夏天到来的和歌常常在歌词开头修饰“橘(たちばな)”、“卯の花”等枕词iv。日本的柑橘和卯花一般初夏开花,常用作夏天的季语,将二者冠于和歌的开头,形成固定的格式,预示初夏的时感。“あやめ草”v、“玉に貫く”vi“藤波”也常表示夏天的季语。另外,“あやめ草”“玉に貫く”“橘”是端午节装饰物件,常用作端午的节气用语,也是夏天到来的季语。如:
   例文一、霍公鳥待てど来鳴かず菖蒲草玉に貫く日をいまだ遠みか(卷8·一四九○)(笔者试译:望穿秋水盼杜鹃,无踪无际无啼鸣,待到端午佳节至,菖蒲草橘饰香包)。
   例文二、霍公鳥鳴く声聞くや卯の花の咲き散る岡に葛引く娘女(卷10·一九四二)(笔者试译:葛蔓深处鸟啁啾,卯花飘落满山坡,织女采蔓织葛布,笑问杜鹃夏可至?)
   例文三、霍公鳥何の心ぞ 橘の玉貫く月し来鳴き響むる(卷17·三九一二)(笔者试译:林间扑棱杜鹃鸟,岁岁年年如期至,为谁喧闹为谁鸣,橘花香包迎端午)。
   例文四、霍公鳥鳴く羽触れにも散りにけり盛り過ぐらし藤波の花(卷19·四一九三)(笔者试译:杜鹃扑棱藤花间,声声啼鸣掀紫浪,羽扇过处藤花落,又待明年繁花开)。
   以上一、三、四则例文为大伴家持所创造,例文二作者暂无考证。四则例文从“菖蒲草”“玉に貫く”“卯の花”“橘”“藤波の花”等意象表達杜鹃啼鸣、夏天到来的季节感;例文二除了表达季节感外,还有欢快的农桑场面。
   2.抒发相思之情的杜鹃啼鸣
   在《万叶集》中杜鹃不仅仅是夏季季语,也是一个引发孤独的忧愁和恋情的歌语。这一类和歌往往冠以“あしひき”、“ぬばたま”等枕词修饰。“あしひき”往往与“木の間”、“山”、“峰”等词固定搭配。“ぬばたま”常常与“黒”、“夜”、“夕”、“こよひ”、“昨夜”、“月”等表示黑色、夜晚等灰暗底色词汇固定搭配,渲染相思、孤独之情。如:
   例文五、あしひきの木の間立ち潜く霍公鳥かく聞きそめて後恋ひむかも(卷8·一四九五)(笔者试译:林间隐杜鹃,悠悠传哀啼,鸟语声入耳,相思涌心头)。
   例文六、ぬばたまの月に向ひて霍公鳥鳴く音遥けし里遠みかも(卷17·三九八八)(笔者试译:他乡望明月,遥闻杜鹃鸣,潸然思故乡,何时是归期?)。
   以上两则例文均为大伴家持所创作,使用“あしひき”、“ぬばたま”等枕词修饰“木の間”“月”,渲染思念和悲伤的氛围;再通过杜鹃啼鸣进一步深化主题,感情细微,带有感伤、忧郁的浪漫情调。
   3.抒发同性友情的杜鹃啼鸣
   《万叶集》还有一类歌谣通过杜鹃鸣叫抒发对同性友人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这类歌谣往往通过“我が背子”(常常翻译成“兄弟”)来表达对同性友人的感情。如:
   例文七、“我が背子が 国へましなば霍公鳥鳴かむ五月は 寂しけむかも”(卷17·三九九六)(笔者试译:吾兄去国都,小弟留越中,杜鹃啼五月,两地空寂寞)。
   例文八、我れなしとなわび我が背子霍公鳥鳴かむ五月は玉を貫かさね(卷17·三九九七)(笔者试译为:愚兄去国都,吾弟莫挂肠,杜鹃啼五月,香包饰佳节)。
   例文七和例文八是一对同性友人相互赠答的和歌。例文八的作者大伴家持在担任越中守时,例文七的作者内藏忌寸绳麻吕担任次官,二人既是上下级关系,也是朋友关系,是可以互称“我が背子”的亲密关系。例文七是大伴家持离开越中去国都时内藏忌寸绳麻吕赠送他的和歌,例文八是大伴家持收到好友所赠和歌后回赠的和歌。虽然分散在两地,两人仍然通过杜鹃啼鸣抒发朋友间的惦念之情。    二.《万叶集》中“杜鹃啼鸣”意象形成原因
   由以上例文分析可见,《万叶集》中的杜鹃是农耕报时之鸟、是夏天的季语,又是能引发爱情和友情、触动相思的歌语。本节将分析“杜鹃啼鸣”的意象在日本形成的原因。
   1.中国文学意象的影响
   日本文学同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在古代,日本连同接受汉字,也较多地接触了中国古代的诗文,曾经一度将汉字汉文作为官方用语和社交用语,吟咏中国古诗风靡一时。所以在谈论日本古代文学时,我们会很自然地注意到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杜鹃,也称子规、杜宇、布谷等。中国古代的杜鹃意象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万叶集》中的杜鹃意象。
   第一、布谷报春的影响。在中国古典作品中,杜鹃鸟被称为春天的报信使者,常常发出“布谷、布谷”的啼鸣,提醒人们不要耽误农耕农时,因而报春的杜鹃往往称为“布谷”。如北宋文学家蔡襄(1012-1067)在《稼村诗帖》中所写“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叱犊时”。这里催耕的布谷就是杜鹃鸟。布谷报春的民俗传到日本后就成为宣告初夏到来的杜鹃啼鸣。杜鹃是一种候鸟,每年四月至五月成群结队飞到日本,成为《万叶集》时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杜鹃啼鸣也成为日本古典歌文中夏天到来的季语。
   第二、“子规啼血”传说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杜鹃啼鸣常被诗人用来表达思乡、怀旧、恋归的情绪以及悲伤凄婉的心境。这是受古蜀国国君望帝vii的“杜鹃啼血”或“子规啼血”的典故影响,文人墨客偏爱用“子规啼血”來表达凄凉、哀伤的心境。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后所写。“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的是眼前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的感伤怀念之情,表达了自己孤苦凄凉的心境。子规啼鸣、孤苦悲伤这一文学意象传到日本后,常表达对恋人、朋友等相思之情。
   2.日本文学主题的影响
   笔者在前面分析了中国古典诗句中的杜鹃意象对《万叶集》中杜鹃的意象的影响,但二者又有不同点:第一、表记方式不同。中国古诗词喜欢用“子规”“杜宇”“杜鹃”“布谷”表记杜鹃鸟,《万叶集》则都用“霍公鸟”表记杜鹃。第二、表现主题不同。中国古诗词中常标达壮志未酬、伤时忧民情感,有孤苦、凄婉之情;《万叶集》中常于表达相思之情,满足歌人抒发对花鸟风月纤细感受的心理需要。
   笔者认为这些不同点主要是由中日两国截然不同的文学主题造成的。铃木修次是这样论述中日文学的差异的:“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里,政治是不能回避的问题,而且必须强调政治。与此相反,在日本传统文学观念里,重视「物の哀れ」(有学者译为‘物哀’viii)的风雅,文学脱离政治”[3](P18)。宋再新在专著《和汉朗咏集文化论》中是这样说的:在日本,“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一直受到尊崇,不过对于日本人来说,中国文学虽发达,但中国的诸如经邦济世、伤时忧民的文学传统却不太符合日本的文学思想……以和歌为代表的和文学发达较迟,但能抒发日本人的真实情感,能满足日本对花鸟风月纤细感受的心理需要”。对中国文学的态度可以概括为,“吸收中国文学中对四季美景、闲适生活的描写方法,但不接受中国文学传统的忧国忧民、关心时政的积极入世的态度”[4](P89-91)。
   作为日本古典诗歌起源的《万叶集》是日本文学主题的最好体现。该集子收集的156首吟咏杜鹃啼鸣的和歌,或预示夏天的到来、或吟咏农桑的喜悦、或抒发对恋人的思念、或吟咏对朋友的祝福……集中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学脱离政治、喜爱风雅、吟咏花鸟风月的主题思想。
   3.“万叶时代”歌谣风格的影响
   《万叶集》所收集的和歌一般作于公元7世纪前叶到759年约130年,这一时期被称为“万叶时代”。根据歌谣风格,“万叶时代”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万叶初期,一般从舒明天皇执政时期(629-641年)到壬申之乱ix(672年)约四十余年,这一时期日本中央集权统治薄弱,国家权力归属两大权力阶层,权力之争导致政局不稳。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引入中国典章制度,中国文字也随之传入日本,随之对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如万叶和歌的传承方式为口头传诵与为文字记载并存;从艺术表现看,“从明朗轻快的节奏中能听到某种内敛的特质,且歌谣形式虽没有遵循某种格律,但格式很整齐”[5](P78-80)。从和歌主题来看,带有浓厚的集体口诵性质的咒术、祈愿色彩,正如稻冈耕二所归纳的,“这一时期的和歌与第二期及以后的和歌相比,具有如下特点:集团性、目的性、咒术性的性格特征,以及与自然的融合度,民谣与歌谣的紧密联系度”[1](P105)。
   第二时期从672年到迁都奈良(710年)约四十年,这一时期主要由天武(在位673-686年)、持统(在位686-697年)、文武(在位697-707年)等三位强有力的天皇统治国家,政治机构和政治制度较完善,政局稳定、社会开始呈现出繁荣态势,作为统治阶级的贵族开始热衷于享受文化生活。这一时期在《万叶集》中比较活跃的歌人为柿本人麻吕,收录了其19首长歌、75首短歌,其歌大量使用枕词、押韵等诗歌形式,具有定型诗的特点。枕词起源于古代咒术用语,属日本原始口诵文学的固定词章之一,柿本人麻吕将其从口诵文学的固定用语发展为和歌的修辞法。
   第三时期从710年到733或736年约二十余年。这一时期,日本进入律令制社会,文化上处于天平文化x的成熟期。大伴旅人、山上忆良等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歌人,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无论在赞颂天皇方面还是吟咏自然方面,都更多地注入主观的色彩,而且关注最富人性的生活,比起前期观念性的歌来,更多的是趋向主观的感受性,强化歌的抒情性”[6](P190)。因而,第三时期的万叶和歌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和风雅性的特征,自然风物、离别愁绪逐步成为和歌吟咏的主题。    第四时期为万叶末期,从734年圣武天皇在平城宫朱雀门广场设立宫廷歌垣xi开始,至淳仁天皇即位第二年的759年,是《万叶集》的鼎盛时期,也是天平文化烂熟期。这一时期主要代表歌人为该集子的编纂者大伴家持,他是大伴旅人之子,曾任越中守、中纳言等地方到中央的各级官员。受父亲的影响,爱好和歌,是《万叶集》收录和歌最多的歌人。他的和歌以吟咏自然风物、情感离别为主题,其歌风细腻、优美,他和周围的歌人一起将万叶歌风推向鼎盛。
   从以上四个时期歌风展开的脉络可以看出,《万叶集》的传授形式从口头传送发展为文字记载,歌谣表现从粗狂明快、形式自由的节奏发展为具有固定修辞、固定形式的定型诗,吟咏主题由叙事、咒术、祈愿为主逐步以叙物、叙情为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吟咏自然万物的纤细感受成为《万叶集》,乃至于日本文学的主题。正如叶渭渠所说,“歌人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观察之后,就对四季表现了关心和尊重……比如春之吟柳、梅、莺,夏之咏桔、藤花、杜鹃,秋之颂荻花、鹿和雁,冬之赞松吟雪,如此等等,四季的山川草木、鳥兽虫鱼,尽入歌中。歌人从旅次中与自然邂逅,或接触身边的自然景物,发现了自然美,并将这种自然美的感受与日常生活,尤其是爱恋生活的感动,提升为艺术美。可以说,这些自然咏歌是以淡雅的色彩和纤细的感情,讴歌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6] (P201)。
   由此可见,《万叶集》的杜鹃啼鸣的意象形成原因除了受中国文学元素的影响外,也深受日本文学的主题和“万叶时代”和歌主题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稻冈耕二编.万叶集必携.[G].日本:学灯社,1979(3)
   [2]稻冈耕二编.万叶集事典.[M].日本:学灯社,1994年
   [3]鈴木修次,《中国文化と日本文化》[M],日本:東京書籍,1978年
   [4]宋再新,《和汉朗咏集文化论》[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年6月
   [5]西乡信纲,《日本古代文学史(改稿版)》[M],日本:岩波全书149,1978年
   [6]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古代卷(上册)》[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年
   注 释
   i额田王:生卒年不详,《万叶集》收集了其十余首和歌。
   ii柿本人麻吕:生卒年不详,《万叶集》具有代表性的歌人,被后人尊为歌圣。
   iii山部赤人:生卒年不详,《万叶集》具有代表性的歌人,与柿本人麻吕并称歌圣。
   iv枕词:日本古典歌文(尤指和歌)中的修辞手法之一,一般冠于特定词前面,用于修饰或调整句调的词语。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有固定不变的规定,不允许个人创造。如「あしひきの」。
   vあやめ草:一般指端午节用于辟邪的菖蒲草。
   vi玉に貫く:也写作“薬玉”,一般指端午节用于辟邪的装饰品,由各种草药制成,如香包等。
   vii望帝:古蜀国的国君,名为杜宇,留下“望帝化鹃”的典故。
   viii见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史·古代卷》(上册),昆仑出版社,2003年。
   ix壬申之乱:公元672年(壬申年)天智天皇之子大友皇子和天智天皇的胞弟大海人皇子之间展开的皇位继承之争。结果大友皇子自杀,大海人皇子于翌年1月即位,成为天武天皇。
   x天平文化:以奈良时代天平年间为中心繁荣发展的文化,是以律令国家的富足为背景的贵族文化,由于受到唐文化的巨大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xi宫廷歌垣:奈良时代,众多男女载歌载舞的宫廷仪式,是民间歌垣宫廷化的仪式。
  说明:本论文出现的日语文献、诗句翻译等均为笔者试译。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语用是对语言的实际应用,在具体的交际中,由于语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部分话语会产生一些言外之意,即会话含义。为了完成交际,让听话人能准确理解话语含义,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必然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本文以《郑伯克段于鄢》的人物会话为研究对象,通过会话分析和语用分析的手段对《郑伯克段于鄢》做全面的话语考察,旨在分析和揭示交际过程中的话语所表现的功能和交际意图,同时结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内容摘要:在新闻作品教学中,总有一些教学处理是稳固下来成为新闻教学“传统”的。新闻作品教学的保守思路在“互联网+”背景下凸显其消极之处。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作品教学策略如下:(一)强化提取意识,构建新闻认知的图式;(二)强化受众意识,培养媒介素养;(三)感受作品个性,读懂作品内蕴。   关键词:新闻作品 教学策略 “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诸如
内容摘要: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影响力逐渐加大。在教育行业中,如果能够借助到网络的积极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也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就目前教学形势来看,还存在着学生素养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行业发展要求的问题。为此,便可以借助到网络化教学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提升教学质量。由此可见,研究网络化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
内容摘要:李尔王和高老头同为“父爱典型”,从精神分析理论下的心理疾病视角来比较分析李尔王和高老头这两位著名的父亲形象,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研究两位父亲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机制及精神疾病形成条件,由此可以发现李尔王与高老头虽都有心理疾病,但其中的心理机制及其形成条件是存在差异的。   关键词:父亲形象 心理疾病 精神分析   《李尔王》与《高老头》分别是著名作家莎士比亚与巴尔扎克的代表性悲剧作品,两
内容摘要:混合式学习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差异,强调尊重、保护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并且提倡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工具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便捷、高效以及功能的全面完成教学课堂的展开与串联,使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络以及便捷的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本篇文章通过分析混合式学习方法指导语文教学活动,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课前预习、课
内容摘要:在思考“怎么读”和“读什么”时,不能忽略“为什么读”。可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处理好,我们往往割裂“怎么读”“读什么”,忘记“为什么读”。本文笔者基于对语文课程目标的思考,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和教材编排体系的解读,论用圈点批注法探究《骆驼祥子》。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圈点批注法 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是一部长篇小说,由现代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当它出现在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的语
内容摘要:应用文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文写作能力需经训练获得。本文思考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如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模式及其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等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应用文写作 教学内容   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这里的“能写”就是能写应用文,而不是文学作品。因为,应用文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
内容摘要:国家的迅速发展除了在经济科技层面之外,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各个高校对于大学语文应用作文的教学应该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迁,由此掀开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热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从大学语文应用作文教学过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进行的过程为之后的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也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语文 应用语文 教学改
内容摘要:汉赋与汉画像堪称汉代文学、艺术的双绝,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从出现之时就异常发达,汉人由于宗天神学的影响,对天宫星象极其崇拜。本文旨在着重研究以天宫星象为主要内容的汉赋和汉画像,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进而从新角度对汉赋和汉画像进行解读,得出两者的区别,借以更加真实的还原出汉代真实的社会面貌和思想状况。   关键词:汉赋 汉画像 天宫星象 汉朝   汉赋是汉代文学创作的典范,除了汉大赋之外,在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