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翻译对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影响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an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佛经翻译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文体中偈、绝句以及散文的发展。通过对佛经翻译文学和中国古代文体渊源的探析,同时对研究佛经翻译文学与我国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关系,以及研究外来文学、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过程都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佛经翻译 文体 偈 绝句 散文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至7世纪的古印度,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载,两汉交替时经西域传入中国。根据慧皎《高僧传》记载,明帝年间,《四十二章经》等五部经书作为最早的佛经传入中国。佛经翻译是汉传佛教的一项重大事业,既促进了佛教教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文体的发展。
  一.佛经翻译大略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佛经翻译事业密不可分。据赵朴初(1983)①考,中国汉语系佛经翻译事业持续了10个世纪(2至11世纪),翻译过来的经律论三藏共有一千六百九十余部,六千四百二十余卷,著名的中外译师不下二百人。梁启超在《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将我国的佛经翻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东汉至西晋,以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为代表;第二阶段自东晋迄隋,以罗什最为杰出;第三阶段唐贞观至贞元年间,以玄奘为首。
  在佛教传入之初,佛经翻译主要分为两派,同时进行:一是小乘学派,以《阿含经》和“禅数”之学为主,如安世高等;二是大乘学派,以《般若经》和净土信仰为主,如支娄迦谶、支谦等。尽管受条件所限,当时所译经书很少是全译本,而翻译文体也还没能完全确立,但是他们已经出色地做到了开辟园地的工作,为佛教在中国文学界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公元4世纪,在西晋道安法师的影响下,佛教开始在中国广为流行。道安在整理前人译经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经录”,亲自参与和主持了许多重要经论的翻译,如《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他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上提出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为之后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公元5世纪,在鸠摩罗什的带领下,佛经开始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他一生所译佛典达三百多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空宗龙树、提婆的学说,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维摩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金刚经》等,为中国法性宗开辟了广大的基地。他还译有声闻乘中的一部重要论著《成实论》,后人称为成实师。
  在此之后,重要译师来者相继,主要经论不断译出。真谛翻译了《摄大乘论》《释论》等,是罗什以后、玄奘以前二百余年中貢献最大的译师。玄奘毕生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事业,译出经论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约五十万颂),不仅系统翻译了大乘瑜伽有宗一系的经论,而且把空宗的根本大经《大般若》和小乘说一切有部的重要经典也几乎全译过来,使当时的佛教得到快速发展。
  二.佛经翻译影响中国古代文体的具体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事业,给灿烂的汉民族文化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对中国古代文体的具体影响有三,一是偈,二是绝句,三是散文。分别说明如下:
  1.偈
  所谓“偈”,全称“偈陀”,是梵语Gāthā的标准梵汉对音,是从中印文化交流的沟通和吸收中出现的一种兼有宗教、诗歌双方性质特征的文化载体。其主要功能在于说理,且句式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等多种体制,一般四句成颂。如《杂阿含经》记述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五比丘之一阿说示问佛何谓“缘起”,佛即以六言偈相告:“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又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中五言偈:“佛子我已说,菩萨清净行,一切诸世尊,咸共所赞叹……”
  一方面,出家僧人在表达悟境或宣扬佛法时,多用偈。如六祖惠能《四句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如道川禅师《佛偈》:“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另一方面,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士人也常用偈来表情达意,如白居易《六赞偈(其一)》:“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我今尽知,无如佛者。堂堂巍巍,为天人师,故我礼足,赞叹皈依。”②又如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又如《水浒传》鲁智深圆寂偈:“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此外,受佛经影响,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经典也出现了用“偈”来说理的情况。如大约出于南北隋唐年间的《无上内秘真藏经》卷一:“于是仙灵等众以偈颂曰:大慈广显无边身,众生普闻皆悟解。真藏奥中千叶华,华飘遍满诸香国……”又如大约出于元代的《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本愿经》:“天尊而说偈曰:灵哉一点,不扰不惊,无思无虑,至聪至明……”
  2.绝句
  “绝句”是中国诗歌中最常用的体式之一,有关其得名由来,古今学者探讨不懈,大致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绝句”是因截取律诗的一半而得名。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说:“绝之为言截也,即律诗而裁之也。”吴讷等学者遵从此说。罗根泽(1985)③认为,从文学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绝句中除律绝外,还有古绝,而古绝的产生远在律绝之前。因此此说并不成立。
  第二种观点认为,“绝句”是由本身的艺术特点而得名。元杨载《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陈绎曾《诗谱》说:“六朝诸人,语绝而意不绝。”然而语绝意不绝并非绝句作为诗体的本质属性,因此此说亦难成立。
  第三种观点认为,“绝句”是出于南北朝的联句而得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最早提出此观点。李嘉言《绝句起源于联句说》,罗根泽《绝句三谈》均遵从此说。东汉魏晋以来,四句体诗在民间盛行,五言四句体尤甚。可我们征诸史籍,至今仍未发现“联句”等于“绝句”的记载,因而此说亦使人生疑。
  第四种观点是从中印文化交流来考察这一问题。季羡林首先比较了中国古典绝句与梵语诗律的相似性。安世高译《佛说七处三观经》载:“(佛)从后说绝:欲见明者,当乐闻经。亦除悭垢,是名为信。”是佛经翻译史上最早用“绝”来指称韵文的实例。西晋竺法护译《佛说须真天子经》卷二:“以一绝句于百千劫广为一切分别演教,而是教不近有为。”是有关佛经“绝句”的最早出处。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抓住了中西方教育模式典型的差异,是一部促进中西方教育交流的佳作。文章从该纪录片的相关内容出发,阐述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揭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提出思考,以期对国际汉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式教育 西式教育 教育模式 对比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内容摘要:文学“闪小说”与生活“小段子”都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不论“闪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新样式,还是“小段子”作为生活的一种调剂品,它们都能给当今那些乐于“碎片化阅读”的人们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本文通过对几则文学“闪小说”与生活“小段子”的鉴赏,来谈谈文学“闪小说”与生活“小段子”的差异性所在。  关键词:闪小说 小段子 思想性 深刻性 情节性 艺术
内容摘要:文字学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加强教材建设、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是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文字学课程改革一要加强教材建设;二要在内容上突出字形结构分析和汉字文化教学;三要在方法上加强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四要有效采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字学 课程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
内容摘要:歧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汉语研究中的重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歧义问题是留学生必须学习的语言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文基于汉语教学的角度,主要研究了汉语中歧义的类型,以期对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歧义研究 歧义分类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形态标志,使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所以歧义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在现代汉语中更是如此。而歧义现象往往反映了语言
内容摘要:文艺理论中的神话-原型批评的源起和发展皆受益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及其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概念。本文将从创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品与“原型”的关系、原型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关系,三方面来讨论神话-原型批评中荣格的文学批评发展路径。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 荣格 集体无意识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的西方,最初起源于以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为代表的英国。弗雷泽提出了“交感巫
内容摘要:“中”是河南方言中的一个特色词,且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中”在河南方言里的话语分布为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单独使用或连用。“中”的交际功能可分为积极的应对功能:应允和转接;以及消极的应对功能:让步和反对。   关键词:河南方言 “中” 话语分布 交际功能  河南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又被称为“中原官话”,有自己独具魅力的方言特色。在极具多样性的河南方言的词汇语料中,“中”被使用的较为广泛
内容摘要:石黑一雄英籍日裔的移民身份使他的写作视野站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更具国际审美,因此引起了全世界读者的普遍共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石黑一雄的小说被大量译介到了中国,拥有大量中国读者,并且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论文。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叙事模式、伦理、身份、国际主义写作以及历史主题等方面,同时存在研究主题和角度重复等问题。   关键词:石黑一雄 中国 译介 研究  石黑一雄是世界著名作家,被认
内容摘要: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创新教学模式、合理使用信息化教育技术、营造传统文化环境,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四方面,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 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
内容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英国传教士傅多玛编写的汉语口语教材《汉英北京官话词汇》。文章从该书特殊的句法结构“把字句”出发,揭示这部教材的内容和价值。本书中的“把字句”主要用于祈使句中,如对学生说话、命令仆人等,符合日常的语言习惯,但因为历史发展的关系,清末民初时“把”字的语法化尚未彻底完成,书中有的“把字句”和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有一定差别。   关键词:傅多玛 《汉英北京官话词汇》 把字句 对外汉语
内容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充分融入创新型教育模式,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实现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层次目标。本文深入分析境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然后研究我国内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最后借鉴国内外教学发展理念提出创新型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高校教育教学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从融入智慧化技术、采用互动式教学、群体针对性指导、和成果分享、资源共享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