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成性教学资源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进行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在教学推进的动态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动力作用。本文以高中化学必修内容中钠和水反应教学为例,浅谈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资源 钠和水反应
高中化学
生成性教学资源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进行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1]。生成性教学资源不是提前预设好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具有再生性和内源性,通常源自学生的直接认知需要,随取随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在教学推进的动态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动力作用,教师应充分认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教学价值,积极培植、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努力提高生成性教学资源利用的教学智慧。下面以高中化学必修内容中钠和水反应教学为例,笔者浅谈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
一、钠和水反应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一)问题①的提出
将钠从煤油中用镊子取出,用小刀切开后,一会儿,银白色的切面会变暗,为什么呢?是因为生成氧化物的原因。一个学生提问,空气中五分之四是氮气,活泼性强的钠为什么没有生成氮化钠?
问题解决过程:经查阅资料,整理出一些有关内容:碱金属元素比较活泼,其中的锂和氧气生成氧化锂,和氮气生成氮化锂;钙和氧气生成氧化钙,和氮气生成氮化钙。但是钠在常温下,只与氧气化合,与氮气不反应。
(二)问题②的提出
针对钠和水反应实验,有一学生说:“老师,从这个实验中不能得出钠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因为如果钠块不与水反应,此时钠漂浮在水面上,可以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而本实验中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钠块底部产生的气体对钠块有一个向上的托力,如果此托力起很大作用不能忽略,那么即使钠块密度比水大,也有可能钠漂浮在水面上,所以本实验不能得出钠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对于学生的质疑我认为这是很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问题解决过程:学生都在热烈讨论,其中一位学生说:“老师,如果把钠块放到一个和水密度相同的但不与水反应的液体中,再观察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还是小,不就可以了吗?”
这时有学生说道:“在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学习萃取实验时用到两个有机物苯(查资料知ρ=0.88g/mL)的密度比水小,四氯化碳(查资料知ρ=1.59g/mL)的密度比水大,可以把它们混合成密度与水相同的液体,就是不知道它们与钠反应吗?”
通过做实验,把苯和四氯化碳分别与钠混合,除看到钠沉入苯中和漂浮在四氯化碳上外,无明显现象,认为钠不与苯或四氯化碳反应。然后配制ρ=1.00g/mL的苯和四氯化碳混合液,用平均值知识计算所需苯和四氯化碳的体积比,再用比重计测量校正。把相同的一块钠放入混合液体中,发现钠漂浮在液面上,但浸入液体部分较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到钠的密度是0.97g/mL。
一个学生说:“初中物理学过,浸入液体的体积百分数等于金属与液体的密度比,所以钠浸入液体的体积百分数等于97%,这一理论值与实验看到的钠浸入液体体积较多基本吻合。”至此,通过把钠放入混合液体中的情况,间接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而钠放入水中之后,钠浸入水中的体积较少,说明产生的气体对钠向上的托力对钠浸入液体的体积有一定影响,但不起主要作用,到此可以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
(三)问题③的提出
针对钠与水的反应,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钠与水反应融化成小球,不能说明钠的熔点低,只能说明钠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三氧化二铁和铝单质之间的铝热反应,实验现象是铁也能融化成小球,那能说明铁的熔点低吗?
问题解决过程:用镊子取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到小试管里,塞上橡皮塞,把试管放入沸水中一段时间后,若发现固体熔融,即证明钠熔点低于100°C。在钠与水反应时,即使反应放出再多的热,使水沸腾,水的温度也不能超过100°C,所以放出的热这一因素不会起决定作用,那就说明是钠的熔点低引起钠融化。而铝热反应是放出大量的热使铁熔化,是放出的热起决定作用,虽然铁的熔点很高。
(四)问题④的提出
针对钠与水的反应,有一学生提出,钠与水反应有“嘶嘶”的响声,不能证明是由气体产生,比如家里炒菜时,热锅遇上冷水也有“嘶嘶”的响声。熔化成小球的高温钠也可能在游动时与冷水相遇产生“嘶嘶”的响声。
问题解决过程:用铝箔包裹住一小块金属钠,在铝箔上扎几个小孔(让水与之反应),再把铝箔放入试管中,倒着放入水中,就会在试管中收集到气体,收集满后(可多收集一会),点燃,看燃烧情况,发出淡蓝色火焰,发出“噗”的一声,说明有气体产生。
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应充分认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价值,不应以课标或者考试为唯一准绳,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创造宽松的环境,多途径地挖掘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用心捕捉,慧眼识别,仔细筛选,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深加工,使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姚宝艳.化学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J].高中数理化,2011(10):46.
(责编 赵建荣)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资源 钠和水反应
高中化学
生成性教学资源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进行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1]。生成性教学资源不是提前预设好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具有再生性和内源性,通常源自学生的直接认知需要,随取随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在教学推进的动态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动力作用,教师应充分认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教学价值,积极培植、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努力提高生成性教学资源利用的教学智慧。下面以高中化学必修内容中钠和水反应教学为例,笔者浅谈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
一、钠和水反应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一)问题①的提出
将钠从煤油中用镊子取出,用小刀切开后,一会儿,银白色的切面会变暗,为什么呢?是因为生成氧化物的原因。一个学生提问,空气中五分之四是氮气,活泼性强的钠为什么没有生成氮化钠?
问题解决过程:经查阅资料,整理出一些有关内容:碱金属元素比较活泼,其中的锂和氧气生成氧化锂,和氮气生成氮化锂;钙和氧气生成氧化钙,和氮气生成氮化钙。但是钠在常温下,只与氧气化合,与氮气不反应。
(二)问题②的提出
针对钠和水反应实验,有一学生说:“老师,从这个实验中不能得出钠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因为如果钠块不与水反应,此时钠漂浮在水面上,可以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而本实验中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钠块底部产生的气体对钠块有一个向上的托力,如果此托力起很大作用不能忽略,那么即使钠块密度比水大,也有可能钠漂浮在水面上,所以本实验不能得出钠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对于学生的质疑我认为这是很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问题解决过程:学生都在热烈讨论,其中一位学生说:“老师,如果把钠块放到一个和水密度相同的但不与水反应的液体中,再观察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还是小,不就可以了吗?”
这时有学生说道:“在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学习萃取实验时用到两个有机物苯(查资料知ρ=0.88g/mL)的密度比水小,四氯化碳(查资料知ρ=1.59g/mL)的密度比水大,可以把它们混合成密度与水相同的液体,就是不知道它们与钠反应吗?”
通过做实验,把苯和四氯化碳分别与钠混合,除看到钠沉入苯中和漂浮在四氯化碳上外,无明显现象,认为钠不与苯或四氯化碳反应。然后配制ρ=1.00g/mL的苯和四氯化碳混合液,用平均值知识计算所需苯和四氯化碳的体积比,再用比重计测量校正。把相同的一块钠放入混合液体中,发现钠漂浮在液面上,但浸入液体部分较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到钠的密度是0.97g/mL。
一个学生说:“初中物理学过,浸入液体的体积百分数等于金属与液体的密度比,所以钠浸入液体的体积百分数等于97%,这一理论值与实验看到的钠浸入液体体积较多基本吻合。”至此,通过把钠放入混合液体中的情况,间接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而钠放入水中之后,钠浸入水中的体积较少,说明产生的气体对钠向上的托力对钠浸入液体的体积有一定影响,但不起主要作用,到此可以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
(三)问题③的提出
针对钠与水的反应,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钠与水反应融化成小球,不能说明钠的熔点低,只能说明钠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三氧化二铁和铝单质之间的铝热反应,实验现象是铁也能融化成小球,那能说明铁的熔点低吗?
问题解决过程:用镊子取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到小试管里,塞上橡皮塞,把试管放入沸水中一段时间后,若发现固体熔融,即证明钠熔点低于100°C。在钠与水反应时,即使反应放出再多的热,使水沸腾,水的温度也不能超过100°C,所以放出的热这一因素不会起决定作用,那就说明是钠的熔点低引起钠融化。而铝热反应是放出大量的热使铁熔化,是放出的热起决定作用,虽然铁的熔点很高。
(四)问题④的提出
针对钠与水的反应,有一学生提出,钠与水反应有“嘶嘶”的响声,不能证明是由气体产生,比如家里炒菜时,热锅遇上冷水也有“嘶嘶”的响声。熔化成小球的高温钠也可能在游动时与冷水相遇产生“嘶嘶”的响声。
问题解决过程:用铝箔包裹住一小块金属钠,在铝箔上扎几个小孔(让水与之反应),再把铝箔放入试管中,倒着放入水中,就会在试管中收集到气体,收集满后(可多收集一会),点燃,看燃烧情况,发出淡蓝色火焰,发出“噗”的一声,说明有气体产生。
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应充分认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价值,不应以课标或者考试为唯一准绳,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创造宽松的环境,多途径地挖掘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用心捕捉,慧眼识别,仔细筛选,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深加工,使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姚宝艳.化学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J].高中数理化,2011(10):46.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