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黑鹰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yuanyu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剧:马克·鲍顿MarkBowden
  肯·诺兰KenNolan
  斯蒂文·泽利安StevenZaillian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Scott
  主演:乔什·哈奈特JoshHartnett
  伊万·麦奎格EwanMcGregor
  制片:杰瑞·布鲁克海默JerryBruckheimer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Scott
  类型:战争
  剧情:
  1993年10月3日,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街头。由美国陆军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的120名特种精英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双重使命:为当地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捉拿索马里军事政府的两名高级将领。
  意外发生了,由于准备不足和情报错误,美军陷入了包围。更遭的是,两架运送美军的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军队击落,其中一架黑鹰上的全部官兵当场死亡,另一架黑鹰的驾驶员陷入索马里军队控制区。被隔绝在摩加迪沙街头的美军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队,一方面又要想办法解救黑鹰上的队友。


  黑夜渐渐降临。在充满敌意的城市中,这一小队美军仿佛风雨飘摇中的孤舟,随时会遭遇灭顶之灾。他们与索马里军队发生了激战,结果美军有18人阵亡,73人受伤,索马里军队有上百人阵亡。一场原本计划1小时完成的突击行动,变成了15小时的漫长煎熬。
  经验丰富的三角洲部队老兵和年轻的游骑兵部队官兵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弥补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领悟到战友之间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谊,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剧本:
  摩加迪沙之战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地面战争,伤亡也最惨重。当时还是新闻记者的马克·鲍顿敏感到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在事件发生后不久,亲入摩加迪沙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写成了内容详实、广受瞩目的纪实报道《BlackHawkDown》。
  影片剧本曾经三易其稿,最后请来《辛德勒的名单》的编剧泽利安作最后的润色。


  
  点兵:
  除去题材本身的吸引力,本片的幕前幕后都集中了一大批好莱坞精英。幕前有《珍珠港》男主角乔什·哈奈特和《红磨坊》的伊万·麦奎格等当红小生。幕后更有重量级的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和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以监制动作和战争片闻名,他的作品包括《石破天惊》、《极速60秒》和《珍珠港》等。与他合作制片兼导演的是大名鼎鼎的雷德利·斯科特。雷德利曾两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但都失败了,去年虽凭《角斗士》获得了最佳影片,在最佳导演的角逐中依然输给了索德伯格,《黑影计划》是他卷土重来之作,很希望能凭此片摘得桂冠。
  《黑鹰计划》热播索马里起波澜
  尽管多半索马里老百姓不知好莱坞为何物,可是近日一部好莱坞大片《折翼黑鹰》在该国的热播却引起了巨大反响。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索马里人争相涌向放映厅观看这部美国大片。
  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一家放映厅里,200多名观众争睹美国大片《折翼黑鹰》。这家放电厅就在1993年18名美国大兵和上百名索马里人丧命的地点附近。


  影片艺术的再现了这段历史,由曾出品过《珍珠港》等大片的好莱坞金牌制片人杰瑞·布莱克海默监制,对历史、战争、军事题材的动作惊险片可以说驾轻就熟,而本片导演更是当今正炙手可热的雷德利·斯科特。
  与那些要掏数十美元的美国观众相比,索马里百姓无疑要幸运得多--他们只需花上相当于5美分的门票就可以看到盗版影碟的投影了。放映厅的老板克哈里夫·阿里·穆罕默德得意地说,"俺们这儿所有放映厅都为得到这张碟子争得头破血流,俺这块可是首家播放。"如其他贫穷国家一样,这里的放映厅播放的影碟是从美国影院里偷拍的录像中翻录下来的。老板每隔四十分钟换一下碟子。
  现在,当年的那场战役已经过去8年了,索马里街边的建筑早已被修葺一新,可是街道上依然满是沙尘,看上去灰蒙蒙一片。
  在这里的一家放映厅里的男人们一边看着片子,一片咀嚼着一种半麻醉的茶叶。屋内只有少数几个女观众,躲在一角。由于是盗版影碟,所以银幕上的影像不是很清晰,声音也不够纯正,但是这丝毫不影响那些年轻观众的观看热情。当银幕上出现美国直升机被索马里士兵击落在地时,整个放映厅就像炸了锅一般沸腾起来,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简直要把屋顶掀翻了天。


  尽管那些年轻人为美国直升机被击中而欢呼雀跃,可是当影片放到一名索马里倒地身亡时放映厅内鸦雀无声。
  一名看上去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子说,"在那场战役中,我失去了9位最好的朋友。"他指了指银幕,高声说,"就是那种直升机在我们的头上盘旋,一架又一架。他们从空中向我们扫射,我中弹受了伤,我的同伴则倒地身亡。片子拍得不错,只是真实性差了一点。从电影里我根本看不到任何索马里人的影子。"
  另一位说观众阿布里则说,"影片对索马里人刻划的真实性是致命的缺陷。片中没有出现过一句索马里的语言、音乐和文化。这的确很荒唐,但是他们复制我们满地是沙的街道,破损不堪的建筑,以及索马里士兵玩命的作战精神。"
  .奥斯曼·阿里·奥特在索马里可是名响当当的军阀,当年他亲身体验了那场战役。虽然他还没有观看这部影片,但是他从一位远在伦敦的朋友那里得知自个在影片中的形象很不咋的。他说,"我的朋友说我看了这部片子指定会起诉制片商。我可不允许他们把描写成那个熊样。"没错他的确于1993年9月21日被捕,此后又被关押在一个小岛上的监狱里。但他当时并没有被蒙上眼罩或是带上手铐。美国人也并没有在小岛边缘狂轰乱炸,企图以此阻止他的同伴的营救行为。
  早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折翼黑鹰》在美国隆重首映的时候,就立即引起了旅居美国的索马里人的愤怒,纷纷呼吁全体索马里人抵制该片。影片在整个旅美索马里人社区里引起巨大心理震动,他们非常担心该片所带来的影响。因为这下子美国人会自然而然地将索马里人与恐怖主义牵扯到一块儿。


  许多索马里人称,他们从远在美国的亲戚里耳闻电影将索马里人描绘成野蛮无比。"索马里人被描绘成残暴的野兽,没有一点人性。我不知道美国人看过影片之后会对索马里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旅美索马里人组织"索马里正义促进中心"的负责人奥马·加玛尔说。据他介绍,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居住着至少25,000名索马里人,这在全美是数目最大的一支。大家所熟知的黑人名模伊曼就是索马里人。为此,他们甚至喊出了"抵制《折翼黑鹰》"的口号,因为这部片子令索马里人看上去就象"自相残杀的野兽"。
  而《折翼黑鹰》近日在摩加迪沙的"首映"正好赶上美国将反恐怖的目光聚焦索马里这一敏感时期。美国官员已经指出索马里是美国下一步的军事打击目标之一,因为阿尔·凯达组织在这有训练基地,也因为过去拉登曾经来过这里。索马里和拉登的关联已经有些年了,可以追溯到电影中所描述的1993年10月美国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也难怪美国对索马里疑虑重重,索马里,这个号称"非洲之角"的国家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十年的内战使这个国家漫长的海岸线无人看守,国内混乱无序,实在是拉登和其军团的理想的藏身之地。
  9·11以后,布什政府一直怀疑索马里窝藏"基地"成员。在索马里,一个名叫阿尔·艾提哈德的军事化的宗教组织据称与"基地"有瓜葛,为此美国在索马里海岸专门停泊了数艘军舰,以防"基地"士兵出入索马里。美国的这种种举动,无疑让索马里人回忆起1993年的那场刻骨铭心的伤痛。那一次,18名美国特种兵在战斗中丧命,但是上百名索马里人(其中绝大数是平民),也同时死于美军的枪下。美军当时为了营救被包围的特种兵,以及搜捕索马里军阀艾迪德(MohammedFarahAidid)大开杀戒。
  17个月前的一次和平会议之后,一个临时政府接管了摩加迪沙,可是索马里除了首都之外的其他地方依然是军阀割剧,各自为政。某些顽固反对派依然与新上台的临时政府处处作对,并且公然声称与"阿尔·艾提哈德"有联系。
  在这个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城市,索马里人对美国人依然心存疑惧。当放映厅里的几名小伙子看到有美国记者采访时,他们立刻用衬衣挡住了自己的脸。
  一名安全警卫解释说,"他们不想被美国人看见。他们害怕轰炸。上回美国人来这,先来的是记者,接着便是美国士兵。刚开始还是一派和平景象,接下来他们便开始屠杀我们。"
  现在两架"黑鹰"直升机的残骸停放在阿可默德家的南墙边上,成了当年那幕惨剧的唯一见证。为了防止偷盗,这家人将其用带刺的铁丝缠住,并在其周围种上仙人掌,现在它已经完全被覆盖住了。电影《折翼黑鹰》勾起了他们一家的伤心往事。现年35岁的卡里米忍不住豪啕大哭起来,"我家有七口人死了。四个大人三个小孩。打那以后,没有人过问过我们的生活。"卡里米向记者指着屋顶当年被直升机削去的一角,说"黑鹰"号那是触到了屋顶接着附毁在她家院子里,当时只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沙漠弥漫,火光冲天。后来,前来营救的美国士兵将她全家作为人质,威胁索周围的索马里民兵,如果他们不退下的话,将拿人质开刀。"当时我们吓得抱成一团,我手上还拉扯着四个孩子。"
  这家人现在靠着临时工作过着朝不何夕的生活。女人们从农民手里收购土豆和西红柿,然后再贩卖到集市上。这家现年60岁的老太太玛里安声音哽咽地说,"我们就在当年事发现场,可是那帮压根没来过这儿的人却靠这起事件大发其财......"
  的确,拍摄这部电影的哥伦比亚公司此次进帐只会多不会少,影片上映不过4周,本周(1月24日)已经跃居全美票房排行冠军宝座,将同样首映不过数周的大热门《魔戒传奇》给挤了下来。热切盼望看到该片的又何止索马里的老百姓呢?全球的影迷都在翘首以待着《折翼黑鹰》在本国的正式首映。在一片欢呼声中,一位寂寂无名的索马里老妇的哭泣声显得是那样无足轻重。
  
  
  
  
  
其他文献
传说这是部了不起的儿童片,看来我听到了谣言  对外国大片的宣传,中国人向来不遗余力,像《珍珠港》这类很失败的电影,我们吹捧起来似乎比这部影片的生产国度还要卖力,据《中国电影报》2001年8月16介绍,广东省电影公司为促销该片,弄来一架空中飞艇和4架动力伞"第一次在中国上空举行别具一格的空中电影首映礼"。这篇报道还称,《珍珠港》当时有5亿进帐,事实上《珍珠港》的实际票房未过两亿。可笑的是,虚报数字的
期刊
编剧:杰茜·尼尔森JessieNelson  克里斯汀·约翰逊KristineJohnson  导演:杰茜·尼尔森JessieNelson  主演:西恩·潘SeanPenn  米歇尔·菲佛MichellePfeiffer  戴安·威斯特DianneWiest  达科塔·法宁DakotaFanning  劳拉·邓恩LauraDern  发行:新线影业(NewLineCinema)  剧情简介  山姆
期刊
乍一看石爻这个名字,一般人都会感到有点怪。首先是不知道爻字怎么念,也不知道当什么讲,其次很难判断这个人是个女性,更不会把它与一个漂亮、时尚的女演员连在一起。  认识石爻是在2000年夏天,当时北京电视台正在播放电视连续剧《天良》,男主角是人们熟悉的李幼斌,女主角就是石爻,她在剧中扮演方红丽。给我印象最突出的是,她长得有点像王姬,而她那明显的鼻音更像王姬。当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戏演得好。把方红丽刻
期刊
这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导演:虽不英俊但轮廓分明;虽不威武但目光刚毅;虽不修边幅但气质冷峻,恰似他影片中那独来独往,狂放不羁的江湖怪客。  这是一派风格独特的影片:强烈的色彩对比,严整的叙事风格,精彩的序幕、起伏的发展、出奇制胜的高潮和意味深长的结尾,给观众造成了应接不暇的视觉冲击。  这是一个魅力无穷的世界:风起云涌的江湖,神秘莫测的武功,义薄云天的侠士,缠绵悱恻的爱情,风光无限的名山古刹、大漠草原,
期刊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    策划、编剧、导演:庞好  摄影:胡卫国  美术:谢勇  陆天野……任天野饰  陆雪婷……许还幻饰  江弦月……王琳饰  来俊虎……杨佩衡饰  简历  姓名:任天野  年龄:31岁  身高:1.83米  体重:70公斤  1999年曼秀雷敦模特大赛最佳形象奖  2000年签约德国一年做模特  2001年一五月回国后毵泻电视剧  《欢乐情缘》、《情有千千结》  拍摄广告:  联
期刊
在北京采访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一个名叫《北京之恋》的剧组,当时剧组各路人马已经到位,开拍在即,一脸疲惫、满腹心事的该剧导演庞好忙中偷闲接受了我的采访。  初见庞好,印象平平,也许是他太过疲劳的缘故、整个人显得年纪不算大,暮气却不少,远没有过去见到照片上的他帅气,在我为他拍照时,他也说状态不大好,一位剧组的大姐(许  是制片或化妆)看到她这副尊容,连忙跑过来为他整整散乱的头发和衣领。  促
期刊
瑞典电影展于2002年3月在中国资料馆举行,参展影片包括四部近几年的瑞典影坛佳作,以及两部出自英格玛·伯格曼的经典旧作《角色》、《秋日奏鸣曲》    眼见为实(注视)  Ogat(TheEye))    1998彩色故事片瑞典114分钟  导演:里卡德·霍伯特(RichardHobert)  音效:DolbySR  演员:莱娜·恩德雷(LenaEndre)  萨穆埃尔·弗罗莱(SamuelFrol
期刊
编剧/导演:奥古斯丁·迪亚斯·亚内斯Agustin Diaz Yanes  主演:佩内洛普·克鲁兹Penelope Cruz(饰地狱魔鬼卡门·拉莫斯)  维多利亚·阿布利尔Victoria Abril(饰天堂天使劳拉·内瓦多)  德米安·毕齐Demian Bichir(拳击手)  国家:西班牙  发行:Lauren Films  天堂和地狱真是截然不同。天堂的领导为其臣民的灵魂考试过关率太低而烦忧
期刊
这一切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一个肉艳的城市——巴黎。女主人公萨汀是巴黎的红舞女,外表美丽高贵,如高高在上的公主,熠熠闪光的钻石,吸引着所有人的视线,然而实际上她却生活在贫穷、疾病,无知,放荡与虚荣之中。满脑子想着“公爵”的名位财产,对作家不屑一顾;初见年轻英俊的克里斯汀,立刻就要和他上床。和她相反,初初涉世的克里斯汀,出身中产阶级,受过教育,热情,纯真,渴望爱与被爱。对于他来说,爱情决不简单地只是性,更
期刊
对于王小丫这位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和《开心辞典》两大王牌节目的主持人,读者和观众怕不会陌生。  在过去的一年,小丫可谓业绩不凡:最受欢迎的主持人,央视十佳主持人第一名,全国金话筒奖最受观众喜爱的电视主持人等一系奖项和荣誉称号,使这位倍受大家喜爱的年轻女主持人更加风彩照人。  面对这么多的荣誉与奖项,王小丫却很坦诚。要知道这还是一次遭遇才使小丫产生了改行当主持人的想法。如果不是当初因为小丫所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