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哈利·波特》泼一点冷水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min_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说这是部了不起的儿童片,看来我听到了谣言
  对外国大片的宣传,中国人向来不遗余力,像《珍珠港》这类很失败的电影,我们吹捧起来似乎比这部影片的生产国度还要卖力,据《中国电影报》2001年8月16介绍,广东省电影公司为促销该片,弄来一架空中飞艇和4架动力伞"第一次在中国上空举行别具一格的空中电影首映礼"。这篇报道还称,《珍珠港》当时有5亿进帐,事实上《珍珠港》的实际票房未过两亿。可笑的是,虚报数字的浮夸风居然刮到了外国电影宣传中来,我们似乎没有提携好莱坞官员们的义务吧。
  《哈利·波特》在国外热映的消息,令我们隔着防火墙也能感受到它滚滚的热度。人家国外火爆,我们中国人也技庠难忍,国内如火如荼的宣传战、吹捧潮也在一浪赶着一浪,不断裂变升温,大有横扫六合之势。
  但是我们还是冷静一些吧,尽管这部影片在国外获得较高的票房,但我们还是用我们的民族的心理、民族的文化来理智、冷静地观照一下影片的败笔吧。
  
  一、主题的败笔
  看到《哈利·波特》,不知怎的想到了《木偶奇遇记》。
  但《哈利·波特》是教唆犯,而《木偶奇遇记》是教育诗。
  《哈利·波特》煞有介事地虚拟出一座魔术学校,不过,用以冠名这所学校的"魔术"两字,还不能反映这座学校的本质,因为中国人心目中对魔术的理解,更多地约定俗成地等同于传统的"戏法",而似乎弱化了它本义中的"法术"或者更明确地说应该称之为"巫术"的学校,影片里,一大帮祖国的花朵似的孩子们,离开正常的生活秩序,像被冥冥之中神秘之手操纵的幽灵,要到那个莫须有的地方学习那些玄而又玄的所谓巫术(不是魔术)。
  这个学校注定是另类的,而培养出的孩子除了沉迷于堂吉诃德式的与鬼怪捕斗的梦境外,丝毫不会获得一技之长。
  魔术学校的教学内容,整天就学习荒唐的巫术,不需要勇敢、不需要机智,只要掌握咒语,就会天下无敌,与金庸笔下的人物动辄喝点蛇血,吸入什么睦气的就可以功力大长,一览天下小一样,都体现了一种通俗文化潜含着的诱骗人的毒素,说明了通俗文化之所以能蛊惑人心的心理基础:不劳而获。
  影片中,孩子们整天学的是一种没有科学的知识,玩不需要智慧的游戏(像橄榄球比赛的那个在天上追逐的魁地奇球比赛,倒更是咒语的较量),运用的传统的陈腐的巫师工具(骑着扫把天上飞来飞去,是西方神话故事的道具)。哈利·波特天生是救危救难的圣人的命,从一开始就具有超凡的能力。
  这群孩子们在这样的学校里将会变成什么呢?影片结尾交待了哈里·波特出师成功了,但实际上,《木偶奇遇记》早在百年之前,就告诉我们玩物丧志的必然结果:成为驴子。从《木偶奇遇记》到《哈里·波特》,我只觉得是一种观念上的倒退。
  
  二、故事的败笔
  一个太无聊的故事,一个毫无创意的故事,这就是《哈里·波特》的故事特点。
  学习与除魔,是故事单线条发展的构架。
  为了达到美化巫术学校的目的,影片回避了儿童们在亲情中获得关爱的任何渴望,他们只能说是一群孤儿,生活在恐怖之中。特别工于心计的是,把哈里·波特设计成一个真正的孤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亲人的关爱,所以使他在学校生活的价值变得成立。
  影片牵强附会地夸大爱的力量这种纯粹玄学的作用。用这种所谓的母亲的爱在男主人公身上的滞留,使他像是使出了神龙十八掌,把宿敌打得落花流水,土崩瓦解。肆意的解释使影片的故事随意性太大,也使它的细节难以圆满地完成对主题的强化和贡献。
  而影片设计的孩子们独闯虎穴的最后一分钟战斗,也毫无创意。玩弄棋子、打开机关,其实玩过《古墓丽影》游戏的朋友们都知道,这是里边的拿手好戏,《哈里·波特》的故事发展构架,整个就是游戏的抄袭与翻版。值得一提,电影版《古墓丽影》里反而弃这种游戏版日子典型的探险风格于不顾,倒让人家顺手牵羊地把这种绝技活学活用去了。
  
  三、视效的败笔
  这部电影实在看不到什么惊险的物技,《真实的谎言》时代的那种目不暇接的视觉效果难以觅踪。尚可值得回味的空中打球什么的,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就在威亚特技中领略过飞来飞去的风采了,到了《蜀山传》里,再怎么推陈出新,让侠客像流星一样,在天空中扫来扫去,也未让我们心动,再来看《哈里·波特》中的特技也太小儿科了。
  我们指出人家电影的不足,只是寻找我们建立自己的信仰和文化的途径和方式。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构造我们的童心世界和我们的童话方式。对别人影像的发呆和低廉的赞美,都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让我们从我们的文化中吸取灵感,创造出中国味浓郁、精神健康、有益于儿童心智的神话新传吧。
  
其他文献
导演:蒋钦民  编剧:东西、田瑛、钦民  摄影:邵丹  美术:张爱民  音乐:叶小刚  剧中主要人物:  王家宽:21岁,双耳失聪的年青人。一个执著追求爱情的男人。  玉珍:18岁,外乡来的哑女。一个懂得爱情、珍惜爱情的女人。  朱灵:一切美丽的化身,一朵在乡野间天然绽放的艳丽红玫。  王老炳:家宽的父亲,双目失明的老人。一个善良的爱情守护人。    剧情介绍:  一个硕大无比的气象气球飘到了远在
期刊
导演:周振荣  监制:南燕  演员:黄子扬、张豪龙、叶童、钟镇涛  出品:中大电影制作有限公司    跌打婆与辣妹的故事   故事不仅是在任性的翠儿、豪迈的Mark姐、傻气的Visa和烂赌的Showhand四个辣妹,与跌打婆华姐之间展开,牵连其中的人很多。翠儿已故的父亲是江湖中人,而翠儿情倾古惑仔文青,她的母亲华姐以开跌打医馆为生,为人乐观甚得客人倾慕,何Sir及江湖大佬汉哥都与其交好。Showh
期刊
她是北京某中学的高中生,小小年龄已演了20多部影视剧;  她过早地承受了人生巨大的不幸和灾难,离父丧母,是表姐把她抚养成人;  她在学校是班长,连续多年的三好学生,北京市“十佳少年”,红领巾奖章获得者,连续三年年度大考年级第一;  她将在万众瞩目的《还珠格格》Ⅲ中饰演“万人迷”小燕子,还将与林志颖联袂主演《金钟童子》……  采访舒畅,完全是一次偶然。那天我是在《拯救》剧组拍片间隙与宋佳在车上闲聊,
期刊
制片人:李小琬  监制:李少红  导演:田壮壮  编剧:阿城  摄影:李屏宾  美术:程广明  作曲:赵立  录音:吕家进  服装造型设计:叶锦添  主演:  戴礼言……吴 军饰  玉 纹……胡靖钒饰  戴 秀……卢思思饰  章志忱……辛柏青饰  老 黄……叶小铿饰    北京电影制片厂 北京荣信达影视艺术中心联合出品    故事梗概  影片以近似白描的手法,深沉地讲述一个渴望爱情和生活
期刊
也许这世上的许多事都是因缘而起。黄弈的经历仿佛也应了她拍的戏名——《上错花轿嫁对郎》。因为她是先拍广告,后来才进入影视圈。高三时,黄弈跟女朋友去迪厅跳舞,因为连放两首曲子,所有人都站在那里不跳,这时黄弈就感到有一道余光扫向自己,是不是遇到色狼啦?她拉了女朋友就走。第二天她逛街时竟然又碰到那个人,他递了一张名片,问黄弈有没有兴趣去试一下广告?就这样,漂亮女生黄弈一发而不可收地成为广告明星。  几乎百
期刊
等等等等等等等……“鬼子”来了。  听说这部片子屡屡遭禁(我笑),其实,根本没必要。所谓“鬼子来了”倒不是望文生义可以揣度的,这并非一部战争片,但还是跟战争有着不解的渊源。  影片将时间迁至抗战胜利前夕,然后用“战旗”圈住观众,在“村”里讲起了有关人性的是是非非。这是一部典型的“黑”片,黑色幽默加黑色悲剧。为了配合浓重的“黑色”氛围,影片还特意制作成了黑白效果(当然,比一般黑白胶片拍的要精致许多)
期刊
这10位美丽迷人、事业有成的女影星,被誉为世界影坛的传奇人物。著名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为她们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看了照片,人们也许以为她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留下了各自的倩影,其实不然,这幅巨照是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地点拍摄的,左边的在纽约,中间的在伦敦,右边的在洛杉矶。多亏了一条带壁炉和名画的挂毯,才使三张照片合为一体,而且连接得天衣无缝。    尼克·基曼和佩内洛佩·克鲁斯  照片最边上的两个
期刊
国际大导演张艺谋一直是娱乐圈的焦点人物,在成功拍摄申奥记录片后,他的首部武侠片《英雄》拍摄的前前后后,都被媒体一片爆炒。然而,关注张艺谋的人们,又有多少人透过他那罩身纳光环,去了解他是怎样从不幸和痛苦中一步步跋涉过来的呢,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是怎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棉纺织工人,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达到人生事业的峰巅的。  笔者近曰有幸采访了20多年前,在咸阳国棉八厂和张艺谋工作、生活了七年的朋友们,他们对
期刊
天影新片《背水一战》拍摄完成  由天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故事片《背水一战》(原名《唯一选择》),经过在北京、天津开发区两地的紧张拍摄,现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不久将于广大观众见面。  该片通过展示高科技民营企业,为开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项目,历经磨难最终获取得成功的生动感人故事,表现了以王建南(肖荣生饰)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和青年知识分子,在创业的过程中,把企业和个人机遇与国家利益紧紧联系在
期刊
好莱坞是个变幻莫测的地方。大导演们口味也变得快,他们时而青睐气质女星,时而追逐清纯美女。如今,美国影坛红秀半边天的校园片《美国派2》、《我知道去年夏天你做了什么》、《美国甜心》又拭捧红了一大批扮酷、扮“坏”的年轻女孩。  妮芙·坎贝尔 年龄:27  成名影片:《惊声尖叫》(l、 Ⅱ、 Ⅲ)  影片片段: 在电影《野东西》中出演疯狂、狡诈的第三者  扮坏指数: ***  严格地说,妮芙·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