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设计心理学是研究在设计领域中所涉及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是属于心理学延伸到设计领域的应用心理学范畴,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设计过程中“人”的因素,从而使设计能够科学的、高效的服务于消费者。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 应用 环境心理学 物质心理学
一、导论
设计是一门十分典型的边缘学科,它能够与其它学科进行交叉。其中设计与心理科学的交叉融合即是设计创新的集中体现。随着人们物质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设计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设计师和消费者都是具有主观意识和自主思维的个体,都以不同的心理状态影响和决定着设计,为了避免设计走进误区和陷入困境,对设计心理学应用性的研究已经变得十分必要与迫切。因此,笔者将从设计心理学的不同侧面对其应用性的研究加以探讨与分析。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由古希腊的“灵魂”(Psyche)和“知识”(Logos)两个词合成而来。它最早出现在16世纪,菲力普·梅兰契逊(1497--1560)在其《灵魂论》一书中首创“心理学”一词。后来鲁道夫·高克莱尼斯(1574--1628)最早使用拉丁文“心理學”(Psychologia)作为其著作的名称。但真正使心理学流行的还是沃尔夫出版的《经验心理学》和《理性心理学》。他首先是用德语“心理学”(Psychologie),后又有鲁斯齐(1806--1841)使用英语“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1]
(2)设计心理学的概念:
设计心理学研究在设计领域中所涉及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是属于心理学延伸到设计领域的应用心理学范畴。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人”的因素,从而引导设计成为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兴设计理论学科。[2]
2.相关的部分学科与学派
(1)审美心理学
亦称美感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人们在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中的心理运动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它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审美经验。它是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中所产生的两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及心理体验,因此,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3]
(2)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常用名称:Human Factors,Human Engineering和Ergonomics。前两种叫法在美国比较普遍,后一种常见于欧洲的文献。我国学者赵江洪先生在其所著的《普通人体工程学》一书中的定义最为简洁明确。现照录如下: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该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4]
(3)感性工学
感性工学一词由马自达汽车集团前会长山本健一于1986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发表题为“汽车文化论”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它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探讨“人”的感性与“物”的设计特性间关系的理论及方法[5]。在产品设计领域,它将人们对“物”(即已有产品、数字或虚拟产品)的感性意象定量、半定量地表达出来,并与产品设计特性相关联,以实现在产品设计中体现“人”(这里包括消费者、设计者等)的感性感受,设计出符合“人”的感觉期望的产品。
二、设计心理学的应用个体分析
1.设计师的个体心理
设计师作为设计创作活动的主体,直接参与其中,那么设计师的心理状态将对设计的最终效果产生必然影响。由于设计师自身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不同,使得他们对设计最终效果的评判标准出现差异,通常会出现下面两种典型心理倾向。
(1)功能主义倾向:是指设计师总想增加产品的功能,结果往往导致功能过于繁杂,使人无法明白,也不知如何操作的这样一种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就是对设计产品的功能进行优化组织将其组件化,我们可以把繁多的功能进行分组,接着把每个组放在不同的位置,也可以在各组之间设立隔离装置,这样就可以有效克服复杂性的问题。
(2)形式主义倾向:是指设计人员为了使得设计产品在形式上更加美观、更具个性,而不考虑其功能的实际需要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的这样一种现象。艺术形式具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内容,即它的意义,在逻辑上,它是表达性的或具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明确表达情感的符号,并表达难以捉摸却又为人熟悉的感觉。[6]
2.消费者的个体心理
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的心理现象,作为设计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和体验者,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对设计产品的信息反馈、鉴赏与评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消费者的心理现象既包括消费者的一般心理活动,也涉及消费者作为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在此,笔者仅从消费者心理的共性角度加以分析。
(1)形成消费需求、产生购买动机:根据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论。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而这种消费的需求与动机是促使消费行为发生并为消费行为提供目的和方向的动力。
(2)整合商品信息、进行商品选择:消费者在产生购买动机之后,必然会主动而又全面的搜集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通过广告、电视、报刊等媒介去认识和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挑选商品提供可靠的依据。
(3)评价所购商品、进行消息反馈:消费者在购买并实际消费产品之后,会对商品有所评价。当所购买商品比较令消费者满意时,那么此商品则有可能在该消费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并极有可能被消费者做义务的宣传,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如果消费者对产品反馈的信息的是负面的,那么设计师就要根据所反馈的信息对所设计产品加以修正或改进,以求消费者满意。
三、设计心理学应用的具体领域研究
1.产品设计领域中的心理学应用分析
让我们以门的设计为例,在使用门时,我们只会遇到两个基本问题:门应朝哪个方向开、用户应该往哪一边用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在门的设计上找到,而无须用文字或符号加以说明,更不应该让用户在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出错后再找到答案。[7]因此,作为工业设计师,在设计任何一件产品的过程中,都应当而且必须进行仔细的调查,对产品的物质功能进行全面研究,对产品的心理功能正确理解。 2.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心理学应用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图形了。早在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过程。[8]格式塔心理学家发现,只有那些最简单化的图形才是使人们感受最愉悦的形,某一特定的视觉形象正是通过对某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进行省略或去除,从而形成一个更为简洁的图形。设计师则可以根据这一心理学应用规律,在图形设计中设计不完全的图形,使图形更简化、更富有形式感、更能激发欣赏者的视觉兴奋。
3.环境设计领域的心理学应用分析
环境是作用于一個生物体或生物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地理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环境设计领域中心理学应用的集中体现即是环境心理学在研究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关系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长方形的房间比同样面积正方形的房间显得要大一些;同时浅色调的房间和深色调的房间相比,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前者更加明亮、宽敞,并使居住其中的人们心情较之后者,更为愉悦和舒畅。
四、设计心理学应用性研究的展望
一位英国的设计家曾经注意到,建设旅客车棚所用的材料会影响破坏公物者的行为,从而认为物品中也存在心理学,虽然目前还没有人提出是否有所谓的“物质心理学”,但有证据表明它的确存在。[9]其实,人们已经开始研究物质心理学,这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预设用途是指物品可以用来作任何用途的基本性能。显然针对物质心理学的深入探索对设计是有益的。笔者也将密切关注这一概念的最新发展。
注释:
[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8
[2]杨星星、宋艳菊.设计心理学[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7
[3]皮朝纲,钟仕伦.审美心理学导引.成都: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1-4
[4]严扬,王国胜.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5
[5]YamamotoK. Kansei engineering the art of automotive development at Mazda[M].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6: 1-24
[6][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62-63
[7][美]唐纳德·A·诺曼著.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
[8]李泽厚,美学三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
[9][美]唐纳德·A·诺曼著.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0
参考文献:
[1]YamamotoK. Kansei engineering the art of automotive development at Mazda[M].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6: 1-24
[2] [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62-63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85
[4] [美]唐纳德·A·诺曼著.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藤守尧等译,艺术与视觉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60
[6]李泽厚,美学三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 应用 环境心理学 物质心理学
一、导论
设计是一门十分典型的边缘学科,它能够与其它学科进行交叉。其中设计与心理科学的交叉融合即是设计创新的集中体现。随着人们物质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设计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设计师和消费者都是具有主观意识和自主思维的个体,都以不同的心理状态影响和决定着设计,为了避免设计走进误区和陷入困境,对设计心理学应用性的研究已经变得十分必要与迫切。因此,笔者将从设计心理学的不同侧面对其应用性的研究加以探讨与分析。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由古希腊的“灵魂”(Psyche)和“知识”(Logos)两个词合成而来。它最早出现在16世纪,菲力普·梅兰契逊(1497--1560)在其《灵魂论》一书中首创“心理学”一词。后来鲁道夫·高克莱尼斯(1574--1628)最早使用拉丁文“心理學”(Psychologia)作为其著作的名称。但真正使心理学流行的还是沃尔夫出版的《经验心理学》和《理性心理学》。他首先是用德语“心理学”(Psychologie),后又有鲁斯齐(1806--1841)使用英语“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1]
(2)设计心理学的概念:
设计心理学研究在设计领域中所涉及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是属于心理学延伸到设计领域的应用心理学范畴。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人”的因素,从而引导设计成为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兴设计理论学科。[2]
2.相关的部分学科与学派
(1)审美心理学
亦称美感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人们在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中的心理运动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它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审美经验。它是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中所产生的两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及心理体验,因此,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3]
(2)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常用名称:Human Factors,Human Engineering和Ergonomics。前两种叫法在美国比较普遍,后一种常见于欧洲的文献。我国学者赵江洪先生在其所著的《普通人体工程学》一书中的定义最为简洁明确。现照录如下: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该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4]
(3)感性工学
感性工学一词由马自达汽车集团前会长山本健一于1986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发表题为“汽车文化论”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它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探讨“人”的感性与“物”的设计特性间关系的理论及方法[5]。在产品设计领域,它将人们对“物”(即已有产品、数字或虚拟产品)的感性意象定量、半定量地表达出来,并与产品设计特性相关联,以实现在产品设计中体现“人”(这里包括消费者、设计者等)的感性感受,设计出符合“人”的感觉期望的产品。
二、设计心理学的应用个体分析
1.设计师的个体心理
设计师作为设计创作活动的主体,直接参与其中,那么设计师的心理状态将对设计的最终效果产生必然影响。由于设计师自身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不同,使得他们对设计最终效果的评判标准出现差异,通常会出现下面两种典型心理倾向。
(1)功能主义倾向:是指设计师总想增加产品的功能,结果往往导致功能过于繁杂,使人无法明白,也不知如何操作的这样一种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就是对设计产品的功能进行优化组织将其组件化,我们可以把繁多的功能进行分组,接着把每个组放在不同的位置,也可以在各组之间设立隔离装置,这样就可以有效克服复杂性的问题。
(2)形式主义倾向:是指设计人员为了使得设计产品在形式上更加美观、更具个性,而不考虑其功能的实际需要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的这样一种现象。艺术形式具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内容,即它的意义,在逻辑上,它是表达性的或具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明确表达情感的符号,并表达难以捉摸却又为人熟悉的感觉。[6]
2.消费者的个体心理
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的心理现象,作为设计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和体验者,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对设计产品的信息反馈、鉴赏与评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消费者的心理现象既包括消费者的一般心理活动,也涉及消费者作为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在此,笔者仅从消费者心理的共性角度加以分析。
(1)形成消费需求、产生购买动机:根据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论。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而这种消费的需求与动机是促使消费行为发生并为消费行为提供目的和方向的动力。
(2)整合商品信息、进行商品选择:消费者在产生购买动机之后,必然会主动而又全面的搜集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通过广告、电视、报刊等媒介去认识和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挑选商品提供可靠的依据。
(3)评价所购商品、进行消息反馈:消费者在购买并实际消费产品之后,会对商品有所评价。当所购买商品比较令消费者满意时,那么此商品则有可能在该消费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并极有可能被消费者做义务的宣传,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如果消费者对产品反馈的信息的是负面的,那么设计师就要根据所反馈的信息对所设计产品加以修正或改进,以求消费者满意。
三、设计心理学应用的具体领域研究
1.产品设计领域中的心理学应用分析
让我们以门的设计为例,在使用门时,我们只会遇到两个基本问题:门应朝哪个方向开、用户应该往哪一边用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在门的设计上找到,而无须用文字或符号加以说明,更不应该让用户在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出错后再找到答案。[7]因此,作为工业设计师,在设计任何一件产品的过程中,都应当而且必须进行仔细的调查,对产品的物质功能进行全面研究,对产品的心理功能正确理解。 2.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心理学应用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图形了。早在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过程。[8]格式塔心理学家发现,只有那些最简单化的图形才是使人们感受最愉悦的形,某一特定的视觉形象正是通过对某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进行省略或去除,从而形成一个更为简洁的图形。设计师则可以根据这一心理学应用规律,在图形设计中设计不完全的图形,使图形更简化、更富有形式感、更能激发欣赏者的视觉兴奋。
3.环境设计领域的心理学应用分析
环境是作用于一個生物体或生物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地理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环境设计领域中心理学应用的集中体现即是环境心理学在研究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关系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长方形的房间比同样面积正方形的房间显得要大一些;同时浅色调的房间和深色调的房间相比,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前者更加明亮、宽敞,并使居住其中的人们心情较之后者,更为愉悦和舒畅。
四、设计心理学应用性研究的展望
一位英国的设计家曾经注意到,建设旅客车棚所用的材料会影响破坏公物者的行为,从而认为物品中也存在心理学,虽然目前还没有人提出是否有所谓的“物质心理学”,但有证据表明它的确存在。[9]其实,人们已经开始研究物质心理学,这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预设用途是指物品可以用来作任何用途的基本性能。显然针对物质心理学的深入探索对设计是有益的。笔者也将密切关注这一概念的最新发展。
注释:
[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8
[2]杨星星、宋艳菊.设计心理学[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7
[3]皮朝纲,钟仕伦.审美心理学导引.成都: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1-4
[4]严扬,王国胜.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5
[5]YamamotoK. Kansei engineering the art of automotive development at Mazda[M].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6: 1-24
[6][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62-63
[7][美]唐纳德·A·诺曼著.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
[8]李泽厚,美学三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
[9][美]唐纳德·A·诺曼著.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0
参考文献:
[1]YamamotoK. Kansei engineering the art of automotive development at Mazda[M].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6: 1-24
[2] [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62-63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85
[4] [美]唐纳德·A·诺曼著.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藤守尧等译,艺术与视觉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60
[6]李泽厚,美学三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