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不是那个上海,北京也不是那个北京。这同样不再重要。生活仍在沸腾,新的一代正在新的城市创造属于他们的文化。”杨东平在《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该书是以上海和北京为对象,从城市、文化、人三个维度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内,以当代为主题对两个城市的文化变迁进行了比较研究。北京和上海不同的城市性质、文化机制和生态环境,使两地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功能和趣味。我们通常用“京派”和“京味”这两个不同的语词来描述北京文化的上下两层。京派知识分子精英文化与京味民间民俗文化构成大雅大俗的强烈对比和反差。我们却只有“海派”这样一个词汇称上海文化。形容京派的是这样一些语词,贵族的、高雅的、严肃的、传统的、学院派的(士大夫的)、官的;形容海派的是另一些语词:通俗的、大众的、白相的、功利的、商业化的、摩登的、殖民地的,等等。书中详细讲述了京派和海派各自风格的形成,文学艺术的不同流派导致的京派和海派的并立、南北对峙,20世纪50年代以后京海两派的变化发展和新风格特征的形成,以及两地人民的不同的个性、文化心理、行为特征、精神风貌、教养和趣味等等。
90年代中期之后,我们在享受了城市化发展所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和巨大繁荣的同时,也饱受着古老传统文化在一点一滴流逝中所带给我们无法弥补的遗憾和痛楚。作者指出,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都在城市西化建设之风下,不断地拆建和改造,它们都“营造着莫名其妙的异域情调”,具备了“光鲜亮丽、昂贵奢华”的要素。可是真正的上海记忆却被不断地填充、改造和做假。直至今日,贪婪的资本和私欲仍在继续不断地吞噬那些存在了几百年的胡同、四合院……影视和画册中精彩夺目的古都、古镇和古村落记录着他们死亡的速度。
上海不是那个上海,北京也不是那个北京,城市化之风逐渐刮成了势不可挡的狂风、飓风,让我们感到了失重和失去方向感的迷茫。通过《城市季风》这本书我们意识到,在新的城市建设中保护好自己民族传统的东西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不在盲目的城市化之风下沦落,衰败。
(《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杨东平著,新星出版社,2006.01,38.00元)
该书是以上海和北京为对象,从城市、文化、人三个维度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内,以当代为主题对两个城市的文化变迁进行了比较研究。北京和上海不同的城市性质、文化机制和生态环境,使两地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功能和趣味。我们通常用“京派”和“京味”这两个不同的语词来描述北京文化的上下两层。京派知识分子精英文化与京味民间民俗文化构成大雅大俗的强烈对比和反差。我们却只有“海派”这样一个词汇称上海文化。形容京派的是这样一些语词,贵族的、高雅的、严肃的、传统的、学院派的(士大夫的)、官的;形容海派的是另一些语词:通俗的、大众的、白相的、功利的、商业化的、摩登的、殖民地的,等等。书中详细讲述了京派和海派各自风格的形成,文学艺术的不同流派导致的京派和海派的并立、南北对峙,20世纪50年代以后京海两派的变化发展和新风格特征的形成,以及两地人民的不同的个性、文化心理、行为特征、精神风貌、教养和趣味等等。
90年代中期之后,我们在享受了城市化发展所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和巨大繁荣的同时,也饱受着古老传统文化在一点一滴流逝中所带给我们无法弥补的遗憾和痛楚。作者指出,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都在城市西化建设之风下,不断地拆建和改造,它们都“营造着莫名其妙的异域情调”,具备了“光鲜亮丽、昂贵奢华”的要素。可是真正的上海记忆却被不断地填充、改造和做假。直至今日,贪婪的资本和私欲仍在继续不断地吞噬那些存在了几百年的胡同、四合院……影视和画册中精彩夺目的古都、古镇和古村落记录着他们死亡的速度。
上海不是那个上海,北京也不是那个北京,城市化之风逐渐刮成了势不可挡的狂风、飓风,让我们感到了失重和失去方向感的迷茫。通过《城市季风》这本书我们意识到,在新的城市建设中保护好自己民族传统的东西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不在盲目的城市化之风下沦落,衰败。
(《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杨东平著,新星出版社,2006.01,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