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论坛语言对夸张手法的运用及其语言心理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YW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论坛(网络社区)是网民们自由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一个平台。在论坛中,网民们的交流主要通过“发贴”与“回帖”(或“跟帖”)的方式进行。在这种纯文字的虚拟世界里,各种修辞手段成了网友们展现自己的利器。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认为修辞的“最大的功用在使人对于语言文字有灵活正确的了解”。又谈到“语言文字的美丑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并非语言文字的本身有什么美丑。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美,用得不切当便是丑”。而在网络语言中,人们对修辞手段的广泛运用表明人们对语言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而一些新奇的方式并不是对汉语纯洁的破坏,反而体现了汉语和网络语言的生命力所在。网络论坛中,夸张这种手段的运用比较引人注目,并折射了当下网民们的一种主要语言心理。在本文的论述中,夸张特指一种语义表达的手段,并不仅仅局限于一种修辞方式。
  
  一、网络论坛中夸张的运用方式
  
  在网络论坛中,网民们运用的夸张手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夸大;二、缩小;三、递进式夸张。在网络论坛中,由于网络平台交流的特殊性,对于人们所讲的话语无法或很难证实或证伪,所以发贴者可以无限夸张而不必考虑“假定性”的问题,跟贴者上网的目的也只为了一乐,可以对此一笑,亦可以采用递进夸张的方式进行嘲讽。
  (一)夸大。夸大是指在原来事实的基础上对事物或事件的数量、程度等方面作出无限夸大的描写。在网络中,由于交际的非面对面性,交际双方相互了解只能以文字的形式通过网络传送进行,对对方的了解全凭其自我介绍,这为夸大的运用提供了客观基础。网络中的夸大运用主要侧重在对自身状况的描述上,如相貌,能力以及家庭状况等。如:
  小女子的婚期定在2006年元旦,在中南海的延安厅举行,从2006年元旦早晨8点18分开始在北京实施人工降雪(定在8点18分不是图吉利,主要是避开元旦升国旗仪式),同时为了不影响大部分首都人们的生活,降雪主要控制在东起阜成门、西至朝阳门,南起前门东大街、北至德胜门地区内。并以马路中间的黄线为界限,允许雪花飘落误差每条大街1万五千瓣,以上街道部分还实行了交通管制,左车道行驶的车辆一律要求安装防滑链,右车道行驶的车辆因为是艳阳天,基本可以照常行驶的。
  ……
  当然啦,人工降雪会给以上区域内的人们生活造成一点点的不方便,所以在会议上我坚决提议,每1万瓣雪花中必须夹杂一张100元的人民币、每10万瓣雪花中必须夹杂一枚镶嵌2克拉的钻戒。谁看见了都可以拣的,算是对造成他们生活不便的补偿。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哦,铺天盖地的雪花,铺天盖地的人民币,铺天盖地的钻戒,多么的壮观啊!
  (天涯社区)
  这种直接夸张的方式让人一看便知其“假定性”,采用这种方式无非是为了娱人娱己,这些异常精准的数字尽显夸张之能事,将所要表达的语义放大了数倍。
  (二)缩小。夸张的另一种形式是缩小夸张,即将事实往小处说。在网络中,这种缩小夸张的运用频率很高,往往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夸张经常用在描述自己的性格、爱好、处境等。如:
  (1)本人长期代写小学生暑.寒假作业,帮助小同学欺负其他小同学(年龄限制5-10岁)有意者详谈,10岁以上免谈。谢谢
  (2)发工资时,会计对俺说:“你半年领一次工资吧,现在零钱太少了……”
  (3)从小我就培养了很多兴趣,我的兴趣可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静态就是睡觉;动态就是翻身了。
  (1)是将自己的能力无限缩小;(2)是形容自己的工资太低,一年领一次才能凑成整数;(3)这种方式我们也看作夸张,是通过对比表达的间接夸张。
  (三)递进式夸张。这是因为网络论坛的特殊表达方式而形成的一种夸张形式。往往是楼主发出的贴子很明显是在有意的夸张,这种贴子往往引起网友们的不满,所以回贴的网友们就以楼主的话为原点,在语义上更加夸张,极度夸大或极度缩小,夸张的程度逐渐递进。因为网友对不满的表达方式不同,所以有的网友偶尔也会在夸大中插入缩小这种方式,或在缩小中插入夸大这种方式。递进的方向一般因第一个跟贴者而定。如:
  楼主:我是一个白领,在外企上班。
  月入2000~3000元。
  像我这种漂亮女孩买个polo开。
  会让人家认为是二奶吗?
  请大家给个建议。
  对了,我忘了说是美元。
  坛子里老是有些自以为是的人。
  就跟你有多少钱是的!
  你就是一个月挣3万我也不跟你!
  小贩子!!!可耻!
  有人跟贴:
  -------------------------------
  一楼:我是一个二奶,在外企上班。
  月入2000~3000元。
  像我这种漂亮女孩买个polo开。
  会让人家认为是白领吗?
  请大家给个建议。
  对了,我忘了说是美元。
  二楼:我是一个二奶,在夜总会上班
  夜入2000~3000俄罗斯卢布
  想我这种漂亮的二奶买个polo开
  会让人家认为是白领吗?
  请大家给个建议。
  ……
  这样的递进夸张,在网络论坛中相同格式的跟贴数量可达几十甚至上百个。本例中主要是以缩小夸张的方式为主,网友的跟贴中月收入的金额没有变化,但是汇率越来越低。
  
  二、网络论坛中夸张运用的语言心理
  
  在一个言语社团中,交际者的心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其对词语的使用和话语的表达,同时这些词语的使用也体现出这一言语社团的一些心理特征。网络交际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人们以年龄为基础在这种交际中形成了一个语言社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截至2006年7月,网民中18~24岁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38.9%),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18.4%)和18岁以下的网民(14.9%),30岁以上的网民所占的比例都比较低,31~35岁的占到10.1%,36~40岁的占到7.5%,41~50岁的为7%,还有3.2%的网民在50岁以上。30岁以下(含30岁)的网民占72.2%,30岁以上的网民占27.8%,网民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趋势。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网络中各种夸张方式运用各有不同的心理基础,语言使用者(网民)出于不同的心理,运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情。
  年轻人因为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并且充满着憧憬,而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还是相对的“弱势群体”,他们或是学生,或刚刚工作,或崭露头角,还不适应这个社会,对社会充满了个人的幻想,在遇到困难时也容易抱怨世界的不公,他们的这种心理通过网络得到反映。网络论坛是一个虚拟的社区,在这里,人们没有现实中身份、地位等级的差别,所以网民们往往通过夸张的文字表达出心中对某些东西的强烈情感。这种夸张手法充分利用了语言的可置换性,反映的是网民们被扭曲的心理。在网络中,这些人都相信自己就是童话中的王子或公主,他们的想法在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在网络中,他们将“精神胜利法”运用到了极至,借鉴网络语言中的一个词,他们这种语言心理在网络中被称为“意淫”。意淫是指自己的欲望在现在生活中不能得到满足,通过夸张式的语言描写在虚拟社区中得到变相的满足,从语言的运用中得到快感。这种意淫心理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对事实夸大式的描述。
  夸大的另一面就是缩小。对现实世界的玩世不恭使网民可以在虚拟的网络里脱缰驰骋,人们需要一种东西来缓解生活、工作、学习上的压力,宣泄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压抑情感,网民在词语创造和选择时,就有一种游戏心理,即在交流时不是很认真的,说话和选词也不像平时那么正经和一板一眼,甚至故意对传统或正统的表达方式和词语进行扭曲和破坏。顺应这种心理,网友们故意对事实进行缩小处理,通过语言表达时将自身的状况说得一无是处,通过自嘲达到一种反讽的效果。自嘲只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话语内容本身则更像是一种释放自己情感的语言游戏,其真正意图是重新塑造自我的角色,有一种反社会化的倾向。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倾向和行为是人们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的一种“语言抵抗”,俗话说即“痛快痛快嘴”,只是一种纯精神感受,对现实没有任何影响。对既有语言规约的消解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一点认识,通过嘲讽表达了一种玩世不恭的情绪,话语间每每透出一种无奈。运用这种方式使表达往往在语义上更加深刻,更能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
  递进式夸张这种语言方式和语义关系的出现,主要是出于讽刺和趋同心理。对楼主贴子的不满,或明显可以看出其贴子的漏洞,网友们就采取了这种方式:跟贴者只对楼主贴子的关键词进行改动,其余格式不变,在语义上更为夸张,使其荒谬和吹嘘不攻自破。在趋同的心理作用下,后继的跟贴者认为只有在同一格式下,夸张的幅度越大越显深刻,才越能达到讽刺的效果。在虚拟社区论坛中,这种递进式夸张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字游戏,有的夸张的语义已经消失。
  夸张在网络社区论坛中的运用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交际者的心理感受,其更深层的原因是对现实的不满。在网络社区论坛中,无论是夸大、缩小还是递进式夸张,其共同的心理基础都是出于一种不满的心理:或是对目前社会的现状、或者对自身的处境、或是对别的网友的语言等等不满。前面我们所说的“意淫”心理,即是对自身的处境和状况不满,这样才在网络中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宣泄,即通过夸张的文字表达在虚拟社区中满足自己在现在生活中的欲望,网络社区虽然是虚拟的,但也是人们活动的场所,他们希望在这里得到别人的承认,甚至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满足更多是一种自我满足,很难得到网友的承认,但因为这种夸张的表达也很难证伪,所以很多网友还是乐此不疲。“自嘲或讽刺”心理主要是出于对自身状况的不满,同时也有借对自身的嘲讽表达对社会一些现象的反讽,运用这种夸张手法表达得更加入木三分。他们以这样一种特殊的语义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不满,通过将事实无限缩小,把自己表现得一无是处,青年人的逆反心理由此可见一斑。递进式夸张则是出于对楼主的不满,通过夸张地重复楼主的表达,达到一种讽刺的效果。
  人们有了需要才会用语言去表达交流,不同需要表达的方式也不相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催生了网友们的各种心理特点,在网络交际中,夸张这种利于表达强烈情感的手段便在网络的特殊传媒中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发挥。
  
  (李伟大 刘松燕,吉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认识凌仕江,是在2004年11月下旬。  一个凌仕江的战友现已转业的我的同乡托其哥哥给我来电话说,有一本散文集想在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于是,通过电子邮箱,我看到了凌仕江写的《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书稿初样。我反复读了几遍,凌仕江散文深邃的思想哲理,博大的遐想忧思,动人的文笔情趣使我深受感触。由此,我认识了凌仕江,并着手策划出版《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一书。  从知道凌仕江这个名字到《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