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格修养角度编写的古诗文鉴赏教材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45574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反映,中国古代文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重视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春秋时代的人认为,一个士大夫只有能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君子登高必赋”),才是合格的士大夫。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更是无不与古代文学作品构建的人格和道德典范相契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诗文鉴赏与人格修养》就是一本从人格修养角度编写的古诗文鉴赏教材。
  全书共分为二十四章。前三章选择了诗词常见的三种类型——咏春、秋思、咏物——进行解析。第四章到第十章以情感为中心,从“诗词的原生态与真感情”“唐宋风俗诗词”“诗人狂傲之德”“怀旧之情与朦胧之恋”“渴望爱情与急切嫁人的词作”“永远的爱”“离别之愁与孤寂之悲”等几个角度,选择了敦煌曲子词、刘禹锡《竹枝词》、祖咏、“沈宋”、王维、韩翎、李白、朱敦儒、欧阳修、晏几道、温庭筠、韦庄、陆游、李清照的诗词进行赏析。第十一章到第十八章以人生态度为中心,从伤心、悲愤、达观、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月诗、送别诗、死亡诗、自由观念、悲天悯人的情怀几个角度,选择了苏轼、贺铸、鲍照、李煜、汪元量、张若虚、李白、王维、王昌龄、辛弃疾、陶渊明、杜甫等人的诗、词、文章进行阐释。第十九章到第二十四章以人性论和修身之道为中心,选择了荀子《劝学》、韩愈《祭十二郎文》、《礼记》中的篇目、洪迈《容斋随笔》、《曾国藩家书》、吕坤《呻吟语》、王阳明《传习录》等进行剖析。
  本书的编写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选编的内容在体裁上广泛而丰富,从诗词歌赋,到诸子百家,再到笔记、家书,等等,应有尽有;二是选择的诗文跨越的年代很长,从先秦到清代,每个时期的经典作品都有选入;三是所选作品的品质高,都是其所在时代的经典之作;四是所选的作品渗透了作者的思想。作者认为,就像任何人说话都需要一个凭借物一樣,这本书是他的教学工具。选入的作品皆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情感、尊严与自由等话题,从而体现出人文精神。
  古代文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丰富的内容、独特的方式和强大的感染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对人格的养成起到显著的作用。一方面,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交际中仍然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以培养高贵的品质、优雅的心性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文学仍然承担着塑造民族精神和强化道德修养的重要任务。
  本书作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最终要通过影响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实现,而阅读文学作品是增进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本内容丰富、别具匠心的教材,是高校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学精神、提高人格修养的有益参考书。
  (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王俊玲)
其他文献
【关键词】家乡文化生活,学习任务群,教学活动化,活动语文化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颁布以来,特别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部分省市正式使用后,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在理念构建层面确实彰显了革故鼎新之态,但由于广大语文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所体现的新理念的理解还不到位,加之将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目前的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中,还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没有准确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本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的情怀。    设计理念  遵循新课标理念,根据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文包诗),本设计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发现、质疑、研
[目标预设]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流程]  课前放送别音乐。  一、词语再读,链接古诗  1 朗读词语。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黄鹤楼送别》,今天我们再来读读(贴题,学生读题)。对这些词语还有印象吗?谁来读读?  (出示词语)烟雾迷蒙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按捺不住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命题,是新课标指引下的新评价方式的体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以新课标精神为准绳,不断探索语文考试命题的新思路,寻找顺应课改趋势、引领课改方向、彰显课改特色的命题方式,让考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一、导向上——引领一个方向    这个方向即“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换而言之,就是引领教学的方向,为教学服务。  这里,有一个根本性的认识问题:到底是考试为教学服务,还是教
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从1982年提出,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三十多年来,语文教育界革故鼎新,观念纷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钱梦龙等老一辈名师的教学智慧、教学艺术并没有过时,而且对当下语文教学的种种异化现象仍发挥着重要的纠偏作用。  《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一书选人16个课例,大致涉及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种体式,按“经典回放”“品读沙龙”“研读感悟”的编写体例,既展示了经典课例的魅力,又呈现了编写组老师的观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这两个基本特点是辨证统一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科学灵活地引导和落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寓掌握工具性于提升人文性之中,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双赢的效果。那么,新课程下如何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的教
文本解读  《水乡歌》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首诗歌。它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诗歌朗朗上口,学生十分喜爱,不少学生可能在课前就已经能熟练背诵了,可是学生对水乡风土人情缺乏认识,缺少生活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水乡歌》。(课件出示)  师:我们一起读读课题。(学生读)能读得再美一些吗?
【教学案例】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国标本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充分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像这样一篇课文,如何利用网络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呢?我在一次赛课活动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我预先设计制作了网站《二泉映月》,课上让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对阿炳的人生和《二泉映月》的风格曲调及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有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画为媒的“绘画日记”正是美术学科和语文学科间有机整合的产物。  什么是绘画日记呢?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招他们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事物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图画配合文字,创
对于《最后一课》的解读,近年来出现一种新的观点,研究者从中日教材、中法教材的对比出发,并结合当时的历史事实,考证出阿尔萨斯居民使用的阿尔萨斯语原本就是德语语系,并且建议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批判性思维,用思辨的方法重新解读。这些观点都是学术进步的表现,但如果能结合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我们更能发现“感知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错位与重合的线索。  一、叙述框架中的感知者:“我”眼中的世界  《最后一课》的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