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思想者的花环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史文汇》做编辑工作十多年,结识了很多好作者,萧岛泉先生是其中之一。2000年春,新华社山西分社原社长马明老师转来一份关于抗战时期杨献珍在山西的稿件,并告,作者萧岛泉曾是杨献珍同志的秘书。《党史文汇》历来重视亲闻亲历的来稿,老主编郄智特将这组稿件交我处理。这组文章内容翔实,背景材料比较丰富,符合我刊“可信、可读、可鉴、可存”的标准,很快就被列入“专题史话”栏目的重点选题,连载八期,社会反响良好。
  编稿过程中,个别史实需要进一步查实或者和作者核对,由此,我和萧岛泉先生电话里相识。他是一位充满热情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长者,在杨献珍研究方面已经出了不少成果。后来我去京组稿,还专程登门拜访,老人送我家乡的新茶。有一年夏天,老人由女儿陪同来山西,下榻山西大酒店,我骑车前去看望,出来发现放在楼侧的自行车竟不翼而飞。这些细节都印象极深。他是湖北人,却对山西有着很深的感情,因为他所崇敬的杨献珍抗战时期就战斗工作在这片热土上,也因为他和党史文汇编辑部六年愉快的交往。所以,当他欲将20多万字的杨献珍研究成果结集出版时,首先想到要选择山西人民出版社。
  历尽波折,现在,这本凝结着萧岛泉先生心血的《一代哲人杨献珍》终于面世了。捧着它,欣慰而感动。无论先前编发稿件,还是后来联系出版,我们只是尽了一点微薄之力,本来无足挂齿,老人在书的后记却两次提到本刊编辑,使人不能不为这份超越职位、跨越年龄的信任而倍觉温暖。
  2006年是杨献珍诞辰110周年纪念。《一代哲人杨献珍》则是献给这位思想者的花环。
  杨献珍是中国现当代史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时期,长期担任我党理论教育的领导和教员,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老前辈。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和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坚持真理,勇于思考,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奇崛的人生轨迹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供今人后人学习研究。萧岛泉先生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新疆调到北京的,1983年开始担任时任中共中央党校顾问的杨献珍的秘书。十年“陪随”工作,使萧岛泉“真正读懂了杨献珍这部大书”。他这样表达内心的感受:“他那光辉的人格力量、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罕见的理论勇气、超凡的革命毅力、旺盛的坚持真理的斗志,使我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激励,以致使他的道德文章、魅力操守不禁融到我的血脉之中。”1992年杨献珍去世后,萧岛泉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对杨献珍的研究宣传。自己患病,妻子去世,生活的连连打击没有阻止他奋斗的脚步。他学习原著,查阅档案,访问人物,实地考察,发掘了大量资料,陆续完成了20多万字的专题研究文章,力图真实展现杨献珍的生命之路,廓清历史上理论论战中的是非曲直,把杨献珍的哲学思想和人格风范昭示于众。有专家评价说,此谓“忠肝义胆”之“志诚君子”。
  《一代哲人杨献珍》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人物传记,它是由六篇专题研究文章结集而成的,它们既各自成篇,相对独立,又内在相关,形断意连,总体上反映了杨献珍一生的重要经历和重要哲学思想。其中,《哲人之初》写的是杨献珍的成长历程,从爱国者到马克思主义者,那是20世纪中国一代革命者千百万人大致相同的追求之路;《百炼一金刚》写的是杨献珍及其战友在草岚子监狱的对敌斗争,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烽火岁月》写的是杨献珍在山西抗日前线的革命活动,大智大勇,粉碎敌顽;《经世济民,以人为本》、《一代哲人的风范》主要写的是杨献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哲学观点、理论建树及其坎坷的政治命运。全书许多材料新鲜生动,整体风格严肃厚重,兼具可读性和学术性。当然,作者行文间感情色彩比较浓烈,述评性文字未必句句剀切精当,但颇耐人寻味,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杨献珍逝世已有14个年头了,时间的流逝、实践的发展已将他雕成一尊真正的“思想者”。革命足迹,学术争鸣,人生风雨,一切都已随他而去。留给我们的,应该是丰碑,是景仰,是思考,还是一声沉重的叹息?读了萧岛泉先生的《一代哲人杨献珍》,如果能够找出答案,一定也是作者的愿望。
其他文献
193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唯一的一所冠以“中国”名称的“中国女子大学”(以下简称“女大”)。它历时两年多,至1941年8月结束,培养了一千多名妇女干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隆重的开学典礼    抗战开始后,许多爱国青年辞别父母,千里跋涉,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其中有不少女青年。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妇女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1939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
期刊
2007年1月12日,是女英雄刘胡兰英勇就义60周年纪念日。山西省党政军领导和各界代表1800多人,在刘胡兰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全国人大、全国妇联领导出席了大会。会议强调弘扬刘胡兰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以慰藉刘胡兰同志,寄托人们的哀思。  但是,就在广大人民群众纪念他们心目中的巾帼英豪刘胡兰的时候,一件极不和谐、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1月12日北京某高校一位副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篇文章
期刊
▲13亿人口日:人口新特征、新问题引发关注    1月6日,随着第13亿位婴儿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我国迎来了13亿人口日。人口问题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和思考。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来,我国已经少生了3亿人口,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也因此各推迟了4年。专家认为,这是我国为世界人口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的成就。与此同时,专家对中国严峻的人口形势更为关注。因为,我国在本世
期刊
一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写作《事情正在起变化》的紧要时刻,给杨开慧青年时代的好友李淑一写了一封回信。  事由这年春节李淑一致信毛泽东索诗引起。从毛复信中有“已指出‘巫峡’,读者已知所指何处,似不必再出现‘三峡’字面”等句,可知李在信中对《水调歌头·游泳》提出修改意见。游泳词作为《旧体诗词十八首》的压轴之作,公开发表于当年1月下旬出版的《诗刊》创刊号上。因此,也可以说正是由于毛泽东诗
期刊
与人类历史上一切类型的政治制度相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无疑是最具生命力和最富有优越性的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它不仅第一次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且,还引领人们向着更高的理想世界——共产主义社会大踏步迈进。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建立后就已经完美无缺、无需变革了。事实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仅在党内最早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还对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作了许多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探
期刊
编者按:康溥泉,山西保德人,20岁起投身党的新闻事业,曾聆听过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为党的新闻事业辛勤奉献60余载。他一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赤诚待人。2006年7月22日因病不幸去世后,他的许多生前故交、同事等纷纷撰文追忆怀念。本刊特选发一二,以纪念这位平凡的新闻工作者。      去年秋天,老康把他出版的四卷作品赠我,我对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的敬业精神和写作热情非常敬佩。  
期刊
大寨是位于太行山深处的一个不大的村庄,曾经是全国农业的一面红旗。围绕着它,发生过许多对新中国的历史影响深远的事情。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沧桑,许多往事已被我们淡忘,但关于大寨的记忆却历久弥新。因为,那段如火如歌的经历曾经让我们激动,也曾让我们感伤。    组织起来的大寨人,一年又一年地奋战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重新安排了家乡的山山水水    大寨曾以粮食的稳产高产著称于全国,但它的自然环境原本很差。山高
期刊
2006年8月8日是仓夷烈士在大同就义60周年纪念日。仓夷带着青春的朝气,冒着枪林弹雨所写就的生动的历史实录,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英勇抗击日寇的华美篇章。今天,我们重读《仓夷文集》及其战友对他的回忆,深为其人品和战地文章所震撼。学习仓夷的道德文章,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仅以此文,告慰先烈,昭示后人,同时也可以此净化我们的灵魂。      归国抗战      仓夷,原名郑贻进,1921年出生在新加坡,祖
期刊
父亲极其不爱说话,我自小就觉得父亲十分陌生。一直到父亲晚年患病住院的日子里,才和父亲有了更多的语言交流。特别是我帮助父亲编辑出版了他一生心血的结晶《报坛六十年耕耘录》后,才算真正了解了父亲。   父亲不爱说话,一旦开口,就爱说真话,写文章更是如此。   父亲说他一生得到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晋绥边区政府办的干部学校——晋绥二中,一个是《晋绥日报》。他16岁报考晋绥二中后,17岁就成为这个学校第一
期刊
在60年前的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是国共三大决战中战斗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经过65昼夜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共歼敌55万余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蒋家王朝的统治。  陈毅元帅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粟裕将军也说过:华东战场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炮弹。山东人民的小推车自不必说,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有7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