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糖友”谨防假性足跟痛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09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的一位熟人今年75岁,患2型糖尿病12年,体重超重,合并高血压、血脂紊乱、冠心病、双下肢动脉硬化等。他最近三年一直患有足跟痛,位置在右足靠后偏外,行走时很痛,特别是刚起床的头几步非常痛,但是在门诊拍片一切都正常。专门排查过骨质疏松症,也没有异常。服药、外敷、单方都用过,但疗效均不佳。一天,他过来咨询我,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的意见是:如果你排除了骨质疏松症,其他的检查也未见异常,那基本可以断定你的情况是由于假性足跟痛所致。
  足跟痛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证实确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点集中;另一种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没有骨刺增生的表现,多由于劳损、跖腱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足跟脂肪垫炎症等原因引起。糖尿病患者如血糖控制不佳,则可能加重足跟脂肪垫的无菌性炎症,表现为脚跟不能着地,特别是久坐之后站起时,脚跟疼痛明显,但前脚掌着地时疼痛减轻。
  
  温馨提醒
  假性足跟痛原本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可是现在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特别是白领一族,上班穿着时尚款式的凉拖鞋,足后跟部长期暴露,在空调房内易受寒邪侵袭;下班后忙于逛街、跳瘦身操,足部又未能得到很好的休息。由于足跟长期受压、运动过度和受风寒,常常会引起足跟脂肪纤维垫无菌性炎症,最终诱发疼痛。
  
  缓解足痛三方法
  药物。治疗足跟痛较为简单的方法是口服或局部外用非甾类抗炎药,如消炎痛、布洛芬等。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曲安奈德等进行局部封闭治疗,能有效缓解足跟痛,但应注意激素类药物对血糖产生的不良影响,可适当调整降糖药物治疗方案以防血糖异常升高。平稳控制血糖,是老年“糖友”预防足跟痛的重要因素。
  理疗。利用人工或自然界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通过对局部的直接作用,和神经、体液的间接作用引起人体反应,调整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代谢,提高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因而消除致病因素,改善病理过程,达到治病目的。电、光、声、磁、温度和机械力等都可以。“糖友”可以选择红外偏振光照射,容易控制温度和力道。点穴按摩法对双足跟凉痛的患者效果比较好,具体操作方法是:用一手拇指尖尽力捏压另一手内掌纹尽处掌根部位(稍偏拇指侧),另四指握手背作依托,在能接受的情况下尽量用力。捏压3分钟后,变为一松一压,有规律、有节奏地点穴36次为1遍,缓解后再继续捏压5分钟。
  生活细节。“糖友”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子的足底部位要有一定的弧度,以减轻足跟部软组织的压力。平时要避免长距离步行,避免过度行走或站立过久。注意足跟部的保暖,坚持温水足浴,促进足底血液循环,防止腱膜炎、滑囊炎等炎症出现。
  (编辑/刘艳)
其他文献
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进行的一项新研究中,4组患者分别进行抗阻力锻炼(力量训练)、有氧锻炼、两种相结合的组合锻炼以及速度缓和的散步锻炼。结果证实,进行组合锻炼的病人效果最明显,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百分比最显著,脂肪重量和体重减轻也最明显。因此,研究者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为了更好地控制病情,要将有氧锻炼和抗阻力锻炼结合起来进行,也即组合锻炼。    组合锻炼方式  力量锻炼:每周进行3次,间隔1天进行
期刊
爱上她,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对于他来说,当年偶遇时的倩影,一瞬间的回眸,自己的一生就注定被定格。不管相守的时间会不会被她的糖尿病缩短,不管她是否能生孩子,只希望陪伴在她左右。他发誓,如果老天肯给他机会,他会用自己的生命来爱护和珍惜这段感情。  相见的那一刻很偶然,却是冥冥之中的必然,她走进了他的视野,他把她放到了心上,四处打听她的名字。就好像这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只为途中与她相见……    他:
期刊
前一段时间,遇到一个很特殊的病例。来者是一位老太太,她讲述自己的儿子今年36岁,2010年5月份他的生活方式很不好,整天闷在家里喝酒、看电视。看着他肥胖不堪的样子,老太太就带他去医院做检查,结果空腹血糖13.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33.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8%,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住进了医院。  住院后又做了全方位的检查,报告得出他除了患有糖尿病还伴有血脂紊乱、脂肪肝、酒精肝、病
期刊
“三日可无肉,日菜不可无”,这是古人描写蔬菜重要性的一句话。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居民每天吃1斤蔬菜。而我国在2002年所做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每人每天吃的蔬菜仅27.6克,远远低于所建议的标准。特别是深色绿叶蔬菜,中国人吃得还远远不够。  绿叶蔬菜含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还有充足的水分,其所含的叶绿素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需物质。糖尿病患者每日食用水果的量受到限制,维生素C的摄入量相对不
期刊
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的治疗理念较传统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的理念改变就是建议尽早预防治疗、主张应用标本兼治的药物,主张尽早联合用药、要求多重干预,积极全面的治疗。    预防由“单一干预”向“多重管理”转变  我国里程碑式研究——大庆研究,在研究结束后随访的20年期间,仍然可以看到接受生活方式干预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较低,甚至在心血管发病率、累计死亡率方面都有降低趋势
期刊
我今年24岁,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出生8个月的时候,就检查出了患有糖尿病,从此之后我就离不开胰岛素了,是个名副其实的药罐子。妈妈为我买了很多补品,每个月花在药品和补品上的钱就占了家里一半的开销。我现在长大了,也工作了,挣的钱足够养活自己,我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上班、开会、旅游、参加体育活动;唯一不同的是,我要注意自己的血糖,所以我的包里不是化妆品,而是胰岛素,还有升糖片。  说到这里,我就跟大家分享一
期刊
从2011年12月1日开始,中国卫生部发布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更加严格,纳入的患者更多,大概每十个孕妇就有一个“糖妈妈”,中国整体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将上升至10%以上。在此之前,美国糖尿病学会也已做了关于标准的变更。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更加严格出于何种考量?对于“糖妈妈”及她们的后代,妊娠期血糖异常到底有何影响?我们又将如何规范化管理才能把危害减到最低?诊断的更严格化,纳入
期刊
明眸善睐,眉目如画……历来人们就以数之不尽的优美辞藻来形容眼睛的无限魅力。对于眼睛近视的年轻朋友,戴着框架眼镜免不了会遮住双眸的灵动。于是隐形眼镜的出现,使众多“眼镜族”对它趋之若鹜。然而,隐形眼镜虽有百般好,但适合所有人佩戴吗?    随意佩戴有危险  隐形眼镜,又叫角膜接触镜,是一种戴在眼球角膜上用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镜片。在佩戴隐形眼镜前应该经过专业验光师检查,且仔细评估后才可戴。不可随便
期刊
60岁的李先生患糖尿病20年,牙齿已经没有几颗了,吃一粒花生米都困难,还经常会出现牙床肿胀的情况,痛苦不堪。而80岁的王奶奶患糖尿病40年了,依然牙齿健全,吃花生米和坚果类食物不是问题。同患糖尿病,口腔健康状况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副主任医师荣文笙,她为“糖友”提供了日常生活中维护牙齿健康的小方法。    血糖达标  首先要把血糖控制好。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环境下,
期刊
糖尿病眼病常见的并发症有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其中以视网膜病变最为典型,它发病率高、失明率高、隐蔽性强。视网膜病变是小血管病变的重要表现,因此及早保护小血管是防治之本。糖尿病患者应每隔半年至一年做一次眼底检查,并提前服用保护小血管的药物。一旦出现视物模糊、眼睛酸胀等症状,首先要控制好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然后去医院进一步检查,确定眼底病变程度,以便采取激光、冷冻等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