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新西兰大白兔活体动物实验模型,探讨改变动、静脉之间压力差对逆行岛状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
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设计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保留皮瓣蒂部浅静脉干的完整性);B组:隐动脉部分吻合组(皮瓣内的隐动脉近心端切断后,管径修剪为原来的一半,行端端吻合);C组:静脉干部分吻合组(皮瓣浅静脉干近心端切断后,管径修剪为原来的一半,再行端端吻合);D组:浅静脉干结扎组(皮瓣蒂部浅静脉干予以结扎)。术后大体观察皮瓣成活的一般情况,测定皮瓣成活面积并比较皮瓣成活率的差异,应用核素扫描观察皮瓣在不同时间血液分布情况,组织学检测观察皮瓣内的血管分布及血管内的血细胞存在状态。
结果B组皮瓣成活率为(82.27 ± 11.71)%,高于A、C和D组[分别为(47.70 ± 11.18)%、(61.26 ± 13.93)%和(61.38 ± 1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与A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核素扫描结果显示B组可见到明显的放射性物质通过,A、C、D组放射性物质均为一过性存在。术后10 d时,组织学观察显示B组与其他组相比可见较多毛细血管再生及血细胞存留。
结论通过增加皮瓣动脉血供可增加皮瓣的成活面积,单纯促进静脉回流不能有效提高皮瓣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