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试帖诗与清代诗学流变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ul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琉球汉诗,是东亚汉诗中后起而杰出的一脉.肇自清初,琉球诗人创作试帖诗者代不乏人,甚至出现了结集出版的试帖诗集.琉球试帖诗的兴衰历程,随清代科举改制与诗学宗尚的转徙而代变.乾隆朝恢复科举试诗,格调派主盟诗坛,“诗尊唐体”之说盛行,琉球试帖诗因之兴起,且皆从唐诗中摘句拟题;道光朝,经性灵说、肌理说的冲击,尊唐之风渐衰,宋诗风抬头,琉球试帖诗亦随之而变;同治间,宋诗派与汉魏六朝诗派之余绪交互影响,琉球试帖诗因之转向.清代中后期国难加深,文人士大夫期望重振风雅的努力亦可借琉球试帖诗以观.从摘句到自拟的命题创变,反映出琉球试帖诗渐臻成熟且趋于本土化的发展态势.
其他文献
《招魂》为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之楚辞名篇,《文选》卷三十三“骚”类文即选录此篇.刘勰《文心雕龙·辩骚》及《祝盟》篇都有对《招魂》的论述.《辩骚》篇举其“异乎经典者”
桐城诗派正名是清代诗学史的重要话题.经由桐城后学的回溯与追认,以及钱基博、钱锺书父子梳理,可以揭示姚鼐建立桐城诗派的结论.方东树通过诗话《昭昧詹言》对桐城诗论进行集
“主文谲谏”不仅是经家解释“说了什么”,更是文论阐释“怎么说的”.从历时性角度而言,先秦儒道文论表达内蕴主文谲谏之思,是诗学话语趋于内敛含蓄之萌芽与滥觞.汉儒“主文
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酝酿于1950年代末,基本成型于1970年代初.此后数十年,叶嘉莹从未停止继续修正和阐发的工作.“兴发感动”理论有三个逻辑层次.第一次层涉及诗兴的发生
“以技为喻”是中国文学批评中一种独特的譬喻方式,它基于百工技艺与作家创作之间的相通性与相似性,是象喻思维向文学批评领域辐射的产物.刘勰的《文心雕龙》所以能够截断众
《漱石全集》汉诗文典故随处可见,其中引涉陶渊明作品最多;漱石汉诗与陶渊明关系最密切,最鲜明表征是“归去来”意象频繁出现.夏目漱石一生经历了从“喜读汉籍”到留学英国、
《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理论价值卓越.20世纪以来,“龙学”大兴;1980年代开始,文体学、方法论的研究也日益兴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文体学和方法论的双重观照,本文拟对刘
本文通过分析《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重耳出亡(僖公二十三年)和夏姬相关的史实等三例不同于一般编年史写法的叙事,来阐述《左传》的时间观念对历史解释的影
作为晚清理学经世派的代表人物,郭嵩焘秉承湖湘学术经世致用的一贯品格,治《诗》兼采汉宋,以致用为归宿.身处变乱之世的郭嵩焘对《诗》之“变雅”尤为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希冀
词话是词学批评理论的最典型载体,清代词话代表了词话的最高水平.从南宋至明清,词话的内容由单纯记载本事演变为兼具鉴赏、批评、理论等.清代词话主要分为辑录类词话和原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