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中西之间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剧魅影》中的二重唱《All I ask of you》更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也是英国著名歌手莎拉
其他文献
《喜剧的对话》(Op.54)是作曲家王西麟应德国2009年青年欧洲古典音乐节(Young Europe Classic Festival)委约而作,2009年8月10日在柏林演出,此前,该曲曾在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地上演,反响强烈。   这首作品是为三件传统中国乐器(琵琶、筝和笙)和室内乐队而作,创作灵感源于中国古老而又封闭的吏治制度。作品中呈现出两种对立的主题——奴役者(A主题)和被奴役者(B主题
琴表演艺术中存在因师承和地域而形成的在美学观念、技术理论及训练方法上的派别,具体表现为二度创作中具有某种共性特征和传统的学术群体。苏俄学派在整个20世纪主导了全球钢琴演奏美学与技巧训练的发展,也为我国钢琴表演艺术的起步及最初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有一批钢琴家直系师承于该学派,他们是我国钢琴演奏发展的最初力量之一,为我国钢琴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研究他们的师承谱系、演奏中的学统特
“我走过了云南大部分山山水水,对边疆的民族文化由陌生到熟悉。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云南则是目前世界上保留传统民族文化最好的地区之一。我深感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人类民族文化的精华保存下来,并使之代代相传。”  ——田丰    一、导言    田丰作为作曲家,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田丰作为文化人,掀起了捍卫中华民族源文化的浪潮,让世人瞩目,使后人敬仰。他作为作曲家,超
建平的琵琶协奏曲《春秋》是应国际“儒联”为纪念孔子诞辰2545年所举办的音乐会“千秋颂”的委约作品。创作于1994年7—9月。同年10月7日由中央民族乐团在北京音乐厅首演。独奏是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她也参与了创作。《人民音乐》发表了作曲家自己撰写的文章《创作中的思考——琵琶协奏曲〈春秋〉创作札记》。需要说明的是,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参阅了作曲家自己写的有关文章,以求比较准确地分析和表达出他的创作意愿
近三十年来,一种可以被称为“中国化爵士乐”的音乐现象已经出现。从比较文学研究视野来看,此现象可谓是跨文化交流中“他国化”议题的典型案例。  “他国化”一词由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提出,它指的是“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发生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化——接受国所同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我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现状始终是人们高度关注领域。笔者曾说:“中国音乐的前途,主要依赖于作曲家的创作。”老一辈作曲家依然引领时代潮流,有着无可取代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潮音乐”作曲家已步人中年,他们在走过热衷于功能手法技术、沉醉于音响模仿的“弯路”之后,认识到回归中国文化传统是音乐创作的命脉,然介入民乐创作的作品较少;“70后”“80后”的新生代作曲家是一个庞杂的群体,他们
2015年11月27至30日,由宁波大学音乐学院、东方音乐学会和亚洲音乐学会(Council for Asian Musicology)共同主办、宁波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互联网语境下中国音乐的全球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大学举行,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美国、加拿大、古巴、爱尔兰、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地区等地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以英文为工作和交流语言的十几名中国音乐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展开了为期三天的
2015年11月15日晚,张千一交响作品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由指挥家谭利华率领北京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倾情演绎。谭利华在开场白中说到:“这是一场受听众喜爱的,且接地气的音乐会。”毋庸置疑,当晚作曲家的专场交响作品音乐会给听众带来难忘的享受。  音乐会分上下两个半场。开场是极具动力的《交响前奏曲》,首先吸引住听众。这部作品创作于1991年,表现了阳刚之力、伤感彷徨、勇于追求三种不同的情绪;
4月7-8日,海政文工团创作的反映人民海军核潜艇部队官兵先进事迹的歌舞诗《英雄核潜艇》在国家大剧院公演。歌舞诗《英雄核潜艇》以诗化的语言、独特的舞蹈语汇、厚实的音乐主题、史诗般的结构诠释了核潜艇官兵践行“平时核威慑、战时核反击”的使命担当。观众纷纷称赞该剧气势宏大、激情飞扬,特别是海军核潜艇官兵胸怀强军梦,在大洋深处甘做寂寞英雄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该剧由“忠诚无言、深海
引 言   2016年笔者曾撰文《“中国声乐的奠基人”——苏石林史料新解》②,就苏石林的全名、生卒时间和地点、国籍及入上海国立音专任教的时间、赴华前供职单位的名称、音乐教育背景、与夏里亚宾的渊源、在苏联任教时期的教育成就等情况做了考据,并澄清了一些谬误之处,形成了一份较完善的苏石林个人信息资料。最近笔者搜寻到几则关于苏石林的新的俄文史料,包括其入马林斯基剧院的时间、在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两所国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