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生动鲜活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liang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暑假,笔者所在学校走进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5年来,学校教师在课改的探索中,一路艰辛的走着、思考着,也充实着、快乐着。春至草渐深,寸落花飞舞。弹指一挥间,曾经的泪水如今都沉淀成珍贵的记忆。5年来,笔者也合着节拍走在成长的路上。在这条路上,曾经跌跌撞撞,曾经步履蹒跚,曾经大步流星;但自从踏入征途的那一天起,便有个信念在心理扎根——一步一个脚印,用创新的手段,让自己所从事的数学课堂生动鲜活起来。
  营造课堂气氛
  以前的课堂,学生“安安静静当听众,心甘情愿当观众”,一味的老师说学生听,学生不感兴趣,影响了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现在我们邓州市城区三小运用了“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在课堂导入时,笔者运用猜谜语、唱儿歌、讲故事等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笔者抓住孩子们喜欢听故事的心理,讲了一个“内角三兄弟之争”的故事: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老二很不服气。这样由故事设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还精心设计每节课的自学提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精心设计了每节课的自学提示,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急切地想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对于一些有疑问的问题,在小组内分组讨论交流,进入合作探究环节,他们已经非常有信心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每个孩子都高高举起小手。
  培养综合能力
  课堂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中领悟知识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讲《三角形的分类》一节时,笔者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根据出示的自学提示和操作提示,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填在老师设计的记录表中,观察表格中每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根据每个三角形角的度数的情况,利用学具分一分、摆一摆,思考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师生联动合作探究环节,笔者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又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到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为哪几类。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做、在看、在想、在说,注重了综合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学手段
  多媒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大大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利用多媒体把复习题、自学提示、操作提示、总结的内容、练习题结合一些有趣的图片出示出来,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形象、逼真的动感、迅捷的切换吸引了学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初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又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对这两个知识容易混淆,如何让学生在初步理解周长概念的同时,理解什么是面积,准确地把二者区分开来。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相框,问学生:做这个相框需要多长的木条,是求这个相框的什么?学生回答后,画面中相框一周连续闪烁,说明木条的长度就是相框的周长。接着问学生:现在要给相框配一块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才合适?待学生思考片刻,相框内填充鲜艳的颜色,同时闪烁3下。同时老师介绍:玻璃的大小就是相框的面积,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面积。通过媒体的形象化演示,学生对二者的区别有了感性的认识,为正确区分两者做了很好的铺垫。
  探索有佳境,奋斗无止境,走在课改的路上,一路艰辛,但也充满了欢声笑语。那是因为虽然曾经有许许多多的困惑与挑战伴随,但走得洒脱,充满自信。课改之路在脚下延伸,笔者深信:终有一日,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作者单位:河南省邓州市城区三小)
其他文献
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与信息、生命、材料、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科学都有紧密的联系与渗透。在江苏省现行高考模式下,选修化学的学生却很少,有些学校索性放弃开设化学班,笔者认为学生不愿学习化学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化学的成就感。成就感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有了成就感可以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否则,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
古诗文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灿烂的瑰宝。古代的文人雅士都是通过诗歌来抒发自身感情的,诗歌在文字的使用、感情的表达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古诗文的鉴赏和学习对于学生文学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要想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在教学中采用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展示古诗文的文学魅力,让学生能够了解和喜欢古诗文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知识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以理解,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完成升华,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而课标实践性的特点也需要通过活动来支撑。所以,笔者以为,推进课标的落实,必须以学科活动为基础。  活动前提:重视问题设计  以问题方式设计活动步骤 推进活动展开,这是学科活动开展的前提。课标上只是笼统地提出活动建议,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