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萧红《呼兰河传》文本的美学内涵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68738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呼兰河传》是现当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后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性小说之扛鼎力作”。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性文学作品,不仅彰显了作者对多种文体写作经验的运用之娴熟,同时也表现出了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文本通过诗化的语言风格、新颖的组织架构、独特的观察视角、沉郁悲怆的情感色调、地域文化特色中的家国情怀等,将小说、诗歌、散文融于一体;将写实与写意、象征与暗示、反讽与幽默熔为一炉,这种多位一体的写作方式,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内涵,使之成为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个案。
  【关键词】呼兰河传;多位一体;美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极负盛名的女性作家。其巅峰之作《呼兰河传》以独特的视角、散文诗般的结构打破传统小说的条规,为读者奉献出一道情感渲染、艺术创作、现实陈述与理性解析浑然一体的文学大餐。这种“萧红体”的特殊文学形式,彰显出了独特的美学内涵。对其艺术魅力的评价,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一、《呼兰河传》中叙述语言的美学内涵
  萧红对语言的运用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综观其作品,在语言的运用上,新奇独特之处并不乏见,甚至有“越轨”之处。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不仅仅包含让人捉摸不透的用词、匪夷所思的句式,也包括了变化多端的修辞手法。在《呼兰河传》中,随处是清新自然的语言,读后让人口舌生香。这和传统小说语言中较为沉重的书面语风格截然不同。《呼兰河传》中的语言,虽通俗却动人,虽平实却隽永,看似不加以雕饰,却以明丽天然取胜。如:蜻蜓是金的,蚂蚁是绿的,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原本普通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既有诗意,又有色彩,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语言美。
  二、《呼兰河传》中组织结构的美学内涵
  《呼兰河传》是一篇小说,但和传统的小说相去甚远。从组织结构上看,甚至让人难以分清这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甚至是一篇长诗。在中国的传统小说中,结构形式通常是以线性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来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也在故事情节中得以体现。而在《呼兰河传》中,除了叙述者“我”之外,没有贯穿小说的人物形象,也缺乏完整的故事情节,它更像一个个记忆碎片的拼凑,它的组织架构十分特殊,是以时空角度为中心所展开的叙述。例如回忆“大泥坑”,联想到淹马、农业学堂、瘟猪肉等故事;又如回忆“后花园”,联想到和祖父有关的一些琐事。虽然没有传统小说中引人入胜的故事冲突,回忆中的点点滴滴也不连贯,但冷静而沉着的叙述,却似一张张立体的画面,定格在读者脑海中。这种特殊的文体结构,削弱了小说的文体特征,使作品翱翔于散文和诗的天地,在文体结构上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美学内涵。
  (一)《呼兰河传》中文学视角的独特美
  所谓文学视角,指的是作者在讲述故事时所处的角度。《呼兰河传》的7个章节大体是统一的,但是叙述方式却不尽相同,在叙述视角的选择上也各有取舍。
  如在作品第一章,作者对呼兰河城进行了全景扫描,选择了呼兰河城的地标,并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描绘;又如在作品第二章,作者重点通过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集会,反映出呼兰河城居民的精神文化世界。在这两个章节的叙述中,作者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呼兰河城进行追忆,这是全知视角下的呼兰河城。
  在第三章和第四章,敘述视角又变成了儿童与成人的双重视角。比如第三章,作者小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显然和长大后的回忆是不一致的,这个时候就是儿童与成人的双重视角产生的差别所造成的。再如第四章,关于老胡家的回忆中,作者的叙述中含有大量的主观性评论,这些评论中的理性色彩,显然不是一个孩子所能把握的,是儿童与成人的双重视角下的回忆。
  而在作品的第六章,讲述有二伯的故事时,又出现了儿童视角与旁观视角的交错,在第五章和第七章,则是全知视角对儿童视角的补充。作者根据叙述的需要,不断变换视角,这种多态势的视角运用,使得文本呈现出极大的张力和丰富性,赋予了作品更大的艺术魅力和美学内涵。
  (二)《呼兰河传》中沉郁悲怆的情感美
  萧红的一生可谓苦涩悲凉,《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感情基调也可以用沉郁悲怆来形容。如作品中作者回忆里各种人物的悲欢离合,如作品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我家是荒凉的”,都是作者用心营造出来的一种悲凉的氛围。萧红在创作《呼兰河传》时,身处病榻,正是她人生最苦涩的阶段,创作思想是消极与悲戚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将自己的痛苦与不幸转化为深刻的生命体验,表现出对家国、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呼兰河传》里的叙述者(即作者我),回忆故乡、心怀故乡,也反思故乡,嘲讽故乡,作者以沉郁悲怆的笔调,去书写对故乡的热爱,具有精神还乡的意义。这种厚重的情感所爆发出来的一种悲壮美,也是文本的一大艺术特色。
  (三)《呼兰河传》中地域文化特色所展现出的民俗美
  在《呼兰河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词汇,描述了呼兰河城典型的满族民居四合院,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当地的特色美食和风情民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呼兰河城地区的地域文化、地域精神、地域内涵,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民俗美,增强了作品的活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琦.《呼兰河传》的体式与叙事[D].长春:吉林大学,2006.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单元.论儿童视角在萧红文学创作中的特点及作用[J].嘉兴学院学报,2010.
  (编辑:郭恒)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十分重视英语教学,但是我们学习英语不能以应付考试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将它作为一种日常交流的工具来使用。在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发音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而且由于多种原因,产生了口音各异的方言。本文主要探讨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各地方言对于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方言;英语语音;学习影响  【中图分类
采用人工手动控制矿井主排水系统,在安全运行、经济效益和应急操作时效率低,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通过西门子S7-300 PLC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改造,可提高主排水系统的应急能力和"避
【摘要】语文作为学生的必修科目,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学生多从小学阶段便开始接受系统的语文教学。作为古今中外的文化积淀,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它与英语数学共同构成了教学中的三大课程体系,历来备受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就小学语文教育而言,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限,为了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致力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焕发课
针对高职语文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的价值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丰富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等方面,并基于高职语文教学的实际要求与高职学生的
阅读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重中之重,也是评价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很多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低。本论文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初中生在阅读能力方
【摘要】教师进行多媒体设计要立足于课文这个整体之上,来思考多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并追求运用的艺术性与科学性;要走出误区,拒绝盲目使用;要相机行事,讲究效率,使之真正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考与感悟,驱动想象与联想。  【关键词】阅读教学;多媒体设计;思维训练;深度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不管是一整册课本还是一篇课文,其容量都是有限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立足于教材
单轨吊制动车在单轨吊系统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煤矿安全规程及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其各项指标都做了详尽的要求。制动车的任何故障都能够对单轨吊系统构成严重威胁,本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说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一代人阅读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在《白鹿原》中女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