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激变

来源 :汽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aiyan1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美瑞VS K5
  凯美瑞向来以舒适、舒心、规矩的造型与空间示人,多年来一直稳守这一级别的自家特色;全新的起亚K5则另辟方向,以运动化的手法包装使现代感强烈。
  
  先说设计取向,丰田向来都来不太走个性路线,尤其是四门三厢这类销路广的车型,丰田一直都是保守应对,它的主旨就是尽力满足最广大用家最世俗的用车需求,易开、舒适、空间宽敞、造型大方、配备齐全有豪华感,也让人觉得面子够,在车辆调校取向上,也做到较为均衡以适应大多数人,这是丰田的作风,也是它的传统。凯美瑞多年数代的传承,便是谨遵这个宗旨,虽然这一代较以往加强了一些车辆的回馈感,但只是更多意义上应对时代对于汽车的需求,它更高级,而驾驶者也比以前能获得多一点的乐趣与享受。更重要的,它能满足你对于一部B级尺寸4门房车的绝大部分需求。
  起亚造B级尺寸的房车则没有什么历史,因为它原来只造平民化的汽车,上一代的远舰又因车厂一时头脑发热标出20万元的高价,瞬时销声匿迹,且那时起亚的设计,也只属出租车的水准。虽然如此,但正因起亚没有悠久历史,不必背上沉重的包袱,也不用顾及与上代车型的割裂,在设计大师入主之后,便大刀阔斧地将起亚全系列车型重新定义,不同车型之间也有了设计语言上的联系,起亚开始走入新的一页。
  起亚定下的基调便是运动化,它很聪明,因为丰田缺的,或者说不擅长的,被起亚捕捉到了,它不去与丰田做正面抗争,凭它的积淀,这是徒劳无益的,它也不去做在售价相近或稍低的情况下,无论在机械层面、装备水平、空间等都较对手高一个规格,那是以前现代集团的手法。现在的起亚,想的是如何自我表达,而不是盯着对手走。
  我们现在看到的K5,从里外设计上看,已与凯美瑞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取向,设计颇大胆而运动味道浓厚,同是2.0升引擎,被调校成偏重高转的运动取向,扭力表现也较凯美瑞稍强,6速自排在装备上亦强过对手,且运作顺畅,品质高级,方向盘也装备有换挡拨片,悬挂表现得也有些运动追求,回弹也较快。就试车的感受看,以此两车论,喜欢运动的驾驭者,会更愿意开K5。以此而论,以K5的定位与整车设计调校,与凯美瑞相比较,K5是成功的,它做到了凯美瑞未涉及的一些方面,它从运动性上突破,不与凯美瑞在同一碗里争食,走向运动化房车的方向。
  事实确实如此吗?这只说对了一半。就我们的试车评价来看,K5在运动性的表达上,的确值得赞许,但就汽车的本质看,K5本质仍属于一部普通的房车,并没有在实质的车架及机械上有特别针对的东西,只是在调校上或某些装备上偏重于运动而已。那么我们不妨撇开那些定位与市场层面的东西,谈谈两车的基础共性。
  车架与悬挂,两车的扎实度相近,而且悬挂的行程也相差并不多,弹簧的硬度与底盘回馈,是K5稍好一些。撇开定位问题,单就底盘与路面的应对关系,凯美瑞更显得稳重高级,K5的品质,则还是略逊一筹。其实两车的悬挂调校都在追求某种平衡,凯美瑞相对拿捏得较明确,而K5,其实很是想两方兼顾,说到底,它也绝不会想到放弃舒适的。转向上,其实两者的路感,都不是很强,K5的方向盘,甚至比凯美瑞的还轻,转向比例上,是K5稍快一点,但两者车头转向的敏捷度,都没有那种运动房车手起刀落的快感。凯美瑞的操控感,向来与驾驶者的沟通不太经常,而K5,虽然方向轻,但相对操控感却会稍强,这与它那套225/45R18的轮胎有很大关系。引擎与变速箱,我更喜欢K5的,不仅是6AT配备上更高级,倾向高转的调校也较有玩味,扭力表现也较凯美瑞稍强,凯美瑞的2.0升引擎与4AT,日常使用没有什么问题,扭力也很线性,你可以说它落伍,但是却很成熟可靠,虽然它高转的精致度比K5好上一点,但开起来总觉得有些无趣。
  最后说说造型与内装,凯美瑞虽没有K5漂亮,但并不让人讨厌,K5回头率高,但似乎想急于表达某些东西;内装上,凯美瑞的设计、色调都让人觉得舒服,说不出来的让人舒心地驾驶,这就是丰田的功力。K5则一团黑,待久了会让人有些不舒服,驾驶舱设计很出彩,我也曾经很喜欢,但这种较激进的设计久了耐看程度会打折扣,K5的座舱想表现出一种尖锐的战斗感,但东方人对这种不对称的设计,接受度也许会低一些。不过,K5的驾驶座,确是比凯美瑞更舒适,更容易调节至舒服的坐姿,但车辆整体舒适度上,还是凯美瑞更好。
其他文献
在中国市场渐入佳境的林肯品牌,基于对豪华内涵的独到见解和本土客户需求的精准洞察,在2020北京国际车展正式发布全新品牌主张——“豪华 自有其道”,充分体现品牌在竞争激烈的豪华汽车市场中特立独行、坚持为客户打造美式豪华体验的美好愿景。  同时,林肯还积极与车主和消费者沟通,通过推出更多优秀产品、持续提升客户体验,进一步贴合各细分市场目标受众瞬息万变的购车需求:全新林肯冒险家推出首款限量版车型——黑骑
期刊
一張与众不同的谍照,打破了人们对长城多年的呆板影响,吊足了胃口。面向全网公开征名,公开将命名权交给用户,再次激起网友们的线上狂欢。从定名“大狗”到“红狗,蓝狗……”,“哈士奇版,马犬版……”,车型名字,颜色名字,配置名,对一台新车来说,几乎所有重要的称呼,就这么“狗”上了。  有人说是莽撞草率,也有人说是别有用心。  这跟我们习以为常的汽车圈的高大上截然不同,甚至让诺兰来导演这台车的上市,他也未必
期刊
与一年前带着PPT展示未来规划,并提出要做“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的目标相比,今年,华为展现出了更加清晰的汽车业务布局逻辑。一年前提出的计划,目前看来已经卓有成效。深度融入汽车业  关于华为跨界进入汽车领域,很多人都是在今年比亚迪汽车与华为麒麟芯片签订合作协议的时候才知道。但是事实上,华为进入汽车领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时华为针对汽车推出了车载通信模块ME909T,正式开始进军车联网。 
期刊
如果你有十三四萬左右的预算,会选一台怎样的轿车呢?月月销量四万向上的轩逸、朗逸?全球口碑爆炸的卡罗拉,思域?还是神车光环依旧的速腾、宝来?其实吧,如今到不妨去看看即将上市的星瑞。  今年北京车展上,吉利高调发布了基于CMA架构打造的星瑞,不仅为其冠以“家轿颠覆者”的名号,还用四大宣言立下了誓要颠覆家轿标准的flag。只不过能否颠覆成功,还是要看星瑞自身的硬实力如何。 20万内唯一的全系2.0T  
期刊
能造出一辆“好开”的纯电轿车,不容易  无论对于纯电轿车还是SUV来说,车重问题一直是影响动态表现的一大重要因素,“体重”2.2吨的小鹏P7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小鹏汽车并不想蒙混过关,它们挖来了保时捷调校团队,携手攻克难题,从而将P7的整体动态表现打造的可圈可点。  很多人在试驾电动车时,最想干的事情无非就是把“电门”踹到底,体验一下推背和眩晕感,我们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当我们把小鹏P7从静止状
期刊
面对中国市场的变化,喊出“全面回归母品牌”的东风雪铁龙,在北京车展上集中展示了这段时间以来的成果。  虽然这次车展上东风雪铁龙没有发布新车,但展台并未因此失色,惊艳巴黎的“悬浮式透明胶囊”雪铁龙19_19概念车以及天逸 C5 Aircross PHEV领衔的天逸家族系列等8款车型悉数亮相,展现出雪铁龙百年品牌的强大气势和独特魅力,透过北京车展,也让所有人看到了一个全面焕新的东风雪铁龙。车界UFO,
期刊
9月20日,东风本田再次带来全新车型——享域锐·混动。13.99万元的起售价格,进一步降低了东风本田混动系列的价格门槛,也扩大其混动技术的辐射范围。作为一个全新的车型,很多消费者对该车的实际表现十分期待,近日,我们对该车进行了零距离体验后,终于明白为什么本田车这么诱人。 A级车的尺寸,B级车的乘坐体验  在很多人眼里,A级车=空间小,但在试驾享域锐·混动之后我真心没感觉出来。虽然享域锐·混动是一台
期刊
在全球电动化背景下,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商都给予了电动车前所未有的热情,本田也不例外。在北京车展上,本田表达了自己对于“电动化”的独到见解。全力加速电气化  本田宗一郎,作为首位登上美国汽车名人堂的日本人,设立一百多年的荷利奖唯二获奖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创造者之一,将本田从一个摩托车修理厂发展为世界最大摩托车制造商、内燃机供应商和顶尖汽车生产企业。  即使过去几十年光景,仍有不少人未停止对本田宗一郎
期刊
偶有的四驱车型要么是出现在高配车型上,要么其设计的目标也是在冰雪路面、泥泞路面等低附着力路况、车轮打滑时,四驱系统介入并且帮助行驶。而威兰达上市推出了12款车型,其中4款都是四驱车型,关键是这四款车型竟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四驱系统。  从预售阶段到正式上市,威兰达的四驱车型订单占比竟然达到了40%,相比前驱,四驱系统意味着成本更高,车身更重,油耗相对也要高一些,被café排放政策卡到扭曲却还依然推出
期刊
前些日子,搭载「e-创驰蓝天X发动机」的次世代MAZDA3昂克赛拉和CX-30正式上市,长安马自达也再度成为了媒体和网友的聚光中心。而在刚刚开幕的第十六届北京车展上,长安马自达更是限量发布了次世代MAZDA3昂克赛拉的百年纪念版车型,其也以独特的视觉设计标识,致敬着这家百年汽车品牌的深厚造车底蕴与极致匠心精神。研发压燃点火技术的初衷是为了驾乘愉悦  在绝大部分人的眼中,马自达是一个追求技术到有些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