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懂高考语文古诗词的方法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l2002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读懂诗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因此,我们解题时要有捕捉信息的灵敏嗅觉。本文从读标题、读作者、读注释、读意象、读尾句、读题材六个角度来分析,教会学生读懂诗歌的内容与情感,使学生做题更有针对性、有方法,提高得分率。
  【关键词】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1
  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7年《考纲》命题趋势有了新变化:由原来的两道问答题变成现在的一道选择题、一道问答题。第一,问答题6分,侧重诗歌情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五选二5分,命题灵活,考点覆盖面更广。无论命题方式怎样变化,11分的古诗词鉴赏都离不开情感,所以学生能读懂古诗词,能准确概括出情感是得分的关键。
  那么,高考中怎么进行古诗歌鉴赏呢?本文以高考中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为例,来谈一谈读懂高中古诗词的方法。
  信息一:读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它可能揭示跟诗作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可能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可能直接点明的是情感,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再如杜甫《远怀舍弟颖观等》,“远怀”二字隐含对“舍弟”的思念之情,联系背景与诗的内容可以知道,是动荡不安的政局造成了兄弟的分离。
  信息二:读作者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创作风格方面: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再如大家熟悉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的生平经历决定了她的诗词风格和内容情感的变化。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话不予群花比”。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以鉴赏李清照所作词,可以根据意象、情感大致判断写作时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信息三:读注释
  命题人往往有意识地添加注释,注释有时交代了诗作的写作背景,暗示了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交代了相关的词句,暗示了与本诗作相关的或典故或意境或內容,抓住注释,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如介绍作者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如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诗下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第一条注释中“成都”这个地点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时期的作品,因为杜甫生平经历中的最后十年“西南漂泊时期”的前几年就是在成都度过的。
  注释有时交代了诗人的相关情况,暗示了本诗作的写作风格,或暗示了时代背景,或暗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等等。当然并非所有诗作的作者、相关的历史背景等均有提示的必要,教材中出现过的或已经为大部分人所熟知的诗作作者、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命题人看来,这些都是考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储备。
  信息四:读意象
  鉴赏古代诗歌,我们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而要准确解读诗句、文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读诗歌中的意象,体悟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意象就是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所以,我们读完诗歌,就要看诗歌中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而对于平时没接触到的意象,我们就要结合诗歌中具体的诗句对出现的陌生意象进行联想分析。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表现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苦晚年生活,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寂寞之愁情,词人选取了旧时相识的“雁”,满地堆积的“黄花”,“细雨”拍打的“梧桐”,无法排解浓重的愁情的“淡酒”等意象,把“凄凄惨惨戚戚”的怅然若失、凄苦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含蓄委婉。
  此外,要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伟)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现“乐情”,“哀景”则表现“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信息五:读尾句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做题时,我们要从尾句中找到关键词,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读准诗歌。如杜审言的《旅居安南》的尾联“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旅居安南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孤独寂寞之感。再如南宋周莘的《夜泊对月有感》的尾联“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中“行朝”是迁徙不定的朝廷之意,“群盗”既指外有金兵入侵,内有贼臣当道,诗人把对现实之愤、对国事的深沉忧虑抒发的淋漓尽致。
  信息六:读题材
  所谓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总结归纳一下,古诗词常见题材有以下几类:
  1.送別抒怀诗;2.羁旅思乡诗;3.边塞征战诗;4.山水田园诗;5.怀古咏史诗;6.即景感怀诗;7.闺情宫怨词;8.咏物抒怀诗。
  每种题材抒发的情感大致有个范围,那么学生如果先初步确定情感,读诗词和思考就有了针对性和指向性。
  总而言之,我们在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时候,应该借助古代诗歌蕴藏的各种信息,认真研读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意象)”,体悟诗歌的意境,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理出诗人在诗歌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考题要求,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规范作答。
其他文献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开设了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然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作者试图在明确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改革课堂教学和实训模
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特点、现状和教学策略,总结了建构主义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建构主义环境下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商务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01  新课程标准把人格塑造作为中学政治教学的一个教育目标,把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政治教学,是帮助中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之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服务初中政治教学,不仅能够使初中政治课更有理论和实际意义,而且能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机。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1、传统文化有利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继续发展。通过对政府主要经济职能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
采用稳压芯片AD584、振荡电路和倍压整流电路,设计一套无变压器式DC-DC变换电路。将单组+12 V电源转换为Si-PIN探测器所需的-24 V偏压电源。该电源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纹波小
采用BH1324多道及BH1220智能定标器等设备测量了2种型号的镍合金和铅对不同能量γ射线的吸收系数。实验结果表明,镍合金对γ射线的质量吸收系数随能量的增加减少较缓慢,在能量
大学期望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提高教学质量,其关键在课程管理,而要保障课程管理的质量最后还是要落实到评价上来。只有建立了科学、客观、公正的课程管理评价机制才能监督课程管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受条件的限制,他们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比较陌生,认为课改只适合大城市,农村不需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感到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已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转轨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年龄稍长些的教师,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距《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标准有较大差距。很多人是通过卫星电视中专、函授等形式获得
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认识和理解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重要性。往往,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技术和技能没有太大差距,特别象奥运会那样的高水平比赛尤其为如此。心理素质的好坏,往往是比赛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交通运输事业进入了发展速度最快、最好的时期.交通运输事业作为一个特殊产业,在垦区经济发展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垦区的经济面对世纪之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