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帝真的很民主?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r_c_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人的眼里,玉帝颇有民主作风,不搞一言九鼎,而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甚至在开了金口之后,还能根据民主讨论的结果,更改自己的决策。孙悟空在下界为妖时,不仅抢夺东海龙宫的“天河镇底神珍”,还逞强行凶,强行勾銷生死簿上“猴属之类”的名号,东海龙王敖广和冥司秦广王上天庭告御状,玉帝表示立即遣将擒拿。俗话说,君无戏言,但在随后的会议研究中,玉帝听从了太白金星的反对意见,改变初衷,反而将孙悟空“宣来上届”,“拜受仙录”。
  能够体现玉帝民主作风的事例还挺多。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将其“卸冠脱甲摘官衔”,并推向杀场,但赤脚大天仙越班启奏,提出不同意见,玉帝立即采纳,改判流放;天蓬元帅酒后调戏嫦娥,依律该处决,太白金星为其说话,玉帝也赦免了其死罪;小白龙纵火烧了殿上明珠,以忤逆之罪不日将诛,观音面奏玉帝,要求让小白龙为取经人做脚力,玉帝便赦免其罪,将其交给菩萨。
  但是,玉帝的民主作风并不能持之以恒,并非事事讲民主,对每个人都讲民主,而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孙悟空当上齐天大圣后,偷吃蟠桃,搅乱盛会,令玉帝在众神仙面前大丢颜面,因此,孙悟空被抓之后,玉帝不再征求大家意见,甚至连基本的审判程序也不走了,直接命大力鬼王与天丁等将孙悟空押至斩妖台,要碎剁其尸。
  更能体现玉帝不讲民主的是凤仙郡事件。只因郡侯上官正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玉帝就罚此地三年不下雨,导致当地百姓“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
  由此可见,玉帝发扬民主作风也是有选择的,小事可以讲民主,自己人可以讲民主,但在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坚决“主民”,任何人不得说三道四。对此,天官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对玉帝的民主秀也乐意配合,甘当“集体领导”里的陪衬。玉帝秀民主时,就称赞他虚怀若谷,玉帝搞专制时,也要歌颂他敢于负责,甚至大家连什么时候该张口、什么时候该闭嘴的火候都掌握得不差分毫。
  当孙悟空坦言,要搞轮流坐庄那一套时,损害了玉帝的根本利益,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平日里那帮称兄道弟的神仙鸦雀无声,无一人替其求情。大家都知道,如果此时开口,玉帝就会质疑你替谁说话,为谁办事,后果不堪设想。
  在玉帝眼里,发扬民主作风还有一个不能说的好处,那就是如果出了问题,只能归咎于集体决策的失误,个人无须承担责任。在大闹天宫事件中,将孙悟空招上天的是太白金星,安排孙悟空养马的是武曲星君,提议孙悟空看守蟠桃园的是许旌阳真君。当孙悟空踢翻太上老君的八卦炉,祸害下界黎民时,法不责众,只好处分一个守炉道人了事。
  可见,如果民主只是一种手段,想发扬就发扬,不想发扬就不发扬,想发扬多少就发扬多少,想对谁发扬就对谁发扬,全凭领导的个人好恶,民主也会变成专制工具,不管其表面文章做得如何漂亮,实际上还是独断专行的家长作风。因此,只有当民主成为一种制度,才不会沦为掌权者的道具。
  编辑/夕颜
其他文献
祖坟在很多人心中地位特殊,分量非同一般,因此常将祖坟修得高大上。一方面,显示自己尽孝道;另一方面,更希望祖坟能因此冒青烟,保佑自己兴旺发达、官运亨通,永世荣耀。  1909年,袁世凯被清政府解除一切职务,赶出朝廷,回乡养病。袁世凯在隐居之所,每天草笠木屐,乘舟垂钓,看似无官一身轻,其实无官真伤心。他一边钓鱼,一边反思自己宦海受阻、仕途不顺的原因。思来想去,袁世凯突然顿悟,认为是袁家祖坟出了问题。 
李符挺有才。他念书不多,鬼主意却不少,做事情也卖力,能吃苦。在遇到赵光义之前,李符已经在宋初政坛崭露头角。  还是在后汉年间,叛军割据京兆闹独立,大将军率军平叛,李符主动来投,献计献策,最终将叛军扫灭。由此,草根出身的李符被任命为京兆府的分管户籍的小官,有了小小的出身。在后来的十多年里,李符担任过县主簿(县办公室主任),担任过州里的推官(市法院法官),甚至代理过几个月的知州。虽然他一直做的都是八九
独自一人坐在床边,我望着那夕阳洒下的余晖,眼泪“啪”的一声落在纸箱上。纸箱上扬起一层厚厚的灰,我双眼注视纸箱,脑海里好像浮现出了什么。  凑到纸箱边,我抹去那厚厚的灰,然后轻轻打开纸箱。纸箱慢慢打开,我的思绪也随之飘飞。记忆里的画面一一涌现在眼前,泪水再次洒落。  我从纸箱里拿起一个相册,翻看那早已泛黄的照片,往日时光全留在照片里。其中一张照片是我和爷爷的合影——我被爷爷揽在怀里灿烂地笑着,爷爷望
阳春三月,我踏着明媚的春光,四处游走。突然间,一支箭射来,我急忙躲进草丛里。一支狩猎的队伍前呼后拥而来,正中的少年衣饰华美,弓箭镶金嵌玉,其随从也是一支精锐之师,虽然只有数十人,却个个虎背熊腰,精神抖擞。  其中一人四处巡视了一番,向那少年说道:“启禀陛下,并未射中猎物。”少年有些怏怏不乐,道:“回宫吧!”霎时间,一群人走得干干净净。  我躲在草丛中目睹这一切,那支箭却留在了我心里。尽管我躲在一旁
很多人早已習惯在线阅读各种免费内容,现在突然愿意付费阅读了—只要价格不是高得离谱。原因只有一个:中产阶级太焦虑了。他们生怕被时代抛弃,目标的缺失、精神的迷茫、没有归属感和存在感,让他们时时寻求充电。而且,花钱本身就代表了门槛:这些内容是“独家”的,不是草根可以知道的,自己终于凌驾于草根之上了。因为迷茫不安,他们更加需要“专业深度的”指导,目標规划要听职场大咖的,投资理财要听财经专家的,这才算不Lo
暑假到了,《西游记》又要重播了,你还记得唐僧的义兄吗?然而小编最近才发现,这部剧的坑太深了。历史上,唐僧这位义兄并非大名鼎鼎的唐太宗,那么他到底是谁?又是怎么成了“御帝哥哥”的呢?(详见P34《高昌王:挑衅大唐,坑国坑民》)  韩国某团体现身新加坡做评审,女粉丝们不顾走光奋力冲上评审舞台,这场面简直能令见惯大場面的鲁迅先生咂舌:我追个星也不过是和别人打打嘴仗而已,哪用得上全武行啊!可是鲁迅先生,您
他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却把人生中的二十年留在了湖南;他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在对青少年的指导上一丝不苟;他走遍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心系当地教育事业,将每一个学生视如己出;在美洲,他一直为提高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奔走;在欧洲,他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解决贸易争端问题……今天,他再度踏上湖南这片热情的土地,为我们带来最诚挚的祝愿——他,就是国际文化教育专家泰德·萨马拉斯先生。  “回家的感觉真好!”
胡适酷爱读书,他读的第一部书,是他父亲生前亲手编纂的四言韵文启蒙课本《学为人诗》。父亲虽然在胡适四岁时病逝,但对胡适寄托了很大希望,遗嘱里还要他“努力读书上进”。其母亲虽然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却很有见识,尤其重视胡适的教育。受母亲督促,还在私塾念书的胡适就读了《论语》《孟子》《礼记))等经典。胡适后来总结这段读书经历时说:“我在那九年之中,竟把古文的文理弄通了。”可见,幼时的读书生活对胡适的一生影
一场战乱  白朴是一个怪人。  特别是在晚年,他如一个孤独的苦行僧,四处游历,行踪飘忽不定。当他的脚步在山水之间丈量,抬头看那山河湖泊时,一寸寸都载满了他不堪的回忆。那场战乱,无时无刻不在他脑海里上演……  那时他只有六七岁,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他本该锦衣玉食、无忧无虑,调皮捣蛋地玩耍,他却整日如一只受了惊吓的鸟儿,内心没有一刻安宁——蒙古铁骑早已将金朝都城汴京团团围住,如乌沉沉的云,压得汴京空气稀薄
《聊斋志异》说:“宣德(朱瞻基的年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显然朱瞻基爱促织是出了名的。除了这个爱好,朱瞻基还有鲜为人知的、更高雅的兴趣—文艺。  朱瞻基出生后,明成祖觉得这个孙子长得非常像自己,一脸英气,于是对他百般疼爱,不仅指派著名文臣姚广孝担任他的老师,还亲自教导他,带他外出打猎、视察军事,甚至远征漠北,以此来锻炼他的勇气,培养他的尚武精神。因为明成祖的精心培养,朱瞻基确实有文治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