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消化道破裂78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

来源 :中国现代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消化道破裂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7年收治的外伤性消化道破裂78例。结果 73例治愈,生存率93.6%,死亡5例,病死率6.4%。结论 对消化道破裂诊断明确的应立即手术治疗,如不能否定破裂时,也应尽快行剖腹探查术。术前进行积极抗休克,各部消化道破裂采取恰当的手术方式,合理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研究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特点、病因及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院1998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12例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均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患者,术后10-24d发病,为突发性阴道大量流血,均治愈出院。结论 胎盘、蜕膜残留、子宫内膜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子宫复旧不良、产褥感染等原因,均可导致晚期产后出血,对于该类患者,重在预防,应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Evens-v型)的治疗方法较多,常规采用DHS内固定等方法治疗,但有卧床时间长、内固定失败、并发症多等弊端。因此也有学者主张对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我科自2002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DHS内固定术治疗6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其中62例得到随访,現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 评价国产吻合器在食管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8年10月~2007年12月应用常州产WGW型或KYG型吻合器重建食管胃吻合口776例,其中男545例,女231例,食管癌400例,胸上段癌24例,胸中段癌290例,胸下段癌91例,多发癌5例;贲门癌376例。食管胃颈部吻合3例,主动脉弓上或胸顶吻合346例,弓下吻合428例,全胃切除12例,均行空肠代胃机械吻合。结果 发生吻合口瘘4
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临床已延续几十年,但能否使病儿术毕快速苏醒是当今麻醉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基层医院,缺少专科的麻醉苏醒室、监测设备不足、术后病儿早期脱离麻醉是减少全麻后险情发生的一重要环节,复合麻醉药用量偏大或手术持续时间过长常导致呼吸抑制或苏醒延迟。多沙普仑(Doxapram hydrochioride)作为一种非特异性中枢兴奋剂,用其催醒患儿可使患儿迅速苏醒,其催醒效果非常明显,便于术后呼
粒细胞肉瘤(Gs)是指由原始髓细胞或不成熟髓细胞组成的髓外肿瘤性包块。可发生在髓系疾病如AML、MDS、CML诊断的同时,也可在疾病診断后出现(缓解或复发时),部分GS可先于髓系肿瘤发生,甚至长期随访不累及骨髓。Gs发病率低,国内文献多为个案报道,临床上对其认识不足。本文总结了在我院住院的18例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并进行随访,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44V6和P53在大肠癌和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肿瘤的临床病理关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型糖尿病是一种对中、老年人健康危害最大的慢性疾病,它可损害多个器官和系统,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过重的心理负担可导致病情的恶化,因此調整患者的心理情绪对于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现对我院内分泌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1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探讨等离子体双极柱状电极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柱状电极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19例,均为男性,年龄18~82岁。病程6个月~8年,狭窄长度0.2~4cm,术前在尿道镜下将4F输尿管导管经尿道狭窄段置入膀胱,沿导管行多点切开入膀胱。结果本组19例均腔内手术1次成功,尿道可順利置入F18~22导尿管。置管2~4周,拔尿管后定期行尿道扩张,随访3~12个月
摘要 目的 观察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左西替利嗪5mg,每日晨1次口服;赛庚啶4mg,每日晚1次口服;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口服;润燥止痒胶囊2.0g,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左西替利嗪5mg,每日1次口服。结果 经X2检验分析,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显效率在治疗1周后差异无显著性,而在治疗2周后、3周后、4周后均有显著性差异,其X2分别为4.13、6.03、6.10,P值均
沙门菌是致人食物中毒和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70.00%~80.00%由沙门菌,特别是由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然而沙门菌抗药株分布广泛、耐药性严重,这给沙门菌所致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许多困难。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的途径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利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试剂来消除细菌的耐药性。尽管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有多种方式,但通过外源获得耐药性质粒是最为普遍的机制,沙门菌亦如此。因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