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浅谈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z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化学教学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凡参与其中的广大师生大多经历了复杂的心路历程,特别是教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重庆作为全国课改的最后一批,在最后这一届老教材的教授过程中,教师们也受到了新教材理念的很多冲击,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一些与时俱进的革新,本文结合自己备课中的一些体会,提出一些粗浅的观点,期望与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共同交流和讨论。
  关键词:备课;实验;胶体;分散系
  
   不同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不一样,我们教学的重点和对人才的培养方向也有区别,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开展了新的一轮科学教育及课程改革,确定了现代教育开始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的科学教育。以至于新教材的编排由原来的体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体系化,而改为适应学生认知能力的模块教材的编排体系。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模块教材所呈现的知识不成体系,较为散乱。事实上,这些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等鲜明的特点,关键是教师如何能真正理解教材的教学目的。将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老教材的高三(选修)课本里的《胶体》一章,编排的位置和所要求体现的内容,也类似于新教材的模块教学模式。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感觉这一章的内容,概念抽象,且与其它章节联系不大,教学时,无论多具体,还是逃不过学生学了就忘的命运。而且,这部分的知识以概念理解和应用为主,不需要过分深入,有的教师就感觉很难把问题讲授清楚,甚至觉得概念过于抽象,上课下来后,感觉语言枯燥,课本中介绍实验很难与课堂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本人在《胶体》第一节的备课中,结合了新教材理念中的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将书本上的两个演示实验稍作改动,再结合图片讲解,收到了较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与各位同行分享如下。胶体这一节的授课难点在于概念抽象,学生很难将生活中看到的胶体现象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很难体会分散质大小对分散系分类的影响,在宏观现象和微观定义上,难以建立起理解的桥梁,以往的教学方式,就是把定义给大家,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而事实上,我觉得老师只要在实验中能多下一点功夫,就能很形象地帮助同学们理解胶体的定义。在《胶体》第一节中演示实验一,是配制氢氧化铁胶体,并用丁达尔现象检验。而在教材的第一段,却是先介绍“分散系”的定义,当提出“分散系”这个新名词时,学生就需要有个认识过程,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把三种不同分散系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溶液和浊液联系起来,但至于为什么要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进行分类?他们在外观上究竟有什么差异呢?我们可以辅助以对比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在外观上,溶液、浊液和胶体的差别。
  一、对比实验,让学生理解好对比概念
  取一定浓度的三氯化铁溶液10毫升,放入100毫升的小烧杯中,加入80毫升冷水,会发现烧杯中无明显变化,只是溶液颜色由于加水稀释而略微变浅,此时配得A。向80毫升沸水中,缓缓滴入3~5滴三氯化铁稀溶液,会看到溶液颜色变成了比三氯化铁黄色溶液颜色更深的红褐色溶液,待溶液自然冷却,此时配得B。向一定浓度的三氯化铁溶液中,加入足量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会看到溶液中迅速产生红褐色沉淀。待其静置后,可看到下层为红褐色固体,而上层为无色溶液。此时配得C。由实验现象,结合已给的分散系的定义,不难判断出,A为三氯化铁溶液,C为氢氧化铁悬浊液。而B呢,外观看上去和溶液差不多,是均一透明的,而实际由于溶液颜色加深了,我们可以推测B不是简单的三氯化铁溶液。此时,我们可以通过丁达尔效应,来分辨A,B是否属于同一种分散系,通过激光照射可以发现,B中出现一条光路,而A中激光穿过溶液,却没有形成光路,由这个特殊的现象,我们就可以判断B为另一种分散系,胶体。通过这组实验对比,学生能很直观地掌握住溶液、胶体、浊液三者在外观特点上的差异。同时可以很好地观察到溶液和胶体的特点“均一,透明”而悬浊液经过静置,可看到固体分散质沉淀下来,而上层为透明清液,同样回想如果是苯和水也可以配成乳浊液,而通过静置后,同样苯和水的乳浊液也会出现分层现象,从而得出浊液特点“不均一,不透明”。
  二、从实验入手,使抽象概念变得“平易近人”
  在定义分散系的分类时,从本质上,我们是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来进行分类的,分散质粒子小于1nm的分散系为溶液,大于100nm的分散系为浊液,而在1nm到100nm之间的为胶体,但是,nm是一个微观度量单位,学生听上去也很抽象,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设计,来帮助同学们形象理解,不同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不同的。,最后有关三种分散系的对比中强调了溶液,胶体的分散质可以通过滤纸,而浊液的分散质不可以通过滤纸,而溶液和胶体中,只有溶液的分散质可以通过半透膜。而教材上只要求演示了半透膜实验。那么胶体的分散质粒子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是否刚好不能通过滤纸却又能通过半透膜呢?如果按照正常教学只能让学生推测和教师的讲授引导了。但是作为一个实验现象的描述,最好的讲授方法就是把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滤纸实验,刚才配得的A三氯化铁溶液,B氢氧化铁胶体,C氢氧化铁浊液,不同的分散系,将它们分别取少量,滴加在重叠好的两张滤纸上。片刻后,观察两张滤纸上的颜色变化;实验现象:可以看到,滴加了A的下层滤纸出现了黄色,滴加了B的下层滤纸同样出现了红褐色,而滴加了C的下层滤纸无颜色变化;结论: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粒子可以通过滤纸,而浊液的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这个滤纸实验,即利用了实验一中所得分散系,让学生对概念理解产生联系,同时,又利用了这三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本身有颜色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都很容易成功。再结合半透膜实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能具体形象地呈现定义中的抽象数据,能让学生感受的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魅力,同时,丰富了课堂的形式,避免了一言堂。有时,会觉得做实验浪费时间,还不如几句话就跟学生讲清楚了,其实不然,一个实验所能阐明的道理,不是老师几句话就可以阐述得清楚的,而且,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言,从一个试验中观察和学到的,不光是老师要讲的课本知识,还有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建议,在课堂上,能用实验说明问题的地方,我们老师绝对不可以省略。不可以用语言草草带过。
  总之,在教学的环节中,在新课改的浪潮下,作为当代的化学教师,应善于不断创新,将演示实验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光是科学知识,还有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习技能、实验技巧,让一堂概念课,也可以变得栩栩如生。也避免了实验变成了课堂上哗众取宠,可有可无的“把戏”,有的教师不愿做实验,害怕做实验,就是觉得一节实验课下来,学生只是看热闹去了,真正该看的没关注到,于是遇到有实验的部分,就一节课把一章的实验全部做完,讲到对应部分时让学生回忆当时看到的实验现象。试想,如果当时做实验时学生都以哗众取宠的心理在看,事后又有几个同学能清晰地记得其中现象呢?一节课做5,6个实验,学生如何有时间和精力去消化这些实验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于是教师得到的便是参考书上关于实验现象及实验注意事项的标准“复述”。而学生得到的只是标志性的实验现象而已。其实,引导课堂的是教师本身,如果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把实验和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每个实验用以解决一个问题,这样,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而且,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穿插学生设计实验,就课本中的问题请几个同学来设计实验,请全班同学来进行评估,最后来演示其中的一到两个实验,看看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这样的实验课,学生学习的就不光是所看到的实验现象,还有如何根据所给材料,来分析、验证化学问题的科学分析方法,像这样参与性强的实验,学生又如何能置身事外的“哗众取宠”呢?关于什么是科学教育,一直一来都在激烈的争论,而我认同科学教育应超越中小学、大学的科学教学和教师培训等传统的范畴,拓展至科学同社会相互作用的层面,即将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和社会对科学的作用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作为教师,在授课时,就没有什么不能讲、不可以讲,只要是学生认知水平可以接受的,我们都可以传授,在方式方法上,也要为以后的大学学习做铺垫。科学素养及STS教育的思想已经成为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主流思潮,回想这一变化,就要求我们打破只注重学科领域的中学化学教育,进一步拓展它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备课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9).
  [2]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思路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0).
  [3]教学内容与课型选择和諧的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0).
  [4]廓清思路抓重点革新观念促课改[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0).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小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从引发小动作现象的根源出发,试图探索一条合理引导小孩子增强自制力的途径。  关键词:多动症;表现欲;自制力;赞赏    我们时常看到课堂上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特别多。可不要小看这些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为这些小动作而导致孩子无法有效地接受知识,有的时候会扰乱整个课堂,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而这些孩子的表现经常被家长和老师
期刊
摘要:词义的对比研究是日语学习与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的课题,本文以近义词「ぬぐう、拭く、磨く、研ぐ、こする、さする、撫でる」为例,从词汇体系、语法体系、共通点、呼应原则等视点出发,通过对上述几个近义词的对比分析,来论证词义的对比分析方法。  关键词:语义;对比研究;近义词;反义词    一、方法论  1.通过分析词汇的体系对单词的语义及用法进行分析研究。在研究某一个词的语义及用法时,只对一个词进行
期刊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新建本科院校己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力军,本文通过分析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现状,探求促进新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建设一支素质高、品德好、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对一所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即所谓“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师资中的一个重
期刊
摘要:陆游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贯到底的爱国情怀和对唐氏至死不渝的爱情,体现了诗人生命中的主旋律——对爱永恒的坚守。本文分别从两个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和陆游不同时期的作品分析作者这种人格魅力产生的原因及表现,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关键词:爱国情怀;爱情;主旋律;永恒的坚守    公元1125年,在淮河中游的一条小船上,一位诗人诞生了,他就是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
期刊
摘要:针对高三毕业生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如何采用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研究学科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教材新增部分、考试大纲新增部分,研究教材与时政热点密切关联部分以提高综合能力作论述。  关键词:分析;归纳;研究    临近高考,对于高三毕业生们来说,在知识复习上已进入了冲刺阶段,很多学生在复习思想政治过程中有这样的困惑:复习了一遍又一遍,打开书本的时候感觉
期刊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显著特点,处处体现着党中央对民生的重视。正确处理好从“强国富民”转变为“富民强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调整收入一、二、三次分配的比例关系三个辩证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词:强国富民;富民强国;民生问题  
期刊
摘要: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给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为其改革指明了方向,借鉴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SBEP)经验,将参与式引入师范教育,在课程整合和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参与式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从教技能;转变了教
期刊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有效的审美体验可以带来许多意外的收获,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  关键词:审美;有效;体验;收获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其核心价值是审美体验,但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所呈现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热闹的音乐课背后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
期刊
摘要:藏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及学习方法失当等问题,主要归因于藏族学生数学基础薄弱、语言障碍及心理因素制约等,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巩固数学基础知识、改进学习方法等。  关键词:藏族;高中生;数学;学习     从我校藏族高中毕业生整体高考成绩看,令人欣慰,升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但就数学学科而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研究分析藏族学生数学学
期刊
摘要:机械制图的考试方式直接引导到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教师的教学重点。为了适应面向工程实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改革传统考试内容和方式。本文介绍了我校近机类机械制图课程考试改革方案及实施内容,将Autodesk Inventor三维设计软件引入课堂,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强化动手能力及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结果表明这种考试改革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