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与变革:师范教育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d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给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为其改革指明了方向,借鉴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SBEP)经验,将参与式引入师范教育,在课程整合和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参与式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从教技能;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师范教育;参与式教学模式;建构;实践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在中小学的课堂上,教师的教育理念、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这一变化给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挑战,不仅要借鉴先进经验,更要进行变革。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教师参与式培训,经过多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经验,结合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师范教育参与式教学模式进行的建构与实践。
  一、变革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教学方式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因循守旧,沿袭着教师“灌输”与学生被“灌输”的模式,依据德勃拉·布莱兹曼(Deborah P.Britzman)所言:“学会教学——正如教学本身一样——总是一种过程,一种形式和转化的阶段,在此期间,一个人做了什么,他就能够学到什么。”也就是说,师范教育的如此“示范”,只会使师范生未来的教学走向“从讲授到讲授,从灌输到灌输”的怪圈,导致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师范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学生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方向。2005年以来,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SBEP)——参与式教师培训获得了良好效果,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按照国家指出的教学改革方向,借鉴SBEP经验,我们对参与式教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认为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在参与中建构知识、获得能力、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形成价值观的教学活动。详细分析了参与式教学的优势:首先,参与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教学的个性化,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反对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权威,认为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教学的参与者,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教师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师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其次,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已有经验的重要性,重视教学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生成的新知识。再次,参与式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认为方法没有固定、单一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和当时当地的条件即兴创造,只要能够促进参与就行。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带、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画图、访谈、观察、辩论、小讲授(参与教学并不排斥讲授,而只是强调讲授的时间不能太长,而且需要辅以丰富多样的直观教具,以增加讲授的效果)、游戏、练习和活动等。师范教育是教师的“母机”,师范生在大学里接受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的教学方式。在实施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师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提问、解答,并通过讨论、总结、演讲、设计、评价、奖惩等方式,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师生能够平等相处,共享解决问题后的乐趣。充分展示了参与式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是有明显成效的。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如今的师范生——未来的新教师,肯定会把他们在大学里学到的教学方式,应用于基础教育的教学之中。
  二、整合课程与建设教材
  现行的师范教育课程门类过多,知识分化严重,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须以课程整合为基础,以教材建设为抓手,通过课程整合和教材建设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师范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专业教育课程的简单相加,在客观上造成了课程内容的割裂。我们在实践中设置了如下课程模块:
  1.主题化的课程模块。采取综合课程——跨学科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和设计课程。例如:围绕着一个特定的问题和任务,学习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利用它们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2.情境化的课程模块。教育教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参与式教学就是要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体验和分析,得出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进而预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师范生在模拟教学情境下参与教学,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3.实践化的课程模块。实践性课程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主要以在实践中习得、体验、反思和分析等形式进行,是一种教师“在行动中反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获得“如何教”的专门的实践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为任务的课程,能够为教师个体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建构创造一种情境性的互动环境。通过以上课程整合,广泛开展任务型学习、项目学习等参与式教学。
  课程整合并付诸实施的关键在教材,通过教材变革促进教学变革是一种科学、经济的途径,因此,我们以教材建设为抓手,编写了具有参与式特征的系列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这些教材体现了如下特征:
  1.以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发展为基本取向。教师是终身学习者,也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热爱学习,善于思考,会收集、选择、整理、评价和表达信息,将“学术形态”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知识,是教师应有的学习素养。教材关注将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知行统一,教、学、做合一。
  2.以学生学习活动为基本线索。传统的师范教育教材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本线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缺乏对“学生如何学习”的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教”材。参与式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学”材,鼓励学生通过资料查询、信息检索、调查研究、学习报告等不同形式的参与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3.以参与式教学为基本特征。参与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让所有的学习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其目的是使每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经验和不同智能类型的学习者能平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材的教与学均采用了参与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4.以多种类型的模板为学习支撑。为了使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在课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形成所期望的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模板和素材作为学习的“脚手架”。这些模板能够指导学生聚焦各个单元或模块的学习重点,进行研究、思考和设计,进而形成自己的学习作品,有效地进行参与式学习活动。
  三、实践效果
  课程整合、教材建设、教学方式变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经过实践,参与式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参与式课堂教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学生可以自由地去了解、思考,寻找自己兴趣所在,一旦找到就会自然而然地参与进去。学风的好转还表现在课堂气氛的活跃上,好的教学气氛的前提是互动与民主。在参与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难题,讨论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既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又形成了多边教学交流。在这种互动与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极大的满足,而“表现”是人实现发展的途径,参与式课堂教学运用多种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第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从教技能。参与式教学改變了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结合,除课堂教学与讨论外,还采用学生团队研修学习报告、读书报告、教学实践、调查报告、学习体会、汇编学习文集等方式展开学习,使学、思、做、写相互融合。在参与中,学生从情感投入到思维方式,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理论学习到动手操作都表现出极大热情,各种能力都有了提升,特别是对师范生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从教技能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三,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实验前教师的教学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与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是书面习题或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实践性的作业;学生很少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参与式教学要求师生共同营造一种开放、民主、宽松的课堂文化。其中,教师不但是知识的提供者、智慧的贡献者,而且是学生成功体验的共享者、愉悦课堂文化的享用者。参与式教学还在客观上要求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成为一个反思型的教学专家。教师成为了学生教学模仿的榜样。
  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果表明,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过程。这种教学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是师范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转变,从课程设置到教材建设,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施,都渗透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D.Mclntyre & M.O'Hair. 教师角色[M].丁怡、马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前言2.
  
   作者简介:姚便芳(1966-),女,汉,山西省临猗县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民族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简要阐述了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特点与培养的必要性,着重分析了目前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培养方案;多措并举,加强实践教学;内培外引,大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开门办学,与企业密切合作等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法与实践探索,期望对其他高校有所启示。  关键词:市场营销;本科专业;
期刊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要取得好的效果,选题必须基于学生兴趣,体现探究性、现实性、开放性;活动过程要突出学生体验与感悟;活动成果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深化认知。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有效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
期刊
摘要:课前,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运用资料,给课堂创造无限的空间,为课堂的迸发储蓄“势能”。课上,老师“蹲下来”,与学生处在同一“高度”,合作、点拨,照亮心智。课后,借助“作业”、“激励”措施,促“教育”在生活中继续,“知”向“行”迈进。这些“回归生活”的措施,让学生在生活中浸润、实践,有效“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关键词:回归生活;创造活力;照亮心智;由“知”
期刊
摘要:针对量子力学势垒隧穿教学难点,通过对MOS结构栅氧化层电子直接隧穿的真实模型的讨论,使量子力学从抽象走向实际,教学更生动又易于理解,同时使学生开拓眼界、活跃思维,学到运用基础理论指导科学研究的方法。  关键词:纳米MOS,直接隧穿,栅极隧穿电流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是近代物理的一个主要内容,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数学导出的一些理论结果,形似简单,但却使初学者感到抽象和困惑。如何使量
期刊
摘要:当前小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从引发小动作现象的根源出发,试图探索一条合理引导小孩子增强自制力的途径。  关键词:多动症;表现欲;自制力;赞赏    我们时常看到课堂上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特别多。可不要小看这些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为这些小动作而导致孩子无法有效地接受知识,有的时候会扰乱整个课堂,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而这些孩子的表现经常被家长和老师
期刊
摘要:词义的对比研究是日语学习与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的课题,本文以近义词「ぬぐう、拭く、磨く、研ぐ、こする、さする、撫でる」为例,从词汇体系、语法体系、共通点、呼应原则等视点出发,通过对上述几个近义词的对比分析,来论证词义的对比分析方法。  关键词:语义;对比研究;近义词;反义词    一、方法论  1.通过分析词汇的体系对单词的语义及用法进行分析研究。在研究某一个词的语义及用法时,只对一个词进行
期刊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新建本科院校己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力军,本文通过分析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现状,探求促进新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建设一支素质高、品德好、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对一所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即所谓“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师资中的一个重
期刊
摘要:陆游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贯到底的爱国情怀和对唐氏至死不渝的爱情,体现了诗人生命中的主旋律——对爱永恒的坚守。本文分别从两个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和陆游不同时期的作品分析作者这种人格魅力产生的原因及表现,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关键词:爱国情怀;爱情;主旋律;永恒的坚守    公元1125年,在淮河中游的一条小船上,一位诗人诞生了,他就是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
期刊
摘要:针对高三毕业生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如何采用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研究学科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教材新增部分、考试大纲新增部分,研究教材与时政热点密切关联部分以提高综合能力作论述。  关键词:分析;归纳;研究    临近高考,对于高三毕业生们来说,在知识复习上已进入了冲刺阶段,很多学生在复习思想政治过程中有这样的困惑:复习了一遍又一遍,打开书本的时候感觉
期刊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显著特点,处处体现着党中央对民生的重视。正确处理好从“强国富民”转变为“富民强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调整收入一、二、三次分配的比例关系三个辩证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词:强国富民;富民强国;民生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