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数学课教学的用“疑”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mgle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于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的有效一个方法,就是如何用“疑”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设置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一、刺激生“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小学生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小学生求知欲的表现。疑能使学身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1与“1”有何不同?“1”可以是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也可以是一条线段或一个图形,也可以一项工程或一短路,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又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是因为前面学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符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故意示“错”
  课前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从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面对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教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在组织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其过程是循循善诱、步步到位。使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论证——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体现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的最后,教师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既使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同学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又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三、巧妙设“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先用屏幕出现三个大大的数字“1”,问学生它们相等吗?学生都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老师今天是怎么了,这么简单的问题有必要问吗?随后我在第二个一的后面添上了一个0,在第三个一后面添上两个0,问学生:现在它们相等吗?得到学生不等的回答后,大胆提问“你们有办法在不改变这三个数的大小前提下,使它们保持相等呢?”真可谓是一波三折。学生的心一下子就被抓住了,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调动,终于蹦出了创新的火花:“老师,我只要在第一个1后面加上单位分米,在第二个1后面加上单位厘米,在第三个1后面加上单位毫米。这样它们就相等了。”如此一来,思维的闸门一打开,学生还想出了很多别的方法。但最终是他们自己抓住了问题,能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是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的。
  四、定中求“变”
  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小学数学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能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苹果有18只,比梨少7只,梨和苹果共几只?”一题多解时,我只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了一种方法:18 7=25(只),25 18=43(只),在我启发提问有没有别的解法,而学生有点为难时,我并没有直接灌输另外一种解法,而是鼓励学生自己看书,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结果看了之后,马上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方法二中,18×2=36(只),这一步是什么意思?”,别的同学经他这么一问,也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我当时太高兴了,学生发现了问题并且说出了我想说的部分。当然,得意之后,我并没有忘形,还是不向他们说明为什么,而是又向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谁能帮助老师解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可以在小组里讨论。学生当然很乐意帮老师的忙。于是,大约5分钟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不管是自己学会的,还是别的同学教会的。我既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给了学生自信的力量。并且在考虑问题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是单一地同一个方面层次考虑的,这样比起你老师规定学生一定得从你的出发点思考问题更能促进不同学生思维的不同发展。又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人,女同学16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1)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2)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3)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4)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5)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百分之几?……
  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五、设置路“障”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出现问题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六、品香留“味”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五年级鸡兔同笼先学习列表法,试问如果是500只鸡兔,那用列表法怎样?学生会说太麻烦,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点滴看法有不妥之处请同行指正。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是语无伦次、毫无条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笔者从
目的:研究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血清中IL—18,IFN—γ的水平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1987年国际外阴病研究协会颁布的外阴硬化性苔藓诊断标准,选择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30
“老师”是社会各界对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最为尊敬和亲切的称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称谓本身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师”正在向更为广阔
职业权是重要的人权,企业团队在缺乏公平、公正、公开决策原则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对个人职业生存发展权利的侵害,应通过落实三公原则促进职业权的实现。 Occupation right is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单调乏味的模式化教育方式,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以充分激发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使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摘要】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学生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教师的责任诚如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
4月28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中心组围绕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做好各项人社工作开展集中学习。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韩金峰主持会
【摘要】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素质呢?一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二要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三要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四要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五要重视数学应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要注重心理指导,创设良好环境,严格养成教育。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面向二十一世
期刊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设计是在课标指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为依据,基于对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的分析,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过程。教师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体现与各种教学相关因素的交往与对话,这样才会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特点。  数学教学设计是在课标指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为依据,基于对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的分析,对教学手段、教学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