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持续,中小学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日渐凸显,不容忽视。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和未来社会的主人,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心理和文化的教育,实在令人堪忧,一方面可能造成国家人才的损失,另一方面有可能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股潜在力量。文章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 现状 原因 对策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从宏观上说,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与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紧密联系。从微观来说,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局限,他们大多选择和孩子留在家里独自进城打工赚钱。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亲情缺失。据有关调查显示:约73%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沟通较少,很多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在父母务工回家时对父母投以陌生和惧怕的眼神,不愿让父母抱,更不愿开口叫父母;而处于学龄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甚至也只是在父母给生活费的时候才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亲子情结淡化、沟通冷漠化,“世上只有奶奶好”是他们亲情缺失的真实写照。
  (二)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几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三)性格缺陷。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囚,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子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四)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五)心理问题。由于经济原因,民工回家次数很少,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家长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质弥补,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同时,监护人通常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不同程度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二.留守儿童形成原因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机能单一,资源严重不足。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毫无疑问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但学校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文化教育,对基本生活技能、言行举止、生理及性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化教育有其局限性和单一性。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上的正确引导,所接触到的农村社会环境有些具有极其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不良的遗留文化或庸俗文化。这些儿童尚不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对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极易产生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偏离,并由此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及其功能的弱化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
  (二)教育管理方式简化,忽视对留守儿童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乡村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相适应,只注重应试教育,方式简单化,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理、心理课程,更不用说配备专业教师,没有注意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忽略了留守儿童的生存、安全、道德、生理、心理以及法制教育等问题。
  我们需要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三农问题,而是一个急需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而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解决好,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理解,学校家庭要倾情参与,政府、社会各方面要齐抓共管,紧密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子女教育的问题。
  三.留守儿童的对策分析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首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并做到家长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務工,即使双方外出,也应该增加回家的频率,或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其次,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尤其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成年后将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还要有对子女进行全方位教育的意识,注重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最后,要强化监护人的角色意识。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履行其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爱与严相结合,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因此学校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首先,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联系。其次,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再次,重视教育的理论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向他们解释生活的道理,让他们学会体谅父母,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
  最后,在农村家庭功能不健全、家长教育素养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要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教育和培訓,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提高监护能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三)加强社会的综合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衍生物,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化进程而产生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存在是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各有关方面应相互协力,面向留守儿童构筑起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制,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夏巨伟,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及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2007(6),235,
  [2] 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教育科学,2002;4;
  [3]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上海教育,2002;9;
  [4] 王艳波,吴新林,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青年探索,2003l4;
  [5] 大家都来关心留守儿童[EB/OL].中安网.
  [6] 高梅书.民工潮背景下的农村青少年社会化问题[J].青少年导刊,2007,(10):25
  [7] 李朝英.关于“留守儿童”的十个问题[J].中国家庭教育,2005,(1):3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作文写作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为了提升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对小学作文进行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小学生构建写作框架,通过思维导图来梳理写作内容,从而使整个作文内容语言更加流畅,使整个作文结构更加完善化、合理化。因此,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作文教学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思维导图;优化;小
期刊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各界人士对幼儿教育愈发重视。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主要针对幼儿的能力、学习兴趣等展开教学,让幼儿能够在小学期间有着一个扎实的适应能力,跟上小学的学习进度。但是在西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对待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达不到基本标准。所以在幼儿的启蒙教育中幼儿教师要重视起来幼儿教学。要本文就在幼儿园中教师对西藏幼儿进行教学的现状展开研究并且提出一些游戏
期刊
摘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 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 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 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 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 生
期刊
摘要: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包含一种融入体育活动的道德教育。这门学科的教育价值首先体现在健康行为、体育道德和运动能力上。本文在体育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以“健康行为”、“体育道德”和“体育习惯”为出发点,分析总结了教学过程中道德渗透的有效方法,并将体育行为与教育目标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真正发挥这门学科的教育作用,加强体育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有效实践  前言  对于现代学生来说,他
期刊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个人道德品质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是教师重要的职责。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且有很强的探究欲望,对体验性较强的活动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将德育工作融入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笔者论述了德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渗透。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小学德
期刊
摘要: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关键主体,高质量的幼儿园管理水平对推动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幼儿园精细化管理理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探讨科学的幼儿园教育管理策略,推动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管理;精细化  1引言  幼儿教育是社会教育体系的基础构成,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
期刊
摘要:班级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班级文化也是熏陶学生的环境因素,目前都在办特色学校,一个学校的特色要提现在方方面面,班级文化也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本文就如果创建有诗意特色的班级文化进行论述,以期抛砖引玉,为班主任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班级文化;诗歌;诗意;班主任  0引言  班级文化是隐形的教育环境,学生通过班级文化能够得到教育和熏陶,班级文化也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人格养成不可或缺的一部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已经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首要途径,成为促进我国文化的进步和传播的主要工具。人们逐渐认识到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高中的生物教学模式也进行了深刻反思,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改变。因此,本文就针对当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进行分析,发现其对于生物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生
期刊
摘要:高职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道德与素质培养同样关键,相关学者也针对该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同时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以此来实现全方位的育人效果。与传统的高职思政教育不同,当下所倡导的是思政与教学同行,把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科中,这样就能以协同创新为把手,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调发展。另外这也是当下最为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法,因此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应该适当融入思政教学内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农村劳动力拥有了更多获取报酬的途径,所以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村改善家庭生活的重要方式。而为了降低自身的成本支出,农民会将子女留在农村地区,但是因为教育工作的不完善,会导致留守儿童在多个方面出现不良情况,而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本文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综合性的讨论与分析,首先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表现,其次提供了农村小学留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