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秸秆全量还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变措施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shouw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稻草全量还田后,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腐殖含量和有机质,但同时也给小麦播种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因素。本文分析了稻草全量还田后对下茬小麦种植的影响,提出了通过提高整地质量、种子处理、适当增加播种量、及时查苗补缺、播后和冬前强力镇压、重视配套沟系、合理运筹肥料、加大春季化学除草力度、注重中后期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应变措施,确保稻草全量还田小麦丰产稳产,以期为稻草全量还田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稻草全量还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变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074-02
  稻茬小麦是金湖县夏粮主体作物,全县常年种植面积在3.4万hm2左右。近年来,金湖县出台了一系列禁烧秸秆的政策法规。秸秆全量还田是消耗秸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经过几年的实践,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腐殖含量和有机质、减少化肥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稻草还田秸秆量大,加上农机与农艺的不配套,给下茬小麦种植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應采取相应的技术应变措施,促进小麦全苗、壮苗,稳发稳长,才能实现环境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
  1 稻草全量还田后对下茬小麦种植的影响
  1.1 影响播种进度
  按照高产小麦对播种质量的要求和高标准的秸秆还田的方法,秸秆全量还田后和播种的顺序:水稻收获后,组织人工铺匀秸秆→大型拖拉机耕翻(15~20 cm),掩埋秸秆→中型拖拉机整理田面→拖拉机施肥、播种、盖籽。较秸秆不还田增加了3道工序,一旦遇到雨水天气,机械无法下田,更是影响播种进度。
  1.2 播种质量大大下降
  大面积种植条件下,种植户难以做到标准化还田,旋耕机械不能深耕,大量稻草在田难以深埋,浮于土表,整地质量不高,小麦播种后,种子不能入土,吸水扎根困难,常常导致出苗不全不匀,适期播种情况下难以实现“斤种万亩”的出苗率。据试验对比,秸秆不还田与全量还田2种处理,同样在11月4日播种,播种量同为150 kg/hm2,前者的基本苗达322.5万株/hm2,后者的基本苗只有252万株/hm2,且秸秆全量还田带有“地中茎”苗比例高,麦苗明显偏弱。
  1.3 发生冻害、渍害的可能性较大
  秸秆还田后,大量稻草浮于土表,麦苗生长在稻草上,成为吊脚苗,根系抱土不实,分蘖节裸露,遇低温易受冻,遇旱易干死,遇雨水多,易引发渍害。2016年1月23—25日的一次强降温天气,最低气温为-10 ℃,秸秆不还田的小麦叶片冻害率为20%左右,而秸秆全量还田的叶面冻害率达60%,稻草越多的地方冻害越重。对小麦拔节后遇到的倒春寒,也易发生幼穗冻死,这对小麦稳产非常不利。
  1.4 冬前化学除草少且效果不高
  前几年在秸秆不还田情况下,正常冬前化学除草面积达90%以上,春季化学除草只作为一种弥补措施;这2年大面积的秸秆全量还田和播种的推迟,冬前化学除草的面积不足20%,即使冬前进行了封闭化学除草,土壤中含有大量稻草,药剂也不能全部直接喷洒到带有杂草种子的土壤上,除草效果较差,田间杂草基数高,开春温度上升后,出草高峰期明显。
  2 技术应变措施
  2.1 提高整地质量
  2.1.1 水稻要适时腾茬。近几年,由于迅速崛起的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种植者,普遍因缺少晾晒场地和烘干设备而不得不把收割日期推迟到水稻完全干枯以后,水稻收割以后就能入库,日常俗称的“养老稻”,这样使得小麦播种季节越来越紧张,适期播种比例逐年减少。因此,要大力宣传克服“养老稻”的思想,力争水稻适时收割,为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和小麦的适期播种做好充分准备。
  2.1.2 提高稻草粉碎质量。尽量采用半喂式加装碎草匀铺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不超过15 cm,根茬高度越低越好,便于机械耕翻还田,将稻草切碎成长5 cm左右,并使碎草均匀分布于全田,周边无堆积。
  2.1.3 优化装备集成,提高还田质量。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深度最好能达到20 cm以下,建议采用高性能反旋灭茬机将秸秆均匀埋入15~20 cm深的土层;二次浅旋作业,使秸秆均匀分布在土壤耕作层中,满足高质量播种要求,减少深籽、丛籽和露籽[1]。
  2.2 加强种子处理
  多年的秸秆还田导致土壤中的病虫害基数很高,小麦种子在播种前除了进行必要的晒种以外,还需合理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苯醚·咯菌腈等药剂拌种,以有效防治早期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等病害;合理使用丁硫克百威、噻虫嗪、吡虫啉等药剂拌种,可以有效防治早期蚜虫及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2.3 适当增加播种量
  由于播种质量大大下降,田间出苗率低,为确保有足够的基本苗数,在同期播种情况下,要适当增加15%~20%的种子用量。
  2.4 及时查苗补缺
  部分稻草分布不匀,常出现缺苗断垄现象,正常在10 cm以内无苗叫缺苗,20 cm以内无苗叫断垄。发现缺苗断垄现象要及时将麦种浸泡至露白进行补种,以确保田间有足够的基本苗。
  2.5 播后和冬前強力压实
  因秸秆全量还田,草量大且旋耕深度不足20 cm,所以在播后开沟前,用直径不少于30 cm的石磙镇压田面,使耕层紧密,增强种子与土壤接触度,提高出苗率,以促进早出苗和齐苗[2];试验表明,通过播后镇压,小麦田间成苗数增加39.75万株/hm2,增幅达31.8%,田间出苗均匀度提高7.0%;从苗情素质看,播后镇压处理的苗高降低1.47 cm,降幅为9.9%;主茎叶增加0.11张,增幅4.98%。在小麦4叶左右,土壤经过初步冻融后变疏松,在土壤不太潮湿时,用小型拖拉机带石磙筒进行镇压,可以压碎土块,压实畦面,使根系与土壤密接,能防冻保苗,使麦根扎实,有利于小分蘖和次生根的生长,麦苗生长健壮。   2.6 重視配套沟系
  由于大量水稻秸秆存在于土壤中,同时由于稻草不容易腐烂,使得土壤耕作层非常疏松,蓄水能力强,如遇长时间降雨,土壤耕作层会大量蓄水。因此,要更加重视内外沟系的配套,一定要做到一方麦田、二头相通、三沟配套。冬季冻融交替,田间沟系易产生塌墒淤塞现象,可采取“沟套沟”的办法加深,切实保证旱能灌、涝能排,确保小麦的根系活力,达到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目标。
  2.7 合理运筹肥料
  适当增加基肥中的氮肥用量,以满足秸秆腐解和麦苗生长对氮素的需求;对部分秸秆还田冬发不好的小麦,可增加蜡肥或返青肥的施用,促进小麦早返青、早分蘖,以保证后期足够穗数;秸秆还田麦田可适当减少拔节孕穗肥的用量。一般纯氮总用量255~285 kg/hm2,基苗肥、平衡接力肥、拔节孕穗肥的施用比例以6∶1∶3或5.5∶1.0∶3.5为宜[2]。
  2.8 加大春季化学除草力度
  春季冷暖温度变化大,而且防治适期的时间又短,给春季化除带来一定的难度。春季化学除草要根据麦田杂草发生特点,选准除草剂配方和用量,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15%麦极、大能、异丙隆等除草剂[3];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使它隆、使甲合剂、苯甲合剂、苯磺隆等除草剂;以禾本科与阔叶杂草混生的田块,可将以上药剂混配使用[4]。具体掌握在春季小麦返青拔节前,选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8 ℃以上的晴暖天气,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进行化除,注意掌握冷尾暖头天气,避开寒潮来临前3 d内用药,以免产生药害[5]。
  2.9 注重中后期病虫害防治
  近几年,连续秸秆还田,加上暖冬,田间的虫卵和病菌基数大大增加。重点抓好中后期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的防治工作[6]。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发生逐年加重,应立足早防、早治、普治,掌握在2月底至3月上旬采取粗喷雾、大水量、大剂量的方法防治。长势旺和地势低洼的田块、高产示范方、早播田为防治的重点对象田。
  3 参考文献
  [1] 丁扣琪,丁峰,殷丽萍.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快腐还田机播小麦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319.
  [2] 冯素明,吴兰田,嵇友权.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小麦机条播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24):54-55.
  [3] 江都市作栽站.水稻秸秆机械全量还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1-10-05(3).
  [4] 王福玉,陈贵菊,高国良,等.秸秆还田条件下儒麥1号的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6(4):163-165.
  [5] 伏修强,杨雪华.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3(11):19.
  [6] 周义东,顾文亮,孙加东,等.淮北旱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2(3):38-39.
其他文献
过圆锥曲线上任意一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弦,它们所成的角,这里不妨就叫做圆锥曲线的直周角,过另外两交点的弦,叫做圆锥曲线直周角所对的弦.
阮可之先生提供的数学问题354:在△ABC中,P为过顶点A的中线上的一点,边AB≥AC,试求两线段BP与CP之比BP/CP的极大值与极小值.
摘要 为筛选适宜云霄县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达到实现增产的目的,在云霄县东厦镇佳洲村对引进的6个马铃薯新品种的生物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闽薯1号的产量最高,达20 375.94 kg/hm2,较对照紫花851增产69.06%,达到极显著水平。希森3号的产量高达19 526.32 kg/hm2,较对照紫花851增产62.01%。根据综合表现,闽薯1号和希森3号均适宜在云霄县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