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梦境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j8u5y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怕的梦魇世界
  
  梦中的恶魔令我们心生恐惧,我们想反抗或逃跑,但我们的身体却无法动弹。
  做梦时我们常会产生一些感觉非常真实的梦魇,梦中出现的诸如恶魔或外星人之类的形象似乎非常真实,我们因恐惧而想反抗或逃离,但我们的身体却无法动弹。研究表明,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大脑对我们的一种欺骗“诡计”。一位名叫戴维·J·霍夫德的大学生就遭遇过一个可怕的“夜魔”。
  12月的一天,因为期末考试前的紧张学习,再加上持续发烧,霍夫德回到学校宿舍后一头倒在床上,然后沉沉睡去。大约一小时后,睡梦中的霍夫德突然听到宿舍的房门“吱呀”地响了一声,他猛地惊醒过来。他感到很奇怪,因为他记得在上床前明明将门锁好了的。这时,他听到一阵脚步声,似乎有人向他的床边走来。接着,一个鬼影似的东西出现在他的面前。深深的恐惧攫住了他的心,他惊恐地睁大眼睛,却感觉自己根本无法动弹。这个东西猛地扑到他的身上,压着他的肋骨,使他感觉无法呼吸,几乎就要窒息。接着他感觉他的脖子被扼住了。他想:“我就要死了。”
  就在这“生死关头”,他僵硬的肌肉突然能动了。他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冲出房间,在学生宿舍楼到处乱窜,想找一个安全的藏身之地。当霍夫德事后回想起这件事时,虽然仍然有些紧张,却也觉得好笑。这件事让他困惑不已。
  多年后,霍夫德成为一位人类学家。一次前往加拿大纽芬兰研究当地民风民俗之行,彻底改变了他对这件怪异事情的看法。他从当地人的口中了解到,他们也经历过这种与他类似的梦魇,当地人将梦魇中出现的可怕幻影称为“老巫婆”。大多数人所经历的情况与他当年相似:从睡眠中惊醒,看见一个可怕的身影站在自己面前,然后“巫婆”或“恶魔”扑到身上,“受害者”真切地体验到窒息和死亡恐惧。
  之后,霍夫德对自己以及其他有着相似经历之人的这种体验有了更多的认识,这就是被睡眠研究者称之为“睡眠性麻痹”的症状,通常持续几秒至几分钟,是一种在工业化社会中普遍存在,但人们对它知之甚少的心理现象。
  睡眠性麻痹现象近年来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认为,睡眠性麻痹与普通的被噩梦惊醒有所不同:对于后者,睡眠者受惊醒来,恐惧惊叫,然后重新入睡,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可能什么也记不起来;而对于前者,睡眠性麻痹(也即“夜魔”)体验者的大脑似乎进入了一种短暂的“故障”状态,原本心理健康的人会陷入一种非常奇怪的境地中。
  加拿大心理学者J·艾伦·切恩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收集了28000多例睡眠麻痹症患者的故事。其中有人叙述说:“一开始,我看见一个移动的人影,双臂向前伸出,我敢肯定那不是恶魔就是超自然人。”有人回忆说,当他从睡眠中醒来时,发现一个半人半蛇的怪物在他的耳边快速地说着什么听不清的话。还有人诉说,自己经常在入睡后不久突然惊醒,感觉附近有什么可怕的东西。“然后,那个不知为何物的东西走近我,用枕头压住我,让我窒息,无法呼吸,我想反抗,却根本动不了。我大声叫出声来,然后突然醒来,拼命地喘气。”
  许多睡眠麻痹症患者还有其他一些体验,比如感觉飘浮在空中,在空中飞翔或跌落,感觉意识离开了自己的身体等。睡眠麻痹症发作时最主要的感觉是恐惧,有时也会产生兴奋或激动的情绪。
  切恩认为,睡眠麻痹症患者所听到的、看到的以及感觉到的一些体验都是幻觉和错觉,与普通的做梦类似。日本研究人员在睡眠实验室里对志愿者进行监测时发现,在睡眠麻痹症发作、自愿者突然醒来时,大脑的电信号反应呈现快速眼动(REM)时的大脑活动类型。
  切恩推测,有两种大脑机制与睡眠麻痹症有关。第一种大脑机制是:大脑中负责监测周围环境危险因素的部分在意识到有危险发生时作出反应。在REM睡眠活动中被激活的这一大脑机制,在并没有实质性威胁出现的情况下,产生了一种有可怕东西潜伏在附近的感觉,而与REM睡眠活动产生梦境有关的另外一些大脑神经区域则有可能给这种幻觉补充了一些与个性或文化有关的细节,使得幻觉中的“妖魔鬼怪”显得更加真实可信。第二种大脑机制是:大脑中负责辨别自身与其他生物的部分(包括感官和运动神经部分在内的大脑外层)作出了反应。当这一机制被REM睡眠活动激发时,睡眠者往往会产生飘浮在空中,在空中飞翔,从空中坠落,以及大脑意识与自己的身体分离等奇怪的感觉。
  不过,霍夫德认为,用REM睡眠活动产生梦境来解释睡眠麻痹症并不恰当。他指出,人们在REM睡眠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梦境,每个人做的梦都不一样,而睡眠麻痹症患者所描述的梦境却惊人地相似。
  一位48岁的柬埔寨女子叙述了她的两次睡眠麻痹症经历。事实上,她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发作一次,她的同伴认为她是鬼魂缠身,说她是“被鬼压倒了”。
  她的第一个故事描述说,当她从睡梦中醒来时,感觉自己一动也不能动,三个“鬼魂”出现在她的房间里,嘴里露出长长的獠牙,身上覆盖着毛皮。其中一个俯下身来,几乎贴着她的脑袋,第二个按住她的两条腿,第三个按住她的双臂。她被吓得魂飞魄散。
  她的第二个故事听起来更可怕:“鬼魂”甚至让发生在20年前的可怕事件重放出来——她是一次大规模屠杀事件的幸存者。那时她还很年轻,目睹了她的村子里的人一个个倒下。之后,她到了美国。她描述说,三个“鬼魂”是她死去的三个朋友,他们出没在她的梦中,是为了让她不要忘记他们。她甚至担心巫师会让“鬼魂”进入她的身体。这些想法让她充满焦虑,同时引起了身体上的疾病。经常发作的睡眠麻痹症强化了这位女子对过去不幸经历的回忆,引起睡眠障碍以及其他一些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许多睡眠麻痹症患者在看到“恶魔”或其他什么东西逼近时,都会产生胸口受到重压的感觉,触发被称之为“惊恐发作”的现象。在一次针对柬埔寨难民进行的调查中,有45人被诊断为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中35人经常性地受到睡眠麻痹症的困扰,通常每月至少发作一次。
  有证据显示,在惊恐发作、睡眠麻痹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还有研究认为,备受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外星人绑架事件”其实也与睡眠麻痹症发作有关。当事者通常这样描述:在深夜突然惊醒,发现自己躺在床上无法动弹,莫名的恐惧令他们呼吸困难,然后看到外星人向床脚走来,或者扑到自己身上,然后自己经历飘浮在空中,或被外星人绑架到外星飞船上等体验。几天或几周后,在回应医生的询问时,“被绑架者”就会详细地回忆起一些被外星人袭击的细节。
  “外星人绑架事件”引起了多方面的争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纳利对“外星人绑架事件”的一种解释是,这是睡眠麻痹症发作时的体验,这种体验就像大白天发生的事情一样让人感觉十分真实。
  麦克纳利和他的同事在调查中发现,至少有10例“外星人绑架事件”都与睡眠麻痹症发作有关。这些当事人在回忆睡眠麻痹症发作情景时,他们的心跳以及其他一些生理应激反应甚至超过了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越南
其他文献
刚刚逝去的20世纪可谓是一个奇迹与灾难共生的“极端的年代”。一方面,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物质文明达到有史以来的巅峰。与此同时,大规模的革命、战争、屠杀和贫困等问题也空前凸显。始创“极端的年代”提法者,是著名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他一生以马克思主义为信条,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和各种社会活动,赢得广泛的国际声誉。霍布斯鲍姆在西方世界素有多种称号,如“左派雄狮”,“头号实践的
鲁道夫·赫斯(1894—1987),纳粹德国第三号头目,1923年“啤酒馆暴动”的参加者,暴动失败后与希特勒一起服刑狱中时,希特勒对他口述了《我的奋斗》一书,赫斯笔录后于1926年出版。1925年任希特勒的私人秘书,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为当时的魏玛共和国总理,开始独裁统治。不久,赫斯即被任命为希特勒的党务助手。1939年被指定为希特勒的继承人(排名戈林之后)。至此,追随希特勒十余年的赫斯登上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原姓伊萨科夫,系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属于农村诗歌中的新流派——斯摩棱斯克派诗人,开创了苏联时期歌颂农村新生活抒情诗歌的新阶段。他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美感人的诗篇和歌词,受到国家的高度评价和嘉奖。他的《有谁知道他》、《卡秋莎》、《边防战士回来了》等诗和诗集《诗与歌》分别获得1943、1949年斯大林奖。他曾四次获得列
“機智号”有什么用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缩影,而纪录片本身的发展及演变也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点息息相关。因此,重溯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明显看出,纪录片不仅记录及探索着社会本质及其影响,其本身亦由社会所塑造。  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1895年,电影产生初期,这时的电影都是以其最基本的记实面貌出现的。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记实短片《火车进站》和《工厂大门》分
新的研究表明,在一些物种中,父母的经历可以帮助它们的后代更好地生存下去。在瞬息万变的海洋环境中,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好消息。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珊瑚礁鱼类,这些物种具有高度的内在变异性和可塑性。  众所周知,我们的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给自己的后代提出各种建议,希望给子女不确定的未来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少走弯路,创造更多更佳的生存机会。人类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后代。那么,其他物种是否也
由于笺纸主要用来题诗、写信,故而和一般的水印画在色彩上有所不同。总的来说,用色不能过于浓艳和复杂,浓墨更为少用,通常都是用较为简单、淡雅的色调,不致在题诗、写信之后使人眼花缭乱。但发展到后来,许多笺纸的色彩也很浓艳,这主要是满足人们收藏、把玩的需要。于是,一些店铺或个人就将笺纸的样张收集起来,加以分类,按照一定的秩序、体例编排起来,装订成书卷的形式,便成为笺谱。这些笺谱既可欣赏和把玩,又可供研究、
新浪潮的缘起缘灭  法国巴黎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一直是以世界文化和艺术的中心而自居,法国人也是以激情和浪漫闻名于世。电影艺术的两位开山鼻祖卢米埃尔和梅里爱都是法国人,所以在现代主义电影思潮中法国艺术家表现得比其他人更有特色、更激进、更浪漫。20世纪20年代风行欧洲影坛的先锋派电影即以巴黎为中心。20世纪30年代法国出现了用人性和人道主义思想去表现下层小人物的命运和他们与社会抗争的影片。这类影片
在伦敦西南不到50英里的地方,在汉普郡乡下的田野和小山中,有一个宁静的村庄叫做塞尔彭。著名博物学家吉尔伯特·怀特即出生于此,并且在此完成了其毕生的代表作《塞尔彭自然史》。  1720年吉尔伯特·怀特在塞尔彭村来到世间。他的祖父老吉尔伯特是这一教区的牧师。父亲是一位律师。怀特一家祖孙三代都居住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子里。1730年以后,怀特一家住进了沃克斯,这是塞尔彭主街上最为宽大且辉煌的房子之一,后来这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19世纪下半叶妇女文学的代表作家凯特·肖班(1851-1904)的短篇小说。她曾经由于长篇小说《觉醒》被当时的舆论谴责为有伤风化,但后来的评论界却给予了她很高评价,认为她是D.H.劳伦斯和西蒙·德·波伏瓦的先驱。  《一小时的故事》的篇幅非常短小,三千字不到,情节也相当简单。作者选择了马拉德夫人突然听说丈夫车祸身亡这样一个时刻作为故事的起点,她真诚地为丈夫的死而悲痛,但又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