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磨难教育”就是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中学生中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遭受一点挫折,在同困难和挫折作斗争中经受磨炼。今天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既具有时代赋予的优点,又表现出明显的弱点。这些弱点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造成的。
从家庭教育上看,家长普遍对自己的孩子呵护备至,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舒适安逸的环境,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以致这些孩子缺少培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意志。从学校教育上看,在以升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环境下,存在着重抓学生的智力培养,轻视学生道德及心理素质教育的倾向。学校生活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社会教育上看,教育设施多为福利型、娱乐型、智力型,缺乏锻炼的活动设施和场所,我们的社会爱心却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多享福。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少学生身上出现任性、自私、暴躁、易怒、怯懦等诸多不良习气,有人容不得批评,受不起委屈,精神崩溃甚至沦为罪犯或自寻短见。要改变上述这些现象,我认为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磨难教育。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呢?
一、了解名人磨难经历,树立正确的磨难意识
磨难意识是人对磨难程序的估价和对待磨难的态度等心理过程的总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讲述古往今来的那些蜚声政坛、文坛、科学领域的名人,大都经历了种种“磨难”的考验,从而成就大业。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幼年丧母,一生四处漂泊,以饥守之身永怀济世之志,身处贫困之境而无厌世之念,经受种种磨难,成为世人所敬仰的文化名人。鲍狄埃年仅32岁就患了脑血栓,此后病情一直恶化,几乎瘫痪。他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凭着一股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强烈感情和钢铁般的意志,与逆境抗争,一生创作了《国际歌》等250首不朽的诗歌。司马迁在遭受宫刑的磨难之后写下了光照千秋的《史记》。贝多芬在同聋疾磨难的抗争中写出了动人心弦的《命运交响曲》。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在生活的艰辛、道路的坎坷、事业的艰难中成就了他们那种不惧人间苦难、战胜挫折困难的坚强意志、革命胆略及驾驭革命航船的身手。通过这些事例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自觉磨练,经常解剖自己,形成良好的情绪心境,开朗的性格,广泛的兴趣,豁达的气度,坚强的意志。
二、家庭、学校、社会合力为学生创造磨难教育课堂
一个人仅仅具备了天资、勤勉、进取之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种经受得住挫折和磨难的坚强意志,这样才会使人生臻于完善,坚定地走向理想的彼岸。“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今天,我们对学生有意识地创造磨难,将来才能让他们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应善于给孩子出“难题”,磨练其意志。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敢于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放手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在这方面从古至今的例子很多。如西汉初司马谈家中条件优裕,可他为培养司马迁,竟叫这棵“独苗”从小耕种,以了解农民生活之艰难,衣食来之不易,后来又让儿子漫游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增长知识。又如在日本,一年级的小学生,背着黄书包、戴着黄帽、雨天打着伞,自己上学和放学,不用家长接送。由此可见,日本教育针对性很强,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精神,通过“磨难”,让他们跟大人一样自己学会生活。
其次,在学校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不断提出新目标,学习上要刻苦,生活要艰苦,事业上要辛苦,要形成磨难的氛围,给学生以压力和动力。我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事例:武汉育才小学五(4)班推出名为“感受亲情”的活动,让64名学生每人携带一个生鸡蛋,并保证一周内鸡蛋不丢失不破损,有人认为这是“伪教育”。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极富创意的教育方法,它的立足点、针对性和目的性都很明确,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亲情的可贵,体会保护和善待一个生命的不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必须动手动脑想方设法完成任务,这既让他们体会到成长的艰险,又培养了爱心,使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慢慢的学会爱护生命,珍视亲情。
最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的大课堂。现在的独生子女不能一味捧宠娇惯,不能只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生活。社会应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磨难的空间和时间。在这方面我国应向日本学习,日本中小学几乎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或“荒漠学校”、“森林学校”,由社会、学校、家庭联合组织学生们到艰苦的环境中去体验、苦练,培养吃苦耐劳、自我生存以及与自然共存的能力和精神,培养克服困难、奋发图强的信心,真是用心良苦!否则,一旦面临不幸和磨难,孩子们就很难不被其征服。
三、教给战胜磨难的方法,培养各种适应能力
有意识地制造磨难是必要的,有信心地战胜磨难则是重要的,我们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不断提高耐挫力,从而练就顽强的社会适应力。
首先,要教会学生冷静地分析磨难的前因后果,正视现实而不回避,用远大的理想、闪光的名言、逆境成才的事例鼓励他们,增强其自信心。
其次,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处置挫折磨难的方法,要情绪稳定,勿慌勿躁,积极改变不良心境,善于总结经验,让摔倒的印迹成为前进的路标,把失败的教训化为成功的动力;也可变换情境,转移注意,使之升华到有益社会的各种活动中,谋求新的需求,代替原来的需求,蹶而奋起,释放多余的“能量”以解除心理紧张的状态;还可合理宣泄,请落难受挫学生去找可信赖的人倾诉心中的不快和今后的打算,以减轻精神压力,从而使目光面向未来,在较低目标受挫折后,转移到较高境界的目标上,从而消除破坏性挫折的反应,发展建设性挫折的反应,化消极为积极,变磨难为力量。
最后,要使学生在“磨难教育”中获得“苦中有乐”、“虽苦犹乐”的精神体验。“磨难教育”的核心是制造“苦头”让学生吃,但这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磨难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坦然接受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鼓起生活的信心,去迎接时代的挑战。所以“磨难教育”虽 “以苦为始”但应“以乐为终”,否则就不是成功的“磨难教育”,而是不幸的“折磨教育”了。
总之,适当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乐观向上。
从家庭教育上看,家长普遍对自己的孩子呵护备至,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舒适安逸的环境,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以致这些孩子缺少培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意志。从学校教育上看,在以升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环境下,存在着重抓学生的智力培养,轻视学生道德及心理素质教育的倾向。学校生活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社会教育上看,教育设施多为福利型、娱乐型、智力型,缺乏锻炼的活动设施和场所,我们的社会爱心却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多享福。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少学生身上出现任性、自私、暴躁、易怒、怯懦等诸多不良习气,有人容不得批评,受不起委屈,精神崩溃甚至沦为罪犯或自寻短见。要改变上述这些现象,我认为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磨难教育。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呢?
一、了解名人磨难经历,树立正确的磨难意识
磨难意识是人对磨难程序的估价和对待磨难的态度等心理过程的总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讲述古往今来的那些蜚声政坛、文坛、科学领域的名人,大都经历了种种“磨难”的考验,从而成就大业。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幼年丧母,一生四处漂泊,以饥守之身永怀济世之志,身处贫困之境而无厌世之念,经受种种磨难,成为世人所敬仰的文化名人。鲍狄埃年仅32岁就患了脑血栓,此后病情一直恶化,几乎瘫痪。他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凭着一股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强烈感情和钢铁般的意志,与逆境抗争,一生创作了《国际歌》等250首不朽的诗歌。司马迁在遭受宫刑的磨难之后写下了光照千秋的《史记》。贝多芬在同聋疾磨难的抗争中写出了动人心弦的《命运交响曲》。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在生活的艰辛、道路的坎坷、事业的艰难中成就了他们那种不惧人间苦难、战胜挫折困难的坚强意志、革命胆略及驾驭革命航船的身手。通过这些事例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自觉磨练,经常解剖自己,形成良好的情绪心境,开朗的性格,广泛的兴趣,豁达的气度,坚强的意志。
二、家庭、学校、社会合力为学生创造磨难教育课堂
一个人仅仅具备了天资、勤勉、进取之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种经受得住挫折和磨难的坚强意志,这样才会使人生臻于完善,坚定地走向理想的彼岸。“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今天,我们对学生有意识地创造磨难,将来才能让他们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应善于给孩子出“难题”,磨练其意志。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敢于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放手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在这方面从古至今的例子很多。如西汉初司马谈家中条件优裕,可他为培养司马迁,竟叫这棵“独苗”从小耕种,以了解农民生活之艰难,衣食来之不易,后来又让儿子漫游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增长知识。又如在日本,一年级的小学生,背着黄书包、戴着黄帽、雨天打着伞,自己上学和放学,不用家长接送。由此可见,日本教育针对性很强,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精神,通过“磨难”,让他们跟大人一样自己学会生活。
其次,在学校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不断提出新目标,学习上要刻苦,生活要艰苦,事业上要辛苦,要形成磨难的氛围,给学生以压力和动力。我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事例:武汉育才小学五(4)班推出名为“感受亲情”的活动,让64名学生每人携带一个生鸡蛋,并保证一周内鸡蛋不丢失不破损,有人认为这是“伪教育”。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极富创意的教育方法,它的立足点、针对性和目的性都很明确,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亲情的可贵,体会保护和善待一个生命的不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必须动手动脑想方设法完成任务,这既让他们体会到成长的艰险,又培养了爱心,使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慢慢的学会爱护生命,珍视亲情。
最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的大课堂。现在的独生子女不能一味捧宠娇惯,不能只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生活。社会应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磨难的空间和时间。在这方面我国应向日本学习,日本中小学几乎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或“荒漠学校”、“森林学校”,由社会、学校、家庭联合组织学生们到艰苦的环境中去体验、苦练,培养吃苦耐劳、自我生存以及与自然共存的能力和精神,培养克服困难、奋发图强的信心,真是用心良苦!否则,一旦面临不幸和磨难,孩子们就很难不被其征服。
三、教给战胜磨难的方法,培养各种适应能力
有意识地制造磨难是必要的,有信心地战胜磨难则是重要的,我们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不断提高耐挫力,从而练就顽强的社会适应力。
首先,要教会学生冷静地分析磨难的前因后果,正视现实而不回避,用远大的理想、闪光的名言、逆境成才的事例鼓励他们,增强其自信心。
其次,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处置挫折磨难的方法,要情绪稳定,勿慌勿躁,积极改变不良心境,善于总结经验,让摔倒的印迹成为前进的路标,把失败的教训化为成功的动力;也可变换情境,转移注意,使之升华到有益社会的各种活动中,谋求新的需求,代替原来的需求,蹶而奋起,释放多余的“能量”以解除心理紧张的状态;还可合理宣泄,请落难受挫学生去找可信赖的人倾诉心中的不快和今后的打算,以减轻精神压力,从而使目光面向未来,在较低目标受挫折后,转移到较高境界的目标上,从而消除破坏性挫折的反应,发展建设性挫折的反应,化消极为积极,变磨难为力量。
最后,要使学生在“磨难教育”中获得“苦中有乐”、“虽苦犹乐”的精神体验。“磨难教育”的核心是制造“苦头”让学生吃,但这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磨难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坦然接受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鼓起生活的信心,去迎接时代的挑战。所以“磨难教育”虽 “以苦为始”但应“以乐为终”,否则就不是成功的“磨难教育”,而是不幸的“折磨教育”了。
总之,适当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乐观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