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建构的过程成为卷入者成长的历程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t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是我园园本开放性课程的核心概念,也是我们管理的内核,更是我们的文化之魂。怎样将这一核心概念、管理内核、文化之魂切实内化为全体卷入者的思想和自觉行为,是我一直以来探索实践的重点。我认为只有让教师开放发展,他们才能实践开放性课程,让幼儿真正得到开放发展。所以,我努力让开放性园本课程建构的过程成为卷入者成长的历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着力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教师群体的差异性。如何真正面向全体,不是让少数人而是让每个人有兴趣主动参与到课程建构之中?如何实现现有研究目标与教师原有经验的连接,推进每个人在原有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帮助教师形成个体化的教育智慧。如何实现开放性园本课程建构和教师个人实践智慧建构的统一?如何使课程建构的过程成为每个研究个体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过程,使每个人都焕发出个性的光彩?如何为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要、潜力发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支持和资源?
  策略一:构筑智慧。主要通过让教师个体审视自我、自定起点、深究问题、理性采选四个环节来实现建构个性化教育智慧。审视自我是让教师首先进行自我分析,分析自己当前的发展水平,为设置清晰的自我发展路标做准备。自定起点是在开放性课程建构全程中,让教师自己确定个人的研究起点,从哪儿开始研究,研究什么,用什么方式研究。深究问题是支持教师对每个细小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即使教师选择微小的问题,园部都给予尊重和支持,让教师真正体验到“我的研究我做主”。理性采选是在研究过程中,园部提供集体和专家支撑,定期组织专家和教师集体研讨。每位教师先介绍自己的想法、做法及困惑,然后大家针对每位教师的研究问题畅所欲言。每位研究者,既认真倾听所有参与者的观点,又要对这些观点进行逐一的深度分析,然后理性采选,不盲从、不迷信专家和依赖他人,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经验、方式、研究来建构开放性课程概念和展开实践行为,实现在课程研究进程中的个性化发展。理性采选的理念贯穿于课题研究的每个环节之中:第一阶段,我们请教师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着手学习和建构课程的核心概念;第二阶段,请教师根据自己最擅长的学科或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来展开研究;第三阶段,在验证和落实开放性课程目标时,请教师在目标中选择自己理解最深刻的条目展开验证和案例撰写、交流……
  以上四个环节满足了所有教师的差异化需求,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自己想研究和能研究的问题。研究的问题不存在大与小、新与旧、高与低,每个人的问题都是自己切实需要的,对自己有着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能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实现自我成长,从而建立个性化教育智慧。同时,每个人的研究课题又都是开放性课程建构大课题中的子课题,个人课题完成就是对园部大课题的落实,每个人的个案积累和研究都支持开放性园本课程理论框架的建构和实践模式的生成。这不仅给教师创设了更多选择和自主的空间,而且保障了全体教师都能主动积极参与课程研究且参与到位,较好实现了教师个人发展和幼儿园整体发展的统一和同步。
  策略二:超越昨日。创生性是开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开放性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评价等都是开放性的,是可以转变与生成的。它们是教师和幼儿、家长、专家之间,是幼儿园和家庭、社区之间在观点碰撞中不断生成的。所以,我们坚持对每一个课程活动都进行持续性反思:这个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等每一个维度还有没有突破的可能?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否适合每个人的特点?是否最大限度满足了幼儿差异化、个性化、自主性地学习?是否公平地满足了所有幼儿的发展需要,使每一位幼儿都获得充分、适宜的发展?我还可以做哪些改变?我希望幼儿园做哪些改变?我期望家长做哪些改变?我期望幼儿做哪些改变?为了实现家长的改变和幼儿的改变,我要做些什么?我期望幼儿园做些什么……
  我们强调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更多地体现出随学习对象、学习情境和学习主体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和改变,体现全体课程卷入者能够持续保持一种不断“自我超越”的状态。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反思、研究,使教师们自己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之中,让经验得到提炼和升华,从而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育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育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成为教育和研究的主人,逐步形成个性化教育智慧,并使之成为园本课程建构中理性的力量和理论建构的源泉。
  策略三:打破边界。我和我的研究团队认为:课程建构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幼儿园的事情、教育者的事情,应打破这种边界,跨越专业(专家、非专家)的边界,角色(教育者、被教育者)的边界,活动定位(家长学校、教师培训、幼儿学习)的边界等,用对话的方式,让幼儿、家长、社区人员、专家等所有卷入者都成为课程的建构者。为此,在我们建构开放性园本课程的全程之中,家长、专家、社区人员都是参与者且参与始终。他们不仅看课程文本,还依据文本看教育现场,对文本、课程、教师和幼儿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同时,他们还亲自做客座教师、客座“幼儿”,经历课程实施过程,直接感知、体验课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开放性园本课程和参与课程的建构。
  我们坚持开放性课程建构过程就是教师团队作为建构的主体,与幼儿、家长、专家、社区人员之间进行持续“有意义对话”的过程。我们坚持倾听家长、幼兒、社区成员的心声;与家长、社区等建构共同体关系,使信息、资源、思想等能够自由地流进流出、相互渗透。在课程建构的全程中,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等展开持续、积极的互动,每一次对话过程就是课程建构的过程和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全体卷入者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过程。
  “天下同归而殊途”,《易经》中的这句名言给后人永远的昭示:多元的世界,不同差异的人,通过开放和对话超越殊途,走向同归。在课程建构中,围绕建构最适宜幼儿发展的课程,我们坚持持续展开无边界多主体对话,强调共同发展及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或多向建构,使每个对话者都成为学习者,使课程建构过程转化为双向、多向的滋润,使每个卷入者都漫步在发展之路上。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转动”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孩子们非常熟悉,也非常好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基于孩子的兴趣和《指南》的精神,我用废弃的乒乓球剪成月亮形状当月亮船,放置到有水的垫板上,用倾斜垫板的方法使月亮船受力,在垫板上连续转动起来。这一现象带给孩子意想不到的惊奇,让他们产
期刊
“一位哲学家说,人类是擅长制造城市的动物,人类所有的伟大文化都是从城市所产生的;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一花一世界,本刊及《新闻业务》周刊将“记者与城市”作为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086-01     兴趣是一个人爱好某种事物的一种带肯定情绪的意识倾向,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品社课大多数课文都是优美的故事,且课文多带有丰富多彩的图画。如何在品社课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如何发挥其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1 充分认识英语教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1.1 英语教学在整个教学体
在经典理论教学中引入研究性课题,能从发展的角度推进经典理论课程的教学,强化学生知识及能力、素质的培养,密切结合大学教育中教学与科研两大基本任务,探索一条适合现代教育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水—水蒸气—水”的变化过程。  2.尝试做小实验,学会记录实验结果。  3.萌发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小青蛙和小露珠》,相关图片,电茶壶,茶壶盖,小托盘,镜子,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猜猜是什么  师:宝贝们,荷叶上这些“晶莹透明像水晶,光滑圆润像珍珠”的东西是什么?老师今天为你们带来了一个关于小露珠的故事,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
期刊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087-02     一.一个日记人的定位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自己就喜欢写日记,工作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写日记:从在纸上写,到在电脑上写;从写博客,到现在又写微博。微博,是我目前最喜欢、最适应的日记形式。它对我写日记最大的变化是,一有感受、想法,就随时写下来,而不是等待一天结束再专门写日记。而且直接在网上
城市报道与报纸的市场竞争休戚相关,城市焦点新闻更是各大媒体紧盯的目标,不再仅仅着眼于“曝黑幕、看惊奇”,已逐渐转移到媒体理念的胜利。因此城市报道的格局和理念,也不断
1 高校图书馆参与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 ,是传播信息、知识 ,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082-01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调动其积极性,提高法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呢?通过对教学工作的总结,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对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好的效果。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认识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是学好法律课的关键。从中专生受教育的情况看,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