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xiang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服务的经营性行业[1]。目前文化产业已形成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等行业门类。文化产业的地位日益突出,已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和动力,是中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我国西部而言,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促进西部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并带动西部的经济腾飞,这是本文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
  
  (一)我国西部文化资源优势突出
  中国西部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名牌资源角度来看,中国31处世界遗产中西部就有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等9处,另外还有许多享有国际声誉的名牌资源,如珠穆朗玛峰、桂林山水等;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西部拥有六大古文化圈,包括新疆伊斯兰文化圈、青藏吐蕃文化圈、陕甘儒道释文化圈、蒙古西夏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和滇黔桂多神崇拜文化圈,还有四条文化通道,包括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博南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和草原之路[2];从地理角度来看,我国西部地区拥有高原雪地文化、沙漠绿洲文化等;从民族民俗文化角度来看,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西部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包括服饰文化、民居文化等。
   (二)我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光明
  我国西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背景:要促进中国西部经济腾飞,就要求我国西部必须建立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代文化产业;人们日益增长的这种精神文化需求为发展我国西部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因此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文化产业成为西部地区在21世纪将主导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很突出的优势,但仍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和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规模小、档次低、分散、雷同。如西部报业的整体发展仍处在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较为封闭的区域化办报模式,媒体经营收入单一,西部报业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和中部[3]。
   2.观念滞后、体制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西部大部分省(区)文化产业发展观念老化、认识不足,过分强调文化发展的事业属性和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忽视乃至排斥文化发展的产业属性和文化产品作为商品的一般属性,把文化只当成花钱的事业,不能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那样大胆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产业发展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科技含量就十分低,以2004年西部12省(区)音像出版业为例,高密度激光视盘有318种,生产282.02万张,高密度激光唱盘有2种,生产1.40万张,分别占全国百分比为9.62%、4.32%、1.16%、1.37%[4]。
   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如云南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昆明、大理、丽江等旅游和经济发达地区[5]。
   4.资金缺乏。如陕西省对于文化产业的投资严重不足,而且投资的主体来自省市政府。
   5.人才缺乏。西部文化产业滞后且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是公认的事实。西部的文化企业公司却寥若晨星,且大多是“文化事业单位自己人的内部扩展和分化”,缺乏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配备,很少有现代企业的管理精英参与,缺乏一种创新机制。由于缺乏优秀的文化管理经营人才,因而一直被封闭固守,处于落后状态[6]。
  
   三、我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国家统一规划和管理机制
  我国可以成立由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的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旅游局等多个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部门组成的“中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并制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对我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统一管理和部署。如韩国为了振兴文化产业,先后设立了“文化产业局”、“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和“文化产业振兴院”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推进计划》[7],对文化产业振兴实施统一管理和部署,并已见成效。我们不可照搬韩国模式,但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其成功经验,促进我国西部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西部文化产业要比东、中部滞后,这不仅会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进程,还会影响到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这需要国家高度重视,有必要将我国西部文化产业纳入国家的统筹规划,实施“圈-带-网”战略,即以文化产业为基础建设文化名城,以文化名城为重点建设文化圈,以文化通道和现代旅游线路联接各文化圈建设西部文化产业带,各文化产业带相连接构建成西部文化产业整体网络。
  (二)建立政策、法律和资金支持机制
  我国文化经济政策分为文化投入和扶持政策、文化税收和价格政策、文化产业政策、社会捐助和保障政策,其目标是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对西部文化产业可实施以下政策:一是对普遍投入和重点扶持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为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市场支持;二是实行税收和价格方面倾斜政策,为西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优惠条件;三是制定文化经济政策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为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四是完善文化的社会捐助与保障政策,拓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渠道。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已制定了有关文化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文化行政规章有300多余件。其中包括《文物保护法》和《著作权法》等法律及有关演出业、出版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对外文化旅游业以及音像制品业和文化娱乐业等方面的管理法规。在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事业管理的一些方面,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入WTO后,我国处于初级阶段的文化产业与国际上一些国家成熟的文化产业相比,就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竞争状态,并且目前在文化立法方面还没有和WTO有关文化贸易的“游戏规则”完全接轨,加紧完善文化产业法制建设对保护我国西部文化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可以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在经过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西部文化产业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进行优先扶持和发展。同时在保护我国文化产业安全的前提下,除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的行业和项目,如出版社、广播电视卫星等,可以充分有效地吸引民间资本及海外资金,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逐步解决西部文化产业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
   (三)建立创新机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新。
   1.观念创新。应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产业内涵,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发展前景,深化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
   2.文化体制创新。文化体制创新是指突破原有文化体制的束缚,健全文化经济政策,放宽市场准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如丽江市民族歌舞团文化体制改革就比较成功。该团与深圳能量实业公司昆明分公司签订后,实行市场化运作,特别是《丽水金沙》商业演出成功后,该团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大的提高。如今,丽江市民族歌舞团不再需要政府经费补贴,每年节省公共财政投入130多万[8]。
   3.文化科技创新。要加快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形成高新文化产业为先导,基础文化产业和主导文化产业为支撑,各类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推进我国西部传统文化产业向现代文化产业转变。
   (四)建立集约化生产经营机制
   文化产业集约化经营是指通过文化产业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含量的增加、投入的集中及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文化产业效益的经营方式。目前,这种经营方式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集团化,也有尝试建设文化产业园的,如江苏中艺音像展销中心、辽河文化产业园等,但这两种形式的本质都属于集约化经营。文化产业集团化提倡的是以国有文化产业集团为主体,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的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的资源重组和扩张,突破原有体制的地域的和部门的限制,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推动文化产业宏观经济结构的整体性升级和区域文化产业布局的形成。广州市有三个报业集团,即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三大报业集团,共拥有20种报纸两种刊物,每期平均发行总量超过700万份,各报业集团拥有的子报和网络,不仅网络覆盖了珠江三角地区,还影响到全国。同时,这三家报业集团都拥有设施先进、实力雄厚的印刷厂或印务中心,承印国内200多种报刊,还经营有连锁店、房地产、纸业等非新闻性企业[9]。广州报业集团集约化经营模式可为我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五)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西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专业人才的后备储量不足,急需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形成高校、大专、中专、职校、专业培训中心为载体的文化产业培养体系;二是培养既熟知文化市场动作规律又具备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如2005年四川省社科院招收了我国西部首批“文化产业”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设置了新闻、文化学、哲学、法学、经济等相关学科的课程,既重理论基础,又重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培养文化产业各相关行业专业人才,如网络专业人才、旅游专业人才等;四是为专业人才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和相关的激励机制;五是加强与东、中部及国外进行人才交流,不断提高西部人才的素质。
   (六)建立“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结合机制
  发展文化产业目前不能仅仅盯住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还要放眼和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如“古根海姆模式”对我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启示?:经费短缺是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面临的难题。在托马斯·克伦斯馆长的主持下,该博物馆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大胆地“走出去”,勇敢地“引进来”,开创出一条“古根海姆模式”的运作方式: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提出发展战略,打造国际文化品牌,造就博物馆的国际地位。1998年,在中国文化部和中国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古根海姆基金会与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了“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该艺术展览几个月内接待近100万观众,创造世界展览史上的奇迹。展览的门票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加上带动展览相关产品的出售,展览组织者得到不菲的经济收入。丰厚的回报使“古根海姆模式”正在或者已经形成良性循环[10]。对于我国西部来讲,有利于“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结合机制形成的平台很多,如中国西部文化博览会、中国国际文化博览会等,能使我国西部充分利用好国内外文化资源和市场。
   (七)建立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机制
   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必要尽快促使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机制的形成。一方面正确处理好西部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与国家有限的具有不可再生性的人文、自然资源的保护之间的关系,如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历史文物的保护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及文化产品对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作用,合理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主动地借鉴和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成果和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精神,将其转化为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的文化精神和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文化报,2003.
  [2]王永强.边唱边走·中国文化报[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3]朱丽萍等.西部报业战略研究机构的设置与运作[J].当代传播,2005,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9.
  [5]范道桂.云南文化产业透视[J].创造,2004,7,5.
  [6] 白清.刍论西部文化产业的开发[J].宝鸡.理论导刊.2004.9:44-46.
  [7] 央木.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措施[J].西部大开发,2004.
  [8] 王亚南等.立足市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丽江启示[J].今日民族,2004,6,15.
  [9] 罗伟强.广州报业集团战略性作战分析[J].青苹果资源网,2005,5,26
  [10] 马丽娟.“古根海姆模式”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启示[N].?深圳新闻网,2004,12,16.
  (作者单位: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学院旅游经济系)
其他文献
丹东鸭绿江造纸厂有职工3752人,是一个大型造纸企业。厂工会认为,抓好职工体育工作是稳定职工队伍,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促使广大职工以其较好的身体素质投入到生产工作
1990年省级竞赛任务是把青少年做为重点,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为中心,在项目设置,计分办法、年龄结构等方面,确定了以突出奥运会项目、突出我省重点布局项目、发挥优势项目为
一、新的里程碑中国的林莉、杨文意、庄泳、钱红和王晓红这“五朵金花”,在25届奥运会上一举夺得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50、100米自由泳、100米蝶泳的4枚金牌和女子50米自由泳
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
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州社会保障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州农牧区人口约占全州总人口的40%,广大农牧民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生(存)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此,在我州农牧区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三大基本保障的完善是其重点。    一、基本情况    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州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中最早开展的一种形式。1993年全州开展了农村牧区社会
尖子运动员不多,已是我国足坛长期以来的突出问题,为什么尖子不多,依我所见,我们在对青少年运动员早期高水平训练中,没有正确处理、把握、解决好以下几个环节,耽误了尖子运动
合理营养是田径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前提和保证。如果运动员身体的营养状况不好,体力恢复的较慢,甚至不能及时恢复,就不能进行系统的训练,甚至可能出现伤害或发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