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 高效利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zhur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致力于变革“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传统增长模式,先后经历了以成本为关注点的节能降耗、挖潜增效阶段,以环境为关注点的清洁生产阶段,以提高能效物效为关注点的发展循环经济阶段。逐步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观念创新为先导,技术创新为支撑,管理创新为保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追求企业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创新思路源于创新观念,只要观念新就可以变废为宝,实现价值创新。济钢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即污染物和废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创意无限,资源无限;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废弃的资源;节水就是节能,节水就是保护环境;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消灭企业;环境保护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等。这些新的理念引领济钢不断解放思想,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瓶颈。
  钢铁生产多工序、多环节、技术工艺高度集成的特点,使其蕴藏着巨大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的潜力。挖掘这些潜力,必须紧紧依靠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1996年以来,我们开发并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70项,形成专利117项,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成为济钢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力量。
  管理创新在企业循环经济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济钢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引入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有效引导了各单位珍惜资源能源,促进了高效利用。创新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引入并建立国际先进的卓越绩效模式,促进了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带动了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不断加强。
  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这三个创新带来了“三个高效”:
  一是资源高效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源头削减的精料方针,最大限度在减少非金属杂质进入冶炼工序,探索精炼、精轧,提高轧钢成材率。1995年到2005年,轧钢成材率提高6.18个百分点,相当于同等坯料多产钢材46.8万吨,10年累计多产钢材127.8万吨。创新用水模式,实施“分质供应、分级处理、小半径循环、分区域闭路”,优化用水结构,工业用水复用率由1995年的90.3%提高到2005年的97.3%;吨钢综合耗新水由21.77立方米下降到3.87立方米,降低82%;在钢产量增加5倍多的情况下,耗新水总量仅增加6.5%。
  二是能源高效转化。坚持自主创新,扩大二次能源再利用。1999年建成了国内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法熄焦装置,回收红焦热能发电、提高焦炭质量等创造了可观的效益,改善了操作、现场环境。2004年利用工艺中节余的副产煤气,实施了燃用中低热值混合煤气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年发电9.9亿千瓦时,减少了污染,增加了效益。还实施了高炉TRT发电。2005年与1995年相比,吨钢综合能耗由1204千克标煤下降到670千克标煤,降低44%,10年累计节约标准煤1800万吨,价值120亿元。
  三是代谢物高效再生。实施“四闭路”,对工序中产生的渣、尘、水、气等废弃物进行资源化治理,实现了废物资源化、轧钢加热炉和烧结机点火无油化、锅炉无煤化、取暖制冷余热化的“四化”。以冶金炉渣为主要原料建成了矿渣微粉生产线、矿棉生产线等,年处理废渣340万吨,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了98%,年创产值2.5亿元,效益1.8亿元。
  发展循环经济带动了企业转变发展的模式,济钢逐步由资源依赖、速度效益型转向创新推动、质量效益型,企业效益稳定增长,职工生活不断改善,随着环保水平的提高,密切了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增进了社会友好,优化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了成本降低,济钢钢铁产品成本处于全国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形成了较强的低成本竞争优势。2005年实现利税、利润分别比1995年提高9.5倍、10.2倍。坚持开发清洁工艺,生产清洁产品,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种板比例超过了60%,差异化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降低,济钢充分利用自身工艺优势,回收利用社区生活污水;在烧结工序配加化工厂铬渣,进行无害化处理。循环经济的链条开始向社会延伸,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济钢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05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济钢召开“加强钢铁产业政策引导,发展循环经济现场会”,充分肯定了济钢的成绩。200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济钢时指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具有社会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济钢的经验值得推广。
其他文献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节能降耗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1.23%,这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是一个拐点,净实现节能3000万吨标准煤,这个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但是,要清醒地看到,节能降耗仍面临很大压力,主要原因是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依然偏快;节能降耗投入不足,一
期刊
深圳市按照统筹协调、分步推进的要求,全面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2005年10月,成立了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事改办”),市编办、改革办为日常办事机构。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已于2006年基本完成);第二步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2006年7月7日,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动员大会,事业单位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一、分类改革的主
期刊
一、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持续增加的可能性较小    2007年1—2月,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增幅虽然有所增加,但综合多指标分析,预计上半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增幅持续增加的可能性较小。  第一,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增幅大幅下降,在继续收缩信贷和其他融资渠道难以创新的政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开发融资艰难制约了房地产投资增幅持续增长。2006年第3季度以来,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的国内贷款增幅迅
期刊
据中国盐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原盐产量5511万吨,同比增长8.9%,其中:海盐产量3094万吨,同比增长7.6%;井矿盐1931万吨,同比增长10.3%;湖盐487万吨,同比增长5.9%。  全国共销售原盐5425万吨, 同比增长10.7%,其中:两碱工业用盐4200万吨,较上年增长15%。原盐进口量200万吨,较上年减少了一倍以上;出口65万吨,较上年增长30%。  目前,海盐区原
期刊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生产的后续产业。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扭转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势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落实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体现,对新阶
期刊
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沈阳市委、市政府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    一、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    沈阳市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工业立市思想,在工业立市、“三业”并举、平衡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在为城市发展配套上下功夫,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沈阳于洪家具
期刊
公用事业改革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组建以来,在加强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的基础上,重点推动了公用事业领域的重大专项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改革的总体思路及主要做法    重庆作为一座山城,城市公交客运是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主城区公交出行率达到85%,远远高于平原城市,一个健全完善的公交系统对重庆具有重大意义。重庆直辖以来,公交客运市场发展较快,基本满足了主
期刊
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企业效益水平大幅提高。但是,工交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着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增速同比加快1.6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1.7个百分点,为1999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前两个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932亿元,增加893亿元,增长43.8%,增幅同比提高22个百
期刊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日益体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拥有、配置和调控能力,尤其体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和运用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加快建设和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
期刊
从一季度的经济运行看,今年我国经济再次面临从“偏快”向“过热”转化的风险。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存在两个“过度增长”问题,即房地产的过度增长和出口过度增长。所谓流动性过剩主要反映为房地产投资的过度增长。我们用投资资金来源小计对投资完成额的超出量来定义流动性过剩。近几年流动性过剩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分析显示:2006年,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投资资金来源小计对投资完成额的超出额为814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