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闪电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物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22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国外媒体报道,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在高度为3200米的山峰上进行了一次模拟试验。利用高能激光装置向经过这里的雷暴发射激光脉冲,首次成功地在自然界中制造出了人工闪电。
  
  一、利用激光制造人工闪电
  
  在2008年出版的一期《光学快报》杂志上,法国里昂大学的科学家和美国的研究人员联合公布了公布了他们的最新实验情况,法国里昂大学的杰姆·卡斯帕里安是此次研究的负责人,他说,在著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的现代版中,研究人员们在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高10500英尺(约3200m)的南伯帝峰顶端放置了一个移动激光器,并向2个经过的雷暴发射激光脉冲,结果在云中产生了雷电活动,杰姆·卡斯帕里安说,“在此次新墨西哥实验中,我们并没有真正产生从空中延伸到地面的全面雷击,不过果真创造出了云中电流的小型局部放电,这项工作展示了人工闪电中先期的闪光,这是使用激光束引发雷击中最重要的第一步,我们首次在雷雨云中发出了闪电先兆。”
  激光脉冲形成了空中大量的等离子丝极,或者分子的电离通道,从而扮演了类似延伸到雷雨云中导线的角色,卡斯帕里安研究小组使用的激光在等离子通道附近产生了小型局部放电,但是这种放电还不够强大,因此无法形成将闪电一路引导至地面的长命的丝极,研究小组目前计划增加激光脉冲的能量,以产生更多的闪电,传说本杰明·富兰克林为了了解闪电的原理,在暴雨风天里,利用风筝将钥匙升到天上去吸引雷击,不过这个实验是否为他所做已无从考证,他运用掌握的电的知识发明了避雷针,从而保护了建筑物不被雷击。
  
  二、激光闪电武器威力巨大
  
  激光不是科学家们用来产生人工闪电的首个方法,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曾向雷雨云中发射过小型火箭,他们在火箭上缠绕了长长的电线,并将其与地面连接,以引发雷击,科学家们还曾在实验室中利用普通的微波炉生成过球状闪电,故意引发雷击有助于科学家们了解闪电形成的内在机制,帮助工程师们测试闪电感应的飞机和输电线,最近几年来,激光闪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运用在军事领域,美国科学家在这方面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此前在欧洲召开的光学年会上,美国科学家向世人展示了用激光产生带电空气从而制造闪电武器的可能性,其具体办法是借助超高能量的、存在时间以飞秒计算(1飞秒等于一千万亿分之一秒)的激光做“引子”,美国新墨西哥大学闪电释放现象专家让·克劳德·狄尔斯说,飞秒激光能提供百万亿瓦的脉冲,将空气离子化,使其变成云团,用飞秒激光引出的闪电在目标上空炸响后,会辐射出高强度的电磁脉冲,使半径数十千米内的飞机、雷达、电子计算机、电视机、电话、手机等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对人造成难以恢复的严重物理损伤,如果目标出现在空中,如发现敌军战机,可以通过两台高能激光器配合,这两个高能激光器,一台。射出高电位激光,同时从另一台高能激光器射出低电位的接地激光,形成放电回路,这样产生的高能量激光可以在瞬间击中飞机、导弹等空中目标。
  用飞秒激光来控制闪电将大大促进闪电武器的发展,因为与发射火箭不同,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密集地反复发射激光,狄尔斯和他的同事们正集中精力研究闪电武器,他认为,制造闪电武器的关键在于让空气离子化,即用激光生成带电空气通道,高能激光器的激光,将通过导电通道放电(闪电)并释放出巨大能量,强大的电流、电磁脉冲和放电产生的声波能对目标产生破坏作用,破坏效果有如目标受到雷击一样,狄尔斯打算把这种飞秒激光发射器安装在一辆小型卡车或货车里,送到能产生电子雷暴的地方,美国佛罗里达技术学院的闪电效果研究员约瑟夫·杜耶尔指出,除了国家科学基金的拨款外,他们从事的闪电科学研究还得到了美国国防部的资金援助。
  
  三、人工闪电制肥
  
  人工闪电制肥实验的做法有很多,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有人在田野里竖立三根杆子(制肥器),一般是木杆,杆高约20m,杆距120m,杆子顶部装有金属接闪器,用金属导线从接闪器一直引到地下埋入土中,用这种制肥器人们进行了两次雷击实验,在每次雷击后对实验地段附近地区的雨水及土壤进行化学分析,测量其中硝酸态氮含量的增减,第一次雷击强度较小,比较明显的范围半径约15m,有效面积约1亩左右,经过土壤分析,结果是氮约增0.94kg-2kg,相当于硫酸铵4.7kg/亩至5kg/亩,第二次雷雨强度较大,以实验地点为中心50m半径范围内,平均每亩氮增加2.7kg,相当于硫酸铵13.55kg。
  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到,雷电确实起到了把空气里的氮“固定”到土壤里去的作用,更有趣的是,有人为了验证人工闪电制肥实验的效果,在实验室里用人工闪电做了实验,
  结果,经过闪电处理的豌豆比未处理的提早分枝,分枝数目也有增加,开花期也提早十天左右:处理过的玉米抽穗提早了七天;处理过的白菜增产15%-20%,证明闪电对农作物确有一定好处。
  虽然这些数字只是从次数不多的试验中分析化验的结果,但是它可以直观地说明,闪电可以增加土壤里的氮肥,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好处。
其他文献
一场从天而降的车祸,使他失去了一只眼睛、一条腿和赖以生存的工作,命运之神将49岁的他残酷地逼到人生的悬崖边,他面对飞来横祸,没有悲观绝望、怨天尤人,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振奋精神与命运进行顽强的斗争。  失去工作的他最迫切的是找一份新的职业来谋生,来养活自己,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选择了写作,可此前他从来没有写过任何文学类的东西,甚至没有读过任何文学方面的书籍。  在最初的几年里,他所有辛勤的劳作与激情
期刊
我们学习了“力的测量”,即了解了力的大小。探究了“重垂线的使用”,即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以及按要求将力的作用点画在规则形状的几何中心上,并用作图的方式标明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就是“力的三要素”内容在这里进行讲解和归纳“力的三要素”,正是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逐个理解、应用这三个要素,在学习和理解“力的三要素’时,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学会利用已有经验或知识体会“
期刊
一、知识梳理    1 光的色彩、颜色  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表明了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    光具有的能量叫做光能,通过某种方式,光能可以转化
期刊
太阳系是太阳和在太阳巨大引力作用下的所有围绕其转动的物体形成的天体系统,由于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因此在空间的这一区域中它是最大和最具有威力的天体,它巨大的引力统治着由8颗被锁定在固定轨道上公转的行星为主体的“帝国”,一些大行星各有不同数目的卫星相伴,在行星之间有成群的岩石质小行星,而由冰层覆盖着的彗星则穿行于太阳系之中,此外还有由太阳吹出来的尘埃和各种微粒子等。    一、太阳系的起源
期刊
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浮沉状态有三种,即漂浮、悬浮和下沉,其实际状态取决于物体重力的大小、所受浮力的大小和其他外力的大小.在物体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物体的受力情况必然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必须明确了解物体的受力情况才能确定物体的状态和状态的变化.  一、物体的浮与沉应满足什么条件  分析思路一:浸没在水或其他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只受重力G和浮力F浮时,其浮沉的状态取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浮力的大
期刊
一、知识梳理    1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人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光若垂直射入界面,仍沿原来的方向传播,折射角等于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的传播方向反向时,光的传播路径不发生改变。    2
期刊
一、重、难点导学    (一)摩擦力的产生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用字母厂表示。  (2)物体之间产生摩擦力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即两个物体之间有弹力;第二,接触面粗糙;第三,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发生相对运动。  (3)理解摩擦力概念时要明确:  ①摩擦力的产生必须
期刊
纳米是一个微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即1nm=10-9m,它相当于原子大小的4倍,万分之一头发粗细.形象地讲,1纳米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就像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一样.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造更小的机器,最后将变成根据人类意愿,逐个地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梦想.纳米技术是指在0.1~100纳米的尺度里,研
期刊
生:从门镜里看人总是把人看远了,这是为什么?  师:门镜又称为“猫眼”,主要由凹透镜、凸透镜组合而成,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请看光路图。  生:既然近物可以变远,那么远物是否可以变近呢?  师:不妨一试:  以凹透镜(f=-75mm)作为目镜,以凸透镜(f=300mm)作为物镜,使两镜相距150mm左右,调整目镜,你看到了什么?  生:正立的虚像。  师:这就是最早的伽利略望远镜,再试一试。  以f
期刊
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从天而降,撞击到今天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上,由此造成的剧烈气候变动使得当时的地球霸主——恐龙轰然倒地,让出了生物界王者的宝座,灾难过后,幸免于难的哺乳动物乘机扩张,并演化出今天的地球新主人——人类,假如小行星再次撞击地球,人类是否能避免重蹈昔日恐龙的覆辙呢?  然而,暂时“循规蹈矩”的小行星们究竟现在身处何方?它们有着怎样的前生后世?万一它们再次来袭,我们人类究竟如何去挽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