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ong8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包括现场钻探、原状土取样、室内试验和现场进行原位测试等方面,必须重视每一个环节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执行,同时结合地区经验,才能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分析了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见问题,探讨了完善岩土工程勘察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S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和其质量的可靠性越来越为各级政府所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标准监督规定》、《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此都有规定。2000 年开始实行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 对保证工程勘察设计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 在各级检查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中, 勘察问题仍旧突出。当前,施工图审查主要集中于房屋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 对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勘察单位来说, 既是促进更是考验。因此, 将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加以归纳、分析, 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对提高勘察技术水平、保证勘察成果质量、减少勘察过程中的错误不无裨益。
  一、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见问题
  1、野外勘探工作
  岩土工程勘察一般时间短、任务重且突击性强, 若勘探前没有综合周密的计划, 等发现问题时野外勘察工作已基本完成, 若重新进行补充勘探工作势必会事倍功半。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勘探点布设: 基础形式及结构形式不同, 勘探深度不同。如: 一般5~6 层砖混结构住宅, 勘探孔深15m 基本可满足要求,而5 层框架结构商场由于柱网的柱荷载大, 基础面积大甚至可能采用桩基, 则勘探孔深度15m 一般不够。地层工程地质性质不同, 勘探深度不同。如: 埋藏较浅且工程地质性质好的密实碎石土及基岩地区勘探孔深度较浅, 而工程地质性质差的淤泥及松散杂填土地区勘探孔深度较深, 这就要求在勘探前对勘探区域地层大致情况有所了解, 做到有的放矢。地基复杂程度不同, 勘探点密度不同。遇复杂地基情况, 应按规范要求加密勘探点, 不能局限于经济或时间等因素而坚持原勘探方案不变, 不然则难以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情况, 埋下工程隐患。这种情况在因工勘市场竞争激烈而盲目压价的地区较严重。
  (2)野外地层的划分: 野外地层的正确划分是室内资料整理的关键因素, 对较大型的工程, 由于施工多采取多钻机平行作业形式, 技术人员较多, 各勘探班组往往各行其是, 最后资料汇总后难以统一, 给室内整理带来很大困难, 为避免这种问题,应将所有技术人员首先集中到一起共同勘探一到两个钻孔, 统一编录形式, 并派专人现场负责勘探区域整体野外分层连线,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勘探质量。
  (3)原位测试: 原位测试应严格按规范进行, 在施工中常会出现一些所谓“捷径”:静力触探按规定应定深调零以减少零漂,有时图省事不按要求调零, 造成数据采集不准, 尤其在气温与地温相差较大的冬天、夏天,触探指标相差更大。标准贯入试验不按规定进行杆长和孔深校正, 在缩径和孔底有残留时, 不能及时发现标贯器没落至应测试孔底位置, 造成标贯数据严重失真。重型及超重型动力触探按规定需连续贯入, 并定深旋转触探杆( 以减小侧摩阻) , 但在施工时由于连续贯入比较缓慢, 且起杆困难或局部地段锤击不进而放弃连续贯入, 使得对碎石土评价本来就缺乏相应手段的触探指标数据不够详实, 因而造成对碎石类土的评价困难。
  2、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地基均匀性评价
  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 2004) 之规定进行, 对一般建筑,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 规定要求进行地基均匀性评价, 但没有给出相应的评價方法, 许多单位参考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目前, 许多专家认为这种评价方法不太合理, 需要各地区定制相应的评价方法。
  (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我国幅员辽阔, 土质条件各异, 用查表法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 89) 规范确定地基土承载力值在大多数地区可能适合或保守, 也可能在某些地区会不安全, 故《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011) 取消了按表格查取承载力的办法, 但大多地区仍在采用, 因为很多地区的经验不足, 没有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成熟经验, 基本上仍是各勘察单位各自为政, 沿用89 规范, 更有甚者, 故意利用所谓地区经验, 逃避责任,降低承载力指标, 造成工程浪费。
  (3)地震效应问题
  对丙类建筑可依据地层f 值估算场地地层剪切波速, 但对重要建筑必须进行波速测试。但有的勘察单位用一句“根据地区经验”来确定覆盖层厚度, 判定场地类别, 这将对工程的抗震造价有很大的影响。另外, 地基处理后剪切波速、场地地基土类别及场地类别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这在岩土工程评价中很少给予重视。对饱和粉土或砂土进行液化初判时, 地下水位的选取应为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 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但很多单位则采用勘探时量测的水位, 这是不合理的。
  (4)基础方案的选择
  在基础方案的选择上, 勘察人员应同设计人共同分析研究,从多个可行方案中选取既经济又合理的方案。现大多勘察单位图省事, 既不与设计协商, 也不多考虑工程造价, 仅提供单一的基础方案, 设计方也不问原由, 拿起就用, 可能给工程造价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 基础方案的选择应依据场地地层情况, 并结合地区经验两方面综合分析, 忽视任何一方面均可能造成错误。
  二、完善岩土工程勘察的改进措施
  1、加强踏勘与资料收集
  通过现场踏勘与区域地质资料的收集, 可以帮助勘察人员了解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 一方面可减少勘察工作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使勘察成本合理,增强勘察单位竞争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拟建建筑基础形式、结构形式。如一般轻型荷载建筑物,采用天然地基, 勘探孔深度15 m 基本可满足要求, 而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框架结构建筑物, 采用桩基, 勘探孔深度15 m 一般就不够。
  (2)场地工程地质性质。如场地工程地质性质好、埋深浅、厚度大的地区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减小;而场地工程地质性质差的地区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加深, 勘探间距可适当加密。
  2、正确划分建筑物各种等级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量布置时,应按相应的分级标准,确定项目的相关等级。如勘察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工程重要性等级、结构安全等级、抗震重要性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桩基设计等级等。因为这些等级的划分直接决定了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只有充分了解了各种等级, 布置工作量时才能作到安全、经济、合理。
  3、注重勘察方法的选择
  不同的勘察方法具有不同优缺点和适用性。不同的地区、地层勘探方法差别很大, 如:湿陷性黄土地区须人工开挖探井取样, 膨胀土地区不宜用直剪试验, 碎石土粒径不同钻进方式不同, 软土地区宜采用钻探取土、静探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多种勘探手段, 这都需要勘探前做好踏勘与资料收集基础上认真分析确定。对重要建筑必须进行波速测试, 有地下室须进行基坑工程勘察, 水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分析, 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按照规范规定, 进行液化判别和处理等。标准贯人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而不适用于碎石土。所以在勘察中应当针对地基土的性质,采用适宜的测试手段和方法进行勘察, 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4、合理编录与整理资料
  勘察资料的整理应有现场技术人员的参加。现在很多勘察单位由于分工较细,现场技术人员回来后将原始编录资料交给报告编写人员就不管了,这样就容易造成野外与室内之间脱节。对原始编录资料及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等逐一比对,出现异常和矛盾时应认真分析查明原因,确保资料准确无误。由于拟建场地的岩土特征、勘察要求等千差万别, 因此勘察报告不能生搬硬套、一成不变按部就班, 报告应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及建筑物工程特点, 注意重点突出,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5、加强岩土工程监测
  岩土工程监测贯穿于工程施工和使用的每个环节,属全过程服务的范畴。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不可能全面揭露和掌握地下地质情况, 由于地层本身的不均匀性、基地的起伏、地下水位随季节性变化以及场地周边环境的变化,報告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与实际情况有出人的不可预见现象。通过岩土工程监测,不仅可以对勘察成果进行补充和修正,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措施, 而且有利于勘察单位积累经验,提高勘察成果质量。所以勘察单位要积极参与和加强岩土工程监测工作:(1) 岩土开挖后, 由于卸除了地基土的自重应力和坑壁的侧向应力, 应进行基坑回弹隆起及坑壁变形的监测。(2) 岩土处理过程中, 由于打桩振动和挤土效应,应进行相邻建筑道路及周围环境影响的监测, 可进行水平位移和倾斜等的观测,包括由于建筑施工运行引起边坡变形及滑坡位移的监测。 (3) 加固地基过程中引起孔原水压力变化和地下水动态变化的监测。
  总之,地质勘察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优秀的地质勘察成果对建筑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简单论述了岩土工程勘察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实现为工程全过程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谭俊勇.浅析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J]. 建材与装饰(下旬刊). 2008(05)
  [2] 邱东平,刘志鹏.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发展方向[J]. 广东科技. 2007(S1) [3] 谢林冲.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1)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从我国的地震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水平,使之更安全可靠、更经济合理,是结构设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的基本要求,探讨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要求问题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城镇约2900个,其中抗震设防的城镇约2500 个。
摘要:本文基于节约理念的视角对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必要性、“非节约”现象及节约性设计的实施途径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节约理念;园林景观设计;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愈显重要,资源短缺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国都致力于研究资源节约型、环保型技术以缓解日益加剧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
摘要:本文根据青岛市城市防洪和城市管理的需要,在重要低洼路段、立交桥、铁路涵洞等积水点建设城市积水感知预警监测站,通过对积水点积水深度、水位、温度、流速、宽度和涨落率等指标的监测,利用多媒体发布设施进行信息的实时采集、显示和发布,有效提升城市防洪的预警和处理能力,提高防汛调度、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科学性和应急能力。  关键字:城市 积水感知预警 监测站 方案探讨  中图分类号:TN931.3 文献标
摘要:园林道路是园林的组成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它象脉络一样,把园林的各个景区联成整体。本文探讨了园林景观中的园路设计。  关键词:园林;景观;园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园路是指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园林的骨架、网络。园路以线或面的形式贯穿全园的交通网,它既是划分和联
摘要 现场管理是指企业内部直接从事基本或辅助生产过程组织的结果,是生产系统布置的具体体现,是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公路施工中,现场管理主要包括了现场的安全管理、物料管理、计划管理、設备管理、工具管理、人员管理、排产管理、5S管理等,本文从现场管理的内容和制度入手,分析了公路施工中现场管理的原则,最后给出了加强公路施工中现场管理的措施。  关键字 公路 施工 现场管理 制度 原则 措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公路工程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路基是公路基础前提条件.而在正常情况下又深又厚的土壤构成的软土。如果直接在这种地质上面修道路。会出现路基不均匀下沉,从而公路的使用寿命下降。软土路基的处理问题已成为了影响公路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做出了充分阐述。以供学习参考。  【关键词】:公路施工;软土地基;
[摘要]:建筑结构设计中最核心内容为确定结构方案,而概念设计在确定结构设计方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展示了设计思想的先进性,是结构工程师在特定的建筑空间用整体的概念来完成结构总体方案,主动有意识地处理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结构;概念设计;设计应用;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概念设计的宗旨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及环境条件下,用整
摘要:从建筑结构设计及实际抗震作用的角度,依据对新的抗震规范的规定及理解并结合工作实践,浅谈抗震设计中场地类型、抗震结构体系、建筑实际使用功能以及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等抗震要求和规定的问题,结合工程实际状况,并从中得出了几点体会。关键词:抗震设计 问题探讨 工程实际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自从5·12四川汶川地震以及4·14青海玉树地震后,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
摘要:介绍了桥式起重机车轮啃轨的定义和常见表现形式,从轨道缺陷、车轮缺陷等方面分析了桥式起重机车轮啃轨的原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桥式起重机 啃轨 车轮踏面 起重机金属结构  中图分类号:TH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第三炼钢厂是济钢十五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自2003年投产以来,通过不断的技术装备升级,目前已经发展到配备有3座
摘 要: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具有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本文阐述了规范电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管理的意义。针对电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电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化管理的方法,并对关键方法侧重论证,最后展望施工组织设计的发展方向,对规范化管理进行总结。    关键词: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化;管理方法;电网工程    中图分类号: U665.12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