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长”: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价值回归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ul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作为探究”强调了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指向科学概念的教学需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要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独特感悟,通过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 自主建构
  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从以“自然知识”为核心的性质转为“科学教育”的性质,经历了科学作为知识、科学作为过程、科学作为探究的三个发展阶段。我们从追求事实性知识转变到关注科学概念,实际上是从“科学作为知识” 向“科学作为探究”的质性转变。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看,有用的知识是围绕重要概念或“大观点”来联系和组织的。“科学作为探究”正强调了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指向科学概念的教学需要学生经历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予以关注和研究,现结合科学课堂教学案例作些回顾和梳理,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记忆:科学概念的虚假建构
  “科学概念并不是为儿童所掌握和记忆,也不是用记忆汲取的,而是借助他们自己思维的全部积极性的最紧张工作而产生和成型的。”
   ——维果茨基
  【案例1】《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断
  1.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问:关于声音,你有哪些问题想知道?
  2.形式化的猜想后,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给出各种材料(如尺、橡皮筋等),要求学生通过拨、弹等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交流。
  4.在交流的基础上,初步得出:物体振动了,就会产生声音。
  5.以“用嘴吹空瓶子产生声音”来验证气体发声也是振动的结果。
  6.以“要使产生的声音消失怎么办”这个问题,从反面再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7.讨论“人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组织学生对概念加以运用。
  案例1中学生虽然参与了模仿实验、比较归纳等活动,在行为层面上有了主动的表现,但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大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开展的,缺失内在的诱因,认知状态未被主动开启,导致认知活动仅停留在记忆层面,而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认知内核。对“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概念的获取过程看似流畅、简洁,实际上让学生能感知的具体事实的量与质偏弱,概念概括偏早,缺乏对学生认知生长点的“探底”过程,本应富有思维含量的抽象活动缺失了思维活动的渐进性,没有真正实现概念的“自然生长”。
  二、前概念:科学概念的建构源头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奥苏贝尔
  【案例2】《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片段
  (教師提供一组材料:泡沫、回形针、牙签、瓶盖、西红柿、蜡烛头、石头。)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这些东西同学们都认识吗(投影出示)?如果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认为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呢?填写表格,并说一说猜测的理由。
  (学生开始猜测并填写猜测理由,然后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师:为什么会推测错呢?刚才你们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物体沉浮的?
  生:大小、轻重。
  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和大小、轻重有关吗?
  生:是的。
  师:按照物体的轻、重不同排列,然后按照大、小不同排列。现在,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好像和大小、轻重无关。
  师:同学们,我们明明感觉到物体沉浮和大小、轻重有关,可是,老师提供的材料为什么又使这两个因素无关了呢?物体在水中沉浮究竟和什么有关?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一组材料来观察呢?
  生:应该选择大小一样、轻重不同的一组材料。
  生:应该选择轻重一样、大小不同的一组材料。
  师:是啊!当有两个因素共同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就要对其中一个因素进行控制,再来研究另外一个因素,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教师分别提供学生所述的两组材料,通过观察材料的特点,进而开展实验。)
  案例2中,教师从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开始,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促使学生开始重新思考前概念的正确性。经过思考、交流,教师再次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并不断“搭桥”,材料一步步改变着学生的前概念,概念箭头直指科学概念。
  三、错误:科学概念的建构资源
  “科学就是在改正一个又一个错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科学经常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但是,这些结论不是最终的,而是暂时的。”
   ——卡尔·萨根
  【案例3】《电和煤气烧水,哪个更合算》教学片段
  某市煤气涨价,家长纷纷抱怨。一位小学六年级同学在科学课后问老师:妈妈说煤气又涨价了,不知道现在烧一壶水用煤气合算还是用电更合算。老师,你说这个问题我们能研究吗?
  老师在班上鼓励了这位同学,并请大家都来研究这个问题。但如何开展探究,探究方法是什么,老师没有给予具体指导。
  各小组探究后,教师组织同学们在班上交流,结果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有的说烧一壶水用煤气省钱,有的则说用电省钱,争论不休。
  教师:同学们,每个小组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大家的结论并不一致,可是大家都觉得结论只能是一个,而且都觉得自己的对。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仅仅这样争论下去,都说自己是对的,能最终得出结论、判断出谁对谁错吗?
  教师:大家刚才都说了,要公开展示各自的研究过程、方法和统计的数据,让大家一起来质疑、来评价。下面,咱们各小组一个一个地说。   ……
  教师:通过刚才各小组的过程、方法和数据展示,以及同学们自己的质疑、批评、讨论,大家知道了,要公平地对比两种烧水方法的花费大小,必须注意一些探究的规则。哪个小组没有做好,自己再总结总结,想好了就给大家说一说。
  ……
  教师:无论是从成功的探究中总结的经验,还是从失败的探究中总结的教训,这次经历让每位同学都有了不少收获。这就是挫折和失败的教育价值。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从自己的挫折和教训中得到的收获对自己的长进有时更有影响。
  ……
  在案例3中,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性很强。问题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过程的展开、探究结论的得出在较大程度上也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不仅自主建构了关于不同烧水方法合算程度的知识,而且通过亲历探究,自主建构了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和实验效度的概念。学生在探究、建构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寻找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遭遇挫折和失败,甚至出现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却找不到确切答案的现象。正是这个过程给了学生从错误、挫折中学习的机会。错误应看成是学生积极参与和共同建构概念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是“入门”的积极信号,学生的错误具有积极的、正面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教师的宽容能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愿意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相信经过自己努力会成功。
  四、探究:科学概念的自主建构
  “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自由探究活动,以此来建构他们自己的科学概念。”
   ——大卫·马丁
  有意义学习指的是学生将经验、概念、原理、知识框架建构起联系的过程,正是在概念之间和概念内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产生了有意义学习。建立概念之间联系的重要方法是类比,它是促进学习者在已有概念和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在暴露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学生前概念中可以利用的因素,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寻找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与内在联系,为科学概念的建立牵线搭桥。
  【案例4】《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教学片段
  师:乒乓球瘪了,谁有办法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学生讨论出两种方法:用热水泡;用电吹风吹热风。)
  师:这两个方法到底行不行?小组同学不妨试一试。
  (学生实验,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师:同学们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受热膨胀。
  师: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的决定性因素,是因为谁受热膨胀了呢?
  (学生提出了三种猜想:乒乓球壳和球内空气受熱膨胀,两者共同作用,缺一不可,使得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乒乓球壳受热膨胀,就能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球内空气受热膨胀,就能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师:固体受热能发生体积膨胀吗?同学们能利用简易器材展开实验探究吗(提供铜球、铁环、酒精灯、火柴)?气体受热能发生体积膨胀吗?同学们能利用简易器材展开实验探究吗(提供矿泉水瓶、气球、热水)?
  (学生经过实验,发现本来能通过铁环的铜球在受热后体积膨胀,不能通过铁环;开口套上瘪气球的矿泉水瓶,瓶内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使气球体积明显发生膨胀。)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固体和气体都能受热膨胀,而且气体的体积变化更明显。现在请支持三种猜想的同学分别举一下手?
  (支持猜想三的同学明显增多。)
  师:是不是因为猜想三有更多的同学支持,它就一定是真理呢?
  生:未必,需要继续探究。
  师:就利用瘪乒乓球,还可以怎样进一步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后认为:可以把瘪乒乓球戳个小孔,泡入热水,看看去除球内空气受热膨胀的因素,单凭球壳受热膨胀是否足以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学生实验探究,发现单凭球壳受热膨胀不能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通过加热的方法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的主要原因是:球内空气受热膨胀。)
  案例4中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物体受热膨胀,但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谁受热膨胀?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探究。探究发现,固体和气体都能受热膨胀,而且气体的体积变化更明显。但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再次实验,发现主要原因是球内空气受热膨胀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通过多层次的分析、对比,突显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建构了科学概念。
  五、结语
  科学概念的建构,对于小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当我们已习惯程式化的科学探究操作时,切不可程式化学生的思维。我们唯有在关注科学概念获得的同时,加强对学习者认知形态的透视分析,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才能有助于学生经历科学概念本质的真正转化,构建科学概念体系。其实,科学概念教学不仅承担着具体科学概念的教学任务,还应承担起建构和发展学生认知方式的任务。只有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才是科学概念教学的本质追求。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科学教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3]王晶莹《科学探究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雷富平,男,1973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盐城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主持人。
其他文献
摘 要: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是人教版初中二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所以难,因为初中的应用题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学生缺乏生活、生产经驗,解题有些困难,产生了畏惧心理;另一方面题目长,经常看到后面忘记了前面的,数量多且关系复杂,看完题目头脑一片混乱。应用题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关键词:分式分程 列表法 解应用题  列表法,顾名思义就
期刊
画图法是几何直观的一种常见形式,旨在借助图形帮助学生产生对事物的性质或数量关系直接的感知与认识。图文并茂的形式更迎合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与思维发展特点,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探究解题方法、寻求多种思路、巩固所学知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结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几个实例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数学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有些数
期刊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以下是我就如
期刊
摘 要:小学阶段虽说是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却是培养学生个人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其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发展成才的方向。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掘学生潜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潜力发掘的问题,就如何发掘学生潜力和闪光点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发掘 学生潜力 问题 对策  所谓发掘学生潜力,即在确保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前提
期刊
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导入的目的在于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得当,引到學生的心坎上,引在教材的要点处,才能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及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物理课题和有关的条件,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气氛中导入新课。
期刊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的第六节《何时获得最大利润》与课本配套《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题:“某居民小区在一块一边靠墙(墙长15m)的空地上修建一个矩形花园,花园一边靠墙,另外三边用总长为40m的栅栏围成,如图,求花园的最大面积。  学生解:设BC=x米,则AB= 米,设花园的面积为y平方米,∴y=x· =- x2+20x;  ∵- <0,抛物线的开口向下,  ∴函数有最大值,
期刊
摘 要: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自身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作为教师在允许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也要尽可能地缩小这种差异。本文就初中数学学科方面对学生这种差异的成因和如何转化后进生,以提高学生能力和成绩、缩小这种差异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 因材施教  《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期刊
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知识、思维、心理),教师如何有针对性地运用诱导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研究,以突破障碍,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这就是点拨。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点拨呢?以下是我的肤浅认识:  一、在学生思路阻隔、疑惑丛生时点拨,使其畅通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学生自己能想得通、说得清的自然不必教;学生通过努力仍想不通、说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观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合作交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时期的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有科学教育观、会自我教育、善于合作的探索者。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语文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崭新的学习观念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
期刊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课堂上难免有偶发事件发生。因为偶发事件很容易分散师生注意力,影响教学情绪,授课老师无不对此深感“闹心”。偶发事件既然发生了,就需要授课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寻找、筛选、确定一种最佳的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案进行处理,这却是一件难度较大的教育活动。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并不是不可捉摸、无章可循的,诚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样,偶发事件的处理也有一定的方法,只是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