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脊柱侧凸合并伴轻微神经症状或体征的脊髓空洞患者行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2003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脊柱侧凸合并伴轻微神经症状或体征的脊髓空洞患者19例(研究组),均未接受神经外科手术处理脊髓空洞,而直接行脊柱侧凸矫形术;以同时期收治的9例脊柱侧凸伴明显神经症状或体征的脊髓空洞患者作为对照组,其在矫形手术前先行神经外科手术处理脊髓空洞,之后再行脊柱矫形术。所有病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或钉钩混合系统进行侧凸矫形术。分别测量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胸后凸Cobb角,术前及术后即刻主弯顶椎偏距、顶椎旋转度及躯干偏移。记录围手术期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神经症状或体征的变化。采用t检验对两组的矫形效果和χ2检验对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5个月,平均28.6个月。术前研究组和对照组冠状面主弯Cobb角分别为71°±23°、68°±19°,术后分别为27°±20°、25°±16°;两组的矫形率分别为66%±19%、65%±21%(t=0.136,P=0.89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9°±17°、32°±2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0,P=0.837);术前矢状面胸后凸Cobb角分别为35°±18°、32°±19°,术后分别为25°±10°、23°±9°,二者矫形率分别为50%±58%、57%±53%(t=-0.303,P=0.764),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4°±4°、28°±8°,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769,P=0.490)。术后主弯顶椎偏距、顶椎旋转度及躯干偏移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1例出现椎弓根螺钉过长,对照组1例出现椎弓根钩脱落。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原有神经症状和体征均无加重。
结论对于脊柱侧凸合并伴轻微神经症状或体征的脊髓空洞患者,在神经外科不考虑行预防性手术处理脊髓空洞时,直接行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仍可能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