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与智能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立足于现有的信息智能技术,从战争与后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信息化后勤与智能化后勤的关系及发展趋势,认为信息化管理是现代战争对后勤的业务的必然要求,智能化后勤是信息化后勤发展的高级阶段,智能化会把数据和信息运用到更广阔的空间,最后阐述了美军智能化后勤发展现状并对我军智能化后勤工作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智能化战争;军事后勤
一、绪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战争形态发生改变,而作战需求的改变又是科技进步的推力。从古至今,战争形态经历了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信息化战争阶段。而近些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在现代化战争中逐渐显现,现代战争逐渐体现出智能化的特性。
后勤是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职能是对武装力量实施后勤保障。后勤体制、后勤保障的内容、后勤的保障方式在不同的战争形态下,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二、信息化战争与信息化后勤
在信息化的条件下,战场上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侦察等前方和后方系统都用信息网络联为一体,战场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广泛提高,战场动态信息实时监控和传输,各类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整个战场情况高度透明。此时,前、后方部队融为一体,作战人员与指挥人员实时直接地了解指挥意图及战场情况,加快了作戰的节奏和速度。在信息化战争中,后勤作为数据产生的窗口,直接成为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后勤信息反馈结果直接作用于作战方案设计,贯穿于整个作战进程。
在战争整体层面,信息化战争对于后勤保障的要求变得更高,促使后勤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现代信息战争,物资消耗总量更多,物资种类、物资结构更为复杂,唯有通过标准化的统一编码并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才能对物资进行有效管理,满足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要求。现代信息战争中,军兵种联合作战成为常态,这对兵力投送、物资补充有了更高的要求,若不借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后勤业务进行有效管理,保障速度和质量远远达不到联合作战的要求。现代武器装备大多集合了高精尖技术,维修难度大,技术保障要求高,软件保障尤显重要,战场中逐渐开始体现“前换后修”的特点,因此,唯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尽心搞后勤管理才能完成军事保障任务。
信息化后勤是以“信息主导”的后勤。通过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产生出整体作战效能的倍增效应。利用“信息主导”优势,极大提高人和装备的效能,将后勤保障能力推向精确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战地作战指挥水平,最终将后勤信息优势、保障优势转化成作战优势。信息化条件下,后勤逐渐体现出动态、可视、精确化的特点。资源动态可视,需求即使可知,补给动态可控,手段多样灵活是信息化后勤的显著特点。
三、智能化战争与智能化后勤
智能化战争是信息化战争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数据驱动下的联合作战、协同作战。依托传感器的感知能力及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模型与算法赋予机器以智能,借助强大的通信网络将机器与人进行编组或以机器主战的方式进行作战是智能化战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机器主战、万物互联、算法致胜将成为未来智能化战争表现出来的三个显著特点[1]。而人工智能、网络信息技术和机械化技术群,是支撑未来智能化战争的三大支柱。智能化战争的战场将会呈现出交战形态一线无人、武器平台智能化对抗、交战行动多维精确控制等诸多新特点[2]。
在智能化战争条件下,智能化后勤将更加深入地融入整个作战系统中。此时的后勤不仅是信息化初期,利用信息化的方式对后勤物资进行精细化统计和管理,作为提供数据信息终端为作战指挥员制定方案提供单一的数据。更重要的是隐含在物资储备及保障能力的层面下,通过实时地感知与深入地分析战况,获取到隐藏在数据表面下不易察觉的信息,供指挥员参考,辅助其决策。甚至在强人工智能条件下,直接生成最佳作战方案并执行。在这种条件下,智能化后勤系统将直接融入作战系统中,成为智能作战系统的一个子模块。
在战争整体角度分析,智能化战争对后勤保障的要求将变得更加细致和精确。当作战达到智能化条件,各个装备武器将集成智能模块。装备的使用情况,维护需求变得直观可见。通过智能化的技术保障系统,可将保障任务及方案做到经济、合理、及时、有效。此时的技术保障任务更加集中于软件保障,技术人员在后方对智能模块进行升级,数据传输通信及软件保障任务将成为后勤技术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智能化条件下,物资系统将更为细致。物资系统不仅仅包括军事后勤物资储备数据,以生产、销售、库存为主的第三方数据将作为重要补充加入潜力数据中,通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将相关信息通过接口交互,物资系统将掌握战争经济要素,影响整个战争进程。对于兵力投送和物资运输,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原有传统路径规划算法,智能运输和投送将成为现实。
在军事后勤的角度,智能化后勤就是在现阶段信息化后勤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数据和信息的潜力,将数据和信息运用到更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利用倍增效应,扩大战争效能。智能化条件下,数据和信息贯穿于整个作战系统,后勤与侦查、情报、指挥、作战等系统深入交互,物资保障更加动态、精确,信息提供更加完全。甚至在作战指挥层级,自动化后勤业务占位主导,传统的后勤业务模块将呈现出“隐形化”的特点。
四、信息化后勤与智能化后勤的关系
智能化后勤是信息化后勤的高级表现形式,是信息化后勤发展到后期的必然结果。智能化后勤是在现有信息化后勤的基础上,对战争需求和作战功能进一步完善,以实际作战的观点强化完善系统功能。影响战争结果的关键因素依旧是信息,制信息权仍然是战场制高点。智能化的条件下,智能化水平高的一方在争夺制信息权的斗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可提高指挥效率,利用把握战机赢得战争的胜利。但智能化系统一旦遭到对方渗透或破解,失去制信息权,战争损失也极其惨重。 在技术角度,智能化后勤是信息化后勤的技术积累与高级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美军在原有物资管理自动化系统基础上,于1992年开始了资产可视性系统的建设[3]。在此之后,自动化、计算机、通信、传感器技术逐渐进步,军事强国逐步应用到战场。如今各技术交叉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纷纷取得进展,出现各种成熟的产品、模块、框架、解决方案。这为智能化后勤奠定了技术基础。在未来智能化战争中,各模块调用各自处理结果,作战要素与信息技术高度绑定,各模块相互融合成为后勤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智能化后勤系统涉及的广度和深度要比信息化后勤系统更高,解决的问题也更加具体和复杂。信息化后勤系统一般只涉及军队自身。美军的国防后勤局的标准自动化物资管理系统,海军的物资管理站统一自动数据处理系统,空军的武器系统管理系统,合同数据管理系统等均采用了信息化的手段[3]。其主要解决后勤管理问题,实现军事后勤精细化管理。系统的数据和信息粒度依然在军队层级。而智能化后勤系统不仅仅包括军队层级的数据,也包括社会生产的第三方的细节数据和信息。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数据纷纷纳入智能化后勤系统中,数据和信息的来源更为深入和广阔。采用更细粒度的数据可更科学制定作战方案,甚至将看似不可能的作战方案变为可能。例如后勤动员潜力调查系统,其数据来源不仅仅包括政府机构,甚至可与生产、加工、销售等信息系统相连,以掌握更多的细节。通过数据抽取、转换、加载保存到后勤动员潜力数据仓库中。在业务层级在数据仓库中处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和预测动员活动进程,将动员方案与结果直接运用于作战方案,使整个作战活动更加精确、科学。
智能化战争条件下,后勤保障工作会发生调整。智能化时代,武器作战性能提高,人机协同系统,单兵辅助作战系统逐渐走入战场。强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独自作战成为现实。后勤作为保障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的活动,随作战情形和作战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部队作战形式由大规模、高密度的集群作战向小规模、低密度的精干力量联合作战转变,后勤保障由传统的后方到前方的单线保障向全方位多领域的多向保障转变。传统后勤保障的物资、卫生、技术、设施、军事交通运输等的具体工作内容会顺应作战需求进行转变。信息化条件下,信息保障尤为重要,一旦信息系统瘫痪,作战效率直接受到影响。而在智能化条件下,后勤保障内容甚至会革新。例如在人工智能的参与下,武器命中率及致死率极高,卫生保障工作需要快速调整适应新的战场要求;智能化战争条件下,军事技术装备以精密武器為主,前线维修极为困难,军事技术装备的保障需要依照武器特性进行调整;军事设施的设计、配置、征用、建造、维修等过程均需考虑智能化战争的条件进行。
五、美军智能化后勤发展现状
在后勤物资保障领域,美军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后勤信息化相关技术并延续至今,最早通过引入相对较为先进的RFID技术解决“后勤资源迷雾”问题。其后美国国防部提出了智能后勤运输系统的概念,该系统是美国“联合全资产可视化”计划的一部分。利用系统实现后勤数据可视化访问环境,实时显示军用物资的运输状态。该系统包括了战场物资需求信息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和组织配送等全链条的无缝集成和可视化[45]。
在后勤技术保障领域,智能化后勤技术保障开始应用。复杂武器装备逐渐走向战场,由于其精密与模块化的设计导致维修和维护难度提高,为避免在装备执行任务的时候出现故障,采用故障预测的方法进行预测性维护[4,6]。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学习和总结,打破了的传统模型和专家系统的局限性。
在后勤交通运输保障领域,美军在2014年4月,利用无人直升机自主完成了单兵补给任务的响应和实施过程。在2014年8月,利用无人直升机向战地投放地面无人车辆,并使其自行机动至指定位置,实施区域监视,为作战人员提供信息保障[7]。在现有技术角度,智能后勤运输系统运用了以传感器技术、GPS技术、蜂窝通信技术构建底层基础数据环境,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存储管理数据,以图像识别、语义分析等功能完成智能化分析操作,在终端加载自动化控制技术,实时反馈业务需求,以此实现智能化运输与应用。
近些年,美军在智能化作战领域加大了投入,后勤作为一个结点存在于智能化作战体系之中。美国空军提出“分布式作战”体系及“作战云”概念方案,将海、空、天、网络的跨域协同,实现武器运用从平台中心向互联信息驱动模式转变,完成指挥与控制系统和有人与无人系统集合,把传感器、武器、定位导航和授时以及数据/通信数据链等能力拆分到大量可实时通信的有人和无人平台上[89]。在未来智能化战争的“分布式”作战样式中,人员在后方进行操作管理,无人设备集群通过智能算法完成无人装备的自主发现、识别、协同功能,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最终实现侦察、打击和运输等需求。
六、我军智能化后勤相关工作的思考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军事理论的演变是推动军事革命的两个核心要素,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和美军未来的战略布局,未来后勤保障技术及指挥理论将会向着智能化战争要求进行演变,制信息权依旧是未来战争的制高点。在智能化战争的条件下,一方技术上一旦落后,其损失将更为惨重,而拥有技术优势的一方将更有可能以较小的成本赢得战争的胜利。所以,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研究智能化军事后勤体系迫在眉睫。《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占世界人工智能企业总数的21.67%,排名世界第二[1011]。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技术上的优势,加快思想认识转变,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后勤领域的应用研究水平,缩小与世界先进军队的差距,最终占领赢得战争的制高点。
网络互联是实现智能化作战的条件,数据支撑是实现智能化作战的基础,智能控制是实现智能化作战的关键,自主决策是实现智能化作战的核心,多域一体是达成智能化作战目标的有效保证[10]。因此,未来智能化实战的新式军事理论、新型作战体系需要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发展。智能化战场必然是体系间的对抗,后勤与作战也必将高度融合。所以,我们更要打破传统隶属关系,加快联勤保障体系建设,充分构建新型作战力量,利用新型动态资源,满足智能化战争作战要求。 智能化后勤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技术加入智能化领域中。这些技术一旦满足后勤业务的需要,就会推动后勤业务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所以,总结出一套方法,研究如何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军事后勤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现有智能化技术,其发展进程并未统一,不能过分依赖现有处理结果,应加强对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达到成熟要求后进行大规模应用。另外,对于智能化后勤,反渗透工作尤为重要。敌方可以根据我方部分数据、行为、算法推测出我方整体规划。甚至利用程序改变我方数据的处理结果。数据泄露、数据欺骗都会比以往更有可能导致战争失败,所以,在智能化时代,数据安全会变得更加重要。
七、结语
军事后勤信息化管理是现代战争对后勤的业务的必然要求,智能化后勤也是信息化后勤发展的高级阶段,智能化会把数据和信息运用到更广阔的空间。加强智能化建设,提高部队战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单延军.浅析部队后勤信息化建设[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6(10).
[2]蒋亚民.智能化系统重塑未来战场[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9,33(01):2124.
[3]彭修遠.美军信息化后勤保障经验对武警部队后勤保障信息化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474.
[4]徐鹏飞,彭琦,刘嘉祁,陈玉明.国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8,36(S1):244247.
[5]熊伟,陈学广.基于MAS的智能后勤运输系统的建模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12):7072.
[6]赵媛媛,陈姝.国外军用车辆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的最新发展[J].国外坦克,2017(11):3841.
[7]蔡明春,吕寿坤.智能化战争形态及其支撑技术体系[J].国防科技,2017,38(01):9498.
[8]李风雷,卢昊,宋闯,郝明瑞.智能化战争与无人系统技术的发展[J].无人系统技术,2018,1(02):1423.
[9]蒋琪,申超,张冬青.认知/动态与分布式作战对导弹武器装备发展影响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2016(03):16+11.
[10]张海,陈小龙,张财生,黄勇.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化海战模式[J].科技导报,2019,37(12):8691.
[11]贾珍珍,金宁.智能化战争的作战样式[J].军事文摘,2019(01):2831.
作者简介:李天龙(1988— ),男,汉族,重庆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后勤信息化;方文琼(1982— ),女,汉族,湖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防经济;卢春(1989— ),女,汉族,河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后方勤务。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智能化战争;军事后勤
一、绪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战争形态发生改变,而作战需求的改变又是科技进步的推力。从古至今,战争形态经历了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信息化战争阶段。而近些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在现代化战争中逐渐显现,现代战争逐渐体现出智能化的特性。
后勤是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职能是对武装力量实施后勤保障。后勤体制、后勤保障的内容、后勤的保障方式在不同的战争形态下,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二、信息化战争与信息化后勤
在信息化的条件下,战场上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侦察等前方和后方系统都用信息网络联为一体,战场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广泛提高,战场动态信息实时监控和传输,各类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整个战场情况高度透明。此时,前、后方部队融为一体,作战人员与指挥人员实时直接地了解指挥意图及战场情况,加快了作戰的节奏和速度。在信息化战争中,后勤作为数据产生的窗口,直接成为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后勤信息反馈结果直接作用于作战方案设计,贯穿于整个作战进程。
在战争整体层面,信息化战争对于后勤保障的要求变得更高,促使后勤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现代信息战争,物资消耗总量更多,物资种类、物资结构更为复杂,唯有通过标准化的统一编码并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才能对物资进行有效管理,满足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要求。现代信息战争中,军兵种联合作战成为常态,这对兵力投送、物资补充有了更高的要求,若不借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后勤业务进行有效管理,保障速度和质量远远达不到联合作战的要求。现代武器装备大多集合了高精尖技术,维修难度大,技术保障要求高,软件保障尤显重要,战场中逐渐开始体现“前换后修”的特点,因此,唯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尽心搞后勤管理才能完成军事保障任务。
信息化后勤是以“信息主导”的后勤。通过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产生出整体作战效能的倍增效应。利用“信息主导”优势,极大提高人和装备的效能,将后勤保障能力推向精确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战地作战指挥水平,最终将后勤信息优势、保障优势转化成作战优势。信息化条件下,后勤逐渐体现出动态、可视、精确化的特点。资源动态可视,需求即使可知,补给动态可控,手段多样灵活是信息化后勤的显著特点。
三、智能化战争与智能化后勤
智能化战争是信息化战争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数据驱动下的联合作战、协同作战。依托传感器的感知能力及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模型与算法赋予机器以智能,借助强大的通信网络将机器与人进行编组或以机器主战的方式进行作战是智能化战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机器主战、万物互联、算法致胜将成为未来智能化战争表现出来的三个显著特点[1]。而人工智能、网络信息技术和机械化技术群,是支撑未来智能化战争的三大支柱。智能化战争的战场将会呈现出交战形态一线无人、武器平台智能化对抗、交战行动多维精确控制等诸多新特点[2]。
在智能化战争条件下,智能化后勤将更加深入地融入整个作战系统中。此时的后勤不仅是信息化初期,利用信息化的方式对后勤物资进行精细化统计和管理,作为提供数据信息终端为作战指挥员制定方案提供单一的数据。更重要的是隐含在物资储备及保障能力的层面下,通过实时地感知与深入地分析战况,获取到隐藏在数据表面下不易察觉的信息,供指挥员参考,辅助其决策。甚至在强人工智能条件下,直接生成最佳作战方案并执行。在这种条件下,智能化后勤系统将直接融入作战系统中,成为智能作战系统的一个子模块。
在战争整体角度分析,智能化战争对后勤保障的要求将变得更加细致和精确。当作战达到智能化条件,各个装备武器将集成智能模块。装备的使用情况,维护需求变得直观可见。通过智能化的技术保障系统,可将保障任务及方案做到经济、合理、及时、有效。此时的技术保障任务更加集中于软件保障,技术人员在后方对智能模块进行升级,数据传输通信及软件保障任务将成为后勤技术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智能化条件下,物资系统将更为细致。物资系统不仅仅包括军事后勤物资储备数据,以生产、销售、库存为主的第三方数据将作为重要补充加入潜力数据中,通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将相关信息通过接口交互,物资系统将掌握战争经济要素,影响整个战争进程。对于兵力投送和物资运输,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原有传统路径规划算法,智能运输和投送将成为现实。
在军事后勤的角度,智能化后勤就是在现阶段信息化后勤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数据和信息的潜力,将数据和信息运用到更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利用倍增效应,扩大战争效能。智能化条件下,数据和信息贯穿于整个作战系统,后勤与侦查、情报、指挥、作战等系统深入交互,物资保障更加动态、精确,信息提供更加完全。甚至在作战指挥层级,自动化后勤业务占位主导,传统的后勤业务模块将呈现出“隐形化”的特点。
四、信息化后勤与智能化后勤的关系
智能化后勤是信息化后勤的高级表现形式,是信息化后勤发展到后期的必然结果。智能化后勤是在现有信息化后勤的基础上,对战争需求和作战功能进一步完善,以实际作战的观点强化完善系统功能。影响战争结果的关键因素依旧是信息,制信息权仍然是战场制高点。智能化的条件下,智能化水平高的一方在争夺制信息权的斗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可提高指挥效率,利用把握战机赢得战争的胜利。但智能化系统一旦遭到对方渗透或破解,失去制信息权,战争损失也极其惨重。 在技术角度,智能化后勤是信息化后勤的技术积累与高级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美军在原有物资管理自动化系统基础上,于1992年开始了资产可视性系统的建设[3]。在此之后,自动化、计算机、通信、传感器技术逐渐进步,军事强国逐步应用到战场。如今各技术交叉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纷纷取得进展,出现各种成熟的产品、模块、框架、解决方案。这为智能化后勤奠定了技术基础。在未来智能化战争中,各模块调用各自处理结果,作战要素与信息技术高度绑定,各模块相互融合成为后勤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智能化后勤系统涉及的广度和深度要比信息化后勤系统更高,解决的问题也更加具体和复杂。信息化后勤系统一般只涉及军队自身。美军的国防后勤局的标准自动化物资管理系统,海军的物资管理站统一自动数据处理系统,空军的武器系统管理系统,合同数据管理系统等均采用了信息化的手段[3]。其主要解决后勤管理问题,实现军事后勤精细化管理。系统的数据和信息粒度依然在军队层级。而智能化后勤系统不仅仅包括军队层级的数据,也包括社会生产的第三方的细节数据和信息。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数据纷纷纳入智能化后勤系统中,数据和信息的来源更为深入和广阔。采用更细粒度的数据可更科学制定作战方案,甚至将看似不可能的作战方案变为可能。例如后勤动员潜力调查系统,其数据来源不仅仅包括政府机构,甚至可与生产、加工、销售等信息系统相连,以掌握更多的细节。通过数据抽取、转换、加载保存到后勤动员潜力数据仓库中。在业务层级在数据仓库中处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和预测动员活动进程,将动员方案与结果直接运用于作战方案,使整个作战活动更加精确、科学。
智能化战争条件下,后勤保障工作会发生调整。智能化时代,武器作战性能提高,人机协同系统,单兵辅助作战系统逐渐走入战场。强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独自作战成为现实。后勤作为保障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的活动,随作战情形和作战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部队作战形式由大规模、高密度的集群作战向小规模、低密度的精干力量联合作战转变,后勤保障由传统的后方到前方的单线保障向全方位多领域的多向保障转变。传统后勤保障的物资、卫生、技术、设施、军事交通运输等的具体工作内容会顺应作战需求进行转变。信息化条件下,信息保障尤为重要,一旦信息系统瘫痪,作战效率直接受到影响。而在智能化条件下,后勤保障内容甚至会革新。例如在人工智能的参与下,武器命中率及致死率极高,卫生保障工作需要快速调整适应新的战场要求;智能化战争条件下,军事技术装备以精密武器為主,前线维修极为困难,军事技术装备的保障需要依照武器特性进行调整;军事设施的设计、配置、征用、建造、维修等过程均需考虑智能化战争的条件进行。
五、美军智能化后勤发展现状
在后勤物资保障领域,美军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后勤信息化相关技术并延续至今,最早通过引入相对较为先进的RFID技术解决“后勤资源迷雾”问题。其后美国国防部提出了智能后勤运输系统的概念,该系统是美国“联合全资产可视化”计划的一部分。利用系统实现后勤数据可视化访问环境,实时显示军用物资的运输状态。该系统包括了战场物资需求信息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和组织配送等全链条的无缝集成和可视化[45]。
在后勤技术保障领域,智能化后勤技术保障开始应用。复杂武器装备逐渐走向战场,由于其精密与模块化的设计导致维修和维护难度提高,为避免在装备执行任务的时候出现故障,采用故障预测的方法进行预测性维护[4,6]。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学习和总结,打破了的传统模型和专家系统的局限性。
在后勤交通运输保障领域,美军在2014年4月,利用无人直升机自主完成了单兵补给任务的响应和实施过程。在2014年8月,利用无人直升机向战地投放地面无人车辆,并使其自行机动至指定位置,实施区域监视,为作战人员提供信息保障[7]。在现有技术角度,智能后勤运输系统运用了以传感器技术、GPS技术、蜂窝通信技术构建底层基础数据环境,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存储管理数据,以图像识别、语义分析等功能完成智能化分析操作,在终端加载自动化控制技术,实时反馈业务需求,以此实现智能化运输与应用。
近些年,美军在智能化作战领域加大了投入,后勤作为一个结点存在于智能化作战体系之中。美国空军提出“分布式作战”体系及“作战云”概念方案,将海、空、天、网络的跨域协同,实现武器运用从平台中心向互联信息驱动模式转变,完成指挥与控制系统和有人与无人系统集合,把传感器、武器、定位导航和授时以及数据/通信数据链等能力拆分到大量可实时通信的有人和无人平台上[89]。在未来智能化战争的“分布式”作战样式中,人员在后方进行操作管理,无人设备集群通过智能算法完成无人装备的自主发现、识别、协同功能,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最终实现侦察、打击和运输等需求。
六、我军智能化后勤相关工作的思考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军事理论的演变是推动军事革命的两个核心要素,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和美军未来的战略布局,未来后勤保障技术及指挥理论将会向着智能化战争要求进行演变,制信息权依旧是未来战争的制高点。在智能化战争的条件下,一方技术上一旦落后,其损失将更为惨重,而拥有技术优势的一方将更有可能以较小的成本赢得战争的胜利。所以,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研究智能化军事后勤体系迫在眉睫。《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占世界人工智能企业总数的21.67%,排名世界第二[1011]。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技术上的优势,加快思想认识转变,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后勤领域的应用研究水平,缩小与世界先进军队的差距,最终占领赢得战争的制高点。
网络互联是实现智能化作战的条件,数据支撑是实现智能化作战的基础,智能控制是实现智能化作战的关键,自主决策是实现智能化作战的核心,多域一体是达成智能化作战目标的有效保证[10]。因此,未来智能化实战的新式军事理论、新型作战体系需要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发展。智能化战场必然是体系间的对抗,后勤与作战也必将高度融合。所以,我们更要打破传统隶属关系,加快联勤保障体系建设,充分构建新型作战力量,利用新型动态资源,满足智能化战争作战要求。 智能化后勤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技术加入智能化领域中。这些技术一旦满足后勤业务的需要,就会推动后勤业务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所以,总结出一套方法,研究如何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军事后勤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现有智能化技术,其发展进程并未统一,不能过分依赖现有处理结果,应加强对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达到成熟要求后进行大规模应用。另外,对于智能化后勤,反渗透工作尤为重要。敌方可以根据我方部分数据、行为、算法推测出我方整体规划。甚至利用程序改变我方数据的处理结果。数据泄露、数据欺骗都会比以往更有可能导致战争失败,所以,在智能化时代,数据安全会变得更加重要。
七、结语
军事后勤信息化管理是现代战争对后勤的业务的必然要求,智能化后勤也是信息化后勤发展的高级阶段,智能化会把数据和信息运用到更广阔的空间。加强智能化建设,提高部队战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单延军.浅析部队后勤信息化建设[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6(10).
[2]蒋亚民.智能化系统重塑未来战场[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9,33(01):2124.
[3]彭修遠.美军信息化后勤保障经验对武警部队后勤保障信息化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474.
[4]徐鹏飞,彭琦,刘嘉祁,陈玉明.国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8,36(S1):244247.
[5]熊伟,陈学广.基于MAS的智能后勤运输系统的建模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12):7072.
[6]赵媛媛,陈姝.国外军用车辆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的最新发展[J].国外坦克,2017(11):3841.
[7]蔡明春,吕寿坤.智能化战争形态及其支撑技术体系[J].国防科技,2017,38(01):9498.
[8]李风雷,卢昊,宋闯,郝明瑞.智能化战争与无人系统技术的发展[J].无人系统技术,2018,1(02):1423.
[9]蒋琪,申超,张冬青.认知/动态与分布式作战对导弹武器装备发展影响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2016(03):16+11.
[10]张海,陈小龙,张财生,黄勇.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化海战模式[J].科技导报,2019,37(12):8691.
[11]贾珍珍,金宁.智能化战争的作战样式[J].军事文摘,2019(01):2831.
作者简介:李天龙(1988— ),男,汉族,重庆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后勤信息化;方文琼(1982— ),女,汉族,湖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防经济;卢春(1989— ),女,汉族,河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后方勤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