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广饶海相灰岩油藏的勘探与成因机制探讨

来源 :海相油气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6960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东营凹陷南部的广饶油藏为一奥陶系灰岩残丘山整带含稠油的大潜山油藏,其埋藏深度为634.4 ̄1575.0m,现已探明含油面积30.7km^2。1990年发现一个山头含油,1991 ̄1993年发现多个山头含油,1996 ̄1997年在各山头之间的部位钻探,结果探明潜山带南部整带含油。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证实,该油藏不仅是今生储潜山油藏,还是烃类经基岩风化壳运移、聚集而形成的稠油油藏。形成稠油的主要
其他文献
残留型地具有抬升剥蚀剧烈,原形盆地难以恢复,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和建造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复杂,热演化程度较高,油气保存条件复杂等特点,但是残留型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
北非、北美的几个勘探实例表明油气超系统超越于盆地之上,是由共享相似源岩的若干孤立油气系统构成的油气成因地质单元。油气超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确定区域重要烃源岩,建立超系
轮南地区迄今以奥陶系为目的钻井约52口,几科均提示出储集空间以缝洞为主,属碳酸盐岩缝油型储集层从相干体计算技术、地震一测井联合反演技术及模式识别技术为主体的综合地球物理
从晚震旦世开始至中三叠世,苏泊皖地区沉积了三套巨厚的烃源岩系:上震旦统-上奥陶统,石炭系-二叠系、下三叠统。三套烃源岩热演化特点不同,特别是下古生界油源岩经历了加里东、印支
<正> 早奥陶世,塔中地区为统一的开阔的碳酸盐台地,沉积一套巨厚的以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灰质白云岩夹白云岩地层。下奥陶统沉积后,发生构造变形和抬升暴露,塔中低凸起形成,
长期以来,江汉盆地二叠纪、三叠纪海相碳酸盐岩地层的油气勘探前景不明朗。通过本次对井中海相地层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分析,认为油气勘探前景较好。1 有机包裹体丰度高储层中烃
<正> 围绕地质时间坐标的建立和优化,地层学经历了三次重要革命,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地层学形态:斯坦诺地层学(1669)、史密斯地层学(1817)和高分辨率地层学(1968)(表1)。
在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下铁统马家沟组五段三口井(陕参1井、陕42井和17井)20个碳酸盐岩烃源岩样品沥青“A”和沥青“C”抽提物饱和烃馏分中均检测出了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研究发现在3100~3800m埋深范
大地电磁测深(MT)资料解释的核心是反演问题,其反演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局部方法和全局方法.局部方法基于最小方差原理,依赖于目标函数的导数求解,因而其解依赖于初始模型,容易
<正> 油气微渗漏在垂向上具有一定的分区结构,这种结构是由油气藏和围岩的孔隙结掏、空间结构、地质结构和物理化学环境所决定的。油气向上渗漏的微泡迁移机制被人们普遍地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