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音回响 岁月峥嵘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anjiang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4月14日晚,二胡艺术家王国潼先生八十华诞“岁月回响”二胡音乐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精彩呈现。音乐会以独奏、协奏、重奏、齐奏等多种形式再现多部二胡经典名作,《光明行》《二泉映月》《三门峡畅想曲》《喜看麦田千层浪》《太行随想》等一首首观众喜爱的作品由广东民族乐团与王国潼、王憓、曹玉荣等胡琴名家成功演绎,实为一场二胡音乐的饕餮盛宴。虽然这些曲目在王老师手中已经不知演奏了多少遍,但当晚听起来依然有着独特的意味。
  这是一场期待已久、意义特别的演出,按我国传统的虚岁算法,今年恰逢王国潼先生80岁,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全身心地投入于二胡的演奏、教学、创作、理论研究、乐器研发、音像出版、社会普及、国际交流等各个领域,为中国当代二胡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王国潼先生与广东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合作的这场演出,让听众们不仅欣赏到一台美妙的音乐会,更是从中领略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家深厚的艺术功力、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与迷人的大家风范。正如王国潼先生的好友、音乐学家刘再生先生在音乐会后所说:“王国潼是发扬刘天华改进国乐精神最优秀的传人,每年在香港和内地多次举办刘天华作品音乐会可谓独一无二。他早年以刘文金创作《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开辟了二胡快弓道路,遂有当今二胡多元化走向世界乐坛的辉煌!八十之年,宝刀不老,炉火纯青,演奏《二泉映月》感动我落泪。他是世界级演奏家在中国的一个典范与榜样。这次和广东民族乐团的音乐会在陈佐辉团长和音乐总监张列指挥与司冰琳主持及全体乐团成员共同努力下,堪称完美、一流!”
  一、根植传统 抱朴含真
  一代民族音乐宗师刘天华是中国近代二胡艺术的奠基人。上个世纪20年代,文化界被崇洋和复古思潮所笼罩,他以果敢的胆识和魄力开拓创新,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寻求希望。如今90年过去了,当年他提出“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理想在一代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下日益成为现实。国内外演奏刘天华作品和研究其创作思想的学者大有人在,但是王国潼先生一生将刘天华的二胡音乐奉为至上经典,在对其改进国乐精神发扬广大,对其作品深层内涵的挖掘与诠释的音乐家中,王国潼是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以几十年的聚焦之力把刘天华二胡音乐提升到的超越前人和同辈的高度,并将这些研究成果以音乐会或论文的形式推广至大众层面,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王国潼从青少年时期就把刘天华视为学习的榜樣。上个世纪50年代从恩师陈振铎先生处听到刘天华的事迹,便立志要成为一位像刘天华那样以“改进国乐”为终身志向的音乐家。作为“刘天华二胡艺术第三代传人之第一人”(赵沨语),他对刘天华二胡作品和“改进国乐”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当代二胡艺术承前启后的领军人物。当晚的音乐会以1931年刘天华“为表达对光明的向往、讴歌民众奋进精神”而谱写的《光明行》开场。王国潼对于刘天华二胡音乐作品有着权威的解读,这并非仅仅因为他是刘天华的再传弟子,而是他以做学问式的严谨态度深入钻研音乐作品,对每一首二胡作品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独到诠释,认真考虑每一个弓法和指法的制订,甚至分别用简谱和五线谱仔细地手抄“十大名曲”,表现出他一以贯之的细致踏实的作风与求真求实的精神。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刘天华二胡音乐。{1}音乐会上,还演出了1932年5月11日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烛影摇红》。因当年在北京天桥采集锣鼓谱而感染猩红热突然离世,这也成为他的最后一首二胡作品。或许由于乐曲采用了当时民族器乐很少使用的12/8复拍子节奏,常被误解为像圆舞曲般强-弱-弱的节拍律动,好似一首轻松愉快的舞曲。王国潼对此却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这首乐曲表现的是刘天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甘于现实束缚、积极进取的精神,作品充满着激越奋进的情感和顽强不屈的意志,这让乐曲的内涵变得更为深刻丰富。对于传统乐曲改编尺度的把握与衡量,他取虔诚而谨慎的态度,饱含一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而正是这种“敬畏”使得他的作品既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曲风,又有着春风化雨般的推动力。他曾说:“多年来我对传统的经典名曲一直不敢大胆改写,只用不触动原作又能丰富原作的写法。我也是迈着很小的步子,力求让传统的经典名曲能够富有新意,演出实践证明这种作法是受大多数听众欢迎的。”其实,在文化日新月日的当下,面对传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先生一样留一份温情,多一份敬意。
  《二泉映月》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二胡作品之一,王国潼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演奏过无数遍这首经典名曲。他演奏的《二泉映月》深沉苍劲、刚柔相济,被誉为“最贴近阿炳二胡音乐风格的权威演绎”,曾获得1989年中国唱片总公司首届“金唱片奖”。当年为他颁奖的是时任国家副总理的习仲勋同志,显示出老一辈领导人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关怀。音乐会当晚的演奏尽显一代二胡大家对该作品深刻的理解与深情的表达,音乐的抑扬顿挫与高低起伏是那样生动自然,扣人心弦。听王国潼的演奏,似乎把观众带入他与阿炳穿越时空的对话中。而这种“深刻”与“深情”并非与生俱来。王国潼有着超出一般演奏家的勤奋与钻研精神,他曾经与彭修文先生相约一起探访阿炳的故乡,对阿炳其人与其二胡音乐的传统细致研究、反复揣摩。为了与阿炳的演奏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他开创性地与乐器制作家满瑞兴师傅合作研制“低调粗弦二胡”,确定其乐器的形制与琴弦的规格,这一贡献使其获得了中国文化科技成果奖。音乐会现场“低调粗弦二胡”拥有的浑厚深沉的音色与王国潼精妙得当的演奏珠联璧合,让人听后回味无穷。
  二、乐如其人 气韵化神
  对于传统音乐艺术的继承与弘扬,是王国潼艺术追求的中轴线,但其求新求变、开拓创新的精神却从未停歇。纵观王国潼的艺术生涯,六十多年来他始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发展和创新。在一次次的自我超越中,他从一位优秀的二胡演奏家升华为具有突出贡献的一代二胡艺术名家。王国潼是讲究技术的实力派,当年所开创快速自然跳弓的新技法一直影响至今。像当年刘天华一样,他悉心吸取并借鉴小提琴成熟的演奏技巧,恰当而合理地运用到二胡上。他几十年来刻苦练琴,从不间断,这种恒心和毅力来自于他对事业的热爱,让他始终保持着一名优秀演奏家的雄厚实力与高水平的演奏状态,音乐会的表现可谓艺惊四座!他的演奏具有一种内在的激情,动人心魄,始终不渝地挖掘每一首乐曲的深层内涵,成为二胡界的一代大师!   王国潼的演奏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在舞台上看似表情严肃,很少多余的肢体动作,拉奏的音乐却光彩四溢,感人至深。汉代成书的音乐美学著作《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为伪。”这是两千多年前先贤们对于“乐”的思考,那时候中国人“乐”之观念,歌、舞、乐的表达皆发自内心深处,通过乐器的演奏展现出来。深沉而厚重的情感体现出人的教养与德行,气势盛大足以出神入化,这种和谐顺化之气积聚于心中,美好的光华发扬于外,由内至外的状态是一个人的真情流露,这样的音乐是无法伪装出来。这种至高无上的“乐”之精神在王国潼的音乐中得到充分地实践与发扬。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便是这种哲学思想在演奏领域高境界的体现。
  三、钟情创作 求索不止
  在王国潼艺术生涯的六十年间,二胡曲的创作一直是他贯穿始终的事业。他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创作二胡小品,到后来各种不同风格与形式的二胡新作问世,这些题材广泛、雅俗共赏的二胡曲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鲜活的时代气息,对推动当代二胡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外音乐史上,尤其在器乐演奏领域,有很多既是演奏家同时又是作曲家双重身份的事例,他们兼顾两域,以演奏事业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尤其在发挥乐器性能与表现力方面成就突出。有的涉猎作曲领域最初常常是与职业作曲家合作,有的则是从乐器本身出发,凭借常年积累的演奏经验与音乐素养探索创作之路,为历史留下不少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这是一个颇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王国潼作为一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他的二胡音乐创作与职业作曲家有着不一样的出发点。作为演奏家,他首先以“听众是否接受和喜爱”为创作前提;作为一名教育家他以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奏水准和充实教材曲目为创作的实际需要,因此可以说听众的接受程度和二胡教材的建设是他创作的动力和目的。比如这次音乐会演出的他1965年根据张撷成的板胡曲《翻身不忘共产党》改编了二胡独奏曲《翻身歌》,由板胡曲到二胡曲,充分发挥二胡快速自然跳弓和各种滑音、装饰音的演奏技巧,把人们翻身解放的欢乐喜庆之情和对往昔苦难岁月的回忆表现得淋漓尽致。由广东民族乐团乐队首席、二胡演奏家曹玉荣倾情演奏。
  王国潼后来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工作期间,有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和演出需要,创作改编了不少听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比如音乐会的下半场由广东民族乐团乐队首席曹玉荣担任领奏,带领二十幾位年轻演奏家们演奏的《喜看麦田千层浪》,是1973年王国潼与李秀琪创作的二胡齐奏作品。长期以来他致力于追求二胡作品的旋律性、可听性和风格性,展现人们真切的思想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当现代作曲技法和新潮观念涌来的时候,他一度对自己的创作方向感到茫然,曾疑虑这种极具风格性和可听性的写作路径是否太落伍、太守旧。后来经过不断地思考与实践,他坚定自己要走的是“贴近民众的路线”,发扬一名弓弦演奏家对旋律性的敏感和天赋,不愿为了追求新奇而舍弃自己的专业优势。
  无论改编还是创作,王国潼的艺术观念和事业情怀继承了刘天华当年所提出的“顾及一般民众”。他主张各种不同风格的二胡作品多元并存,以身体力行的创作来满足不同层面和审美需求的听众。1991年定居香港至今,王国潼创作、改编了两百多首二胡曲,其创作热情丝毫不减当年。他应邀到香港演艺学院担任中乐系主任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满足香港二胡爱好者的需要,他改编了许多广东音乐和家喻户晓的怀旧金曲,让听众们在自己所熟悉的音乐中感受到二胡艺术之美。同时创作了《帝女花幻想曲》《音画——渔舟唱晚》《太行随想》《南国风情》等二胡新作,许多作品在海内外演出中备受欢迎,极大地推动了香港中乐事业的发展。音乐会上演出的《太行随想》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作品2010年初定稿后,在香港、日本等地公演获得好评。从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王国潼创作的新手法和新立意。音乐会的压轴曲目《岁月回响主题曲》是他为自己80华诞而特别创作,于他本人而言,这部作品是他二胡艺术之路的回顾与浓缩,展现他数十年来从事二胡音乐创作的心路历程。
  四、黄金履历 艺术常青
  最优化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是各行各业取得成功所不能缺少的。我们回顾王国潼的“黄金履历”便能够感受到,他每一个阶段的成长、成才之路都似乎为日后成为一代二胡艺术领军人物而奠定基础。195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先后师从于陈振铎、蒋风之、丁珰、蓝玉崧,1958年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深造。1960年,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向文化部打报告要求王国潼提前毕业留校任教,使他在21岁时破格成为民乐系的二胡教师。1961年他编写的《二胡音阶练习》《二胡快弓练习》和《二胡指法技巧练习》属于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批二胡教材。1972年在彭修文先生提议下,他调至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任乐队首席和艺术指导,获得大量艺术实践锻炼和舞台经验。使他在二胡演奏艺术方面更趋成熟,形成了技巧娴熟老练、诠释作品深刻、内在气质浑厚、细腻而又大气的鲜明风格,升华为出类拔萃的二胡演奏家之一。六七十年代王国潼改编、创作的《翻身歌》《怀乡曲》《奔驰在千里草原》《喜看麦田千层浪》《雨打芭蕉》等二胡作品,是他介入二胡音乐创作的成功尝试,为日后在音乐创作领域的扩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983年11月调回中央音乐学院任民乐系主任,回归到二胡教学领域,在此前后他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国内外的二胡演奏家。
  1991年6月王国潼应香港演艺学院邀请任驻院顾问,后正式出任该院中乐系主任。当时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全国二胡学术领头人的王国潼赴香港任教,其贡献不仅是将内地先进的二胡演奏水准、教学理念等带到香港,积极推动香港中乐事业,开辟二胡艺术在香港这个国际化都市的发展,培养香港听众的中乐审美情趣和热爱民族文化的素养,更为重要的是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改变香港“国乐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而身体力行地弘扬传播民族音乐。数十年来,他以香港为中心,用音乐会、演出、大师班、讲座等的各种形式向香港这个深受西方文化浸染的城市展示魅力非凡的二胡艺术,这种深度参与和投入大众音乐生活的经历,显示出他格局宽阔、独具一格的学术视野,也成为他二胡事业获得赞誉的重要方面。这位处于“金字塔”塔尖的二胡演奏家从未将自己的能量局限在象牙塔中,他心里承载着对音乐事业的大爱情怀,承载着为建设“金字塔”宽厚的根基而努力的使命感,这种特殊的历史贡献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示出重要的影响力。   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看似是最优的知识结构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这期间事业与生活之路上有打击、有横祸、有欺骗,但王国潼始终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困境。任何的困难和坎坷都磨不掉他那颗热爱音乐、视音乐为生命的赤诚之心。在与他的接触中,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他的为人处世,对事直言不讳、爱憎分明,待人却温润如玉、幽幽如兰,举手投足尽显君子之风。这看似是情商论或者性格决定命运之说的唯“心”论,但笔者却认为是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极为重要的因素。支撑这种唯“心”论的,其实是他将其生命体验融入二胡事业的坚定信念,因为这种信念而让他在人生变迁中淡然超脱,也正是这种信念让他在二胡音乐创作理念与技术上融会贯通,在对刘天华二胡艺术的深入研究以及二胡艺术的国内外推广之路上乐此不疲、殚精竭虑。
  这场音乐会激越与柔情完美交织,每一个精彩瞬间都是王国潼音乐人生的缩影,每一段音乐都是他人生历程的注脚。在星转斗移的时空岁月中,他用别有洞天的二胡艺术创造了开阔壮美的人生图景。王国潼艺术常青的秘诀在哪里?不盲目追赶潮流,在各种艺术形式与新潮音乐创作技术之间,发现各自的优点择而取之,坚持自己的艺术品味,这意味着既不能固步自封,又要时刻保持着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和判断。王国潼六十年来专注于二胡的演奏、教学和创作,构成其成就坚实的“铁三角”,六十年不间断的音乐实践与永不停息的求知探索无疑是形成今天王国潼二胡艺术参天大树的生命之源。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学习至今整整一个甲子,他以高度敬业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辛勤耕耘乐坛六十载,铸就了二胡艺术的辉煌。
  在器乐表演艺术领域,80岁高龄仍然可以开数场精彩的专场音乐会,这需要何等的勇气、自信与魄力!了解王国潼的人都知道,这看似是一个奇迹,实则这种雄厚的艺术实力来自于他对音乐事业的大爱和自强不息的进取心,其充沛的精力来源于恬淡虚无的养生之道和开朗豁达的心境。而他的养生之道与常人所不同的是,他将练琴与健身并重,把对二胡事业的热爱与对生命健康的珍惜融为一体。王国潼将“岁月回响”作为2018年音乐会巡演的主题,不仅与其创作的作品《岁月回响主题曲》相吻合,也仿佛是其音乐成就之交响。从1月6日香港文化中心的揭幕音乐会到4月14日广州星海音乐厅,再到5月12日天津音乐厅以及5月30日即将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今年的音乐会巡演及其系列活动积王国潼毕生之功,如《满江红》中“八千里路云和月”,何其壮美,展现出一代二胡艺术家音乐与人生精彩而丰厚的画卷!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让我们祝愿王国潼先生身体康健艺术常青,赤诚之心再铸辉煌!
  {1} 1995年为纪念刘天华100周年诞辰,在香港沙田大会堂举行《王国潼音乐会——刘天华作品全集》,并录制出版王国潼二胡独奏《刘天华十大名曲百年诞辰珍藏版》CD唱片。2005年为纪念刘天华诞辰110周年,编著出版《刘天华二胡曲——王国潼演奏谱及其诠释》,同年與儿子合作在香港大会堂举行“王国潼、王憓二胡音乐会——纪念刘天华110周年诞辰”。2012年6月8日刘天华先生逝世80周年祭日,在香港二胡艺术中心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其中5月30日在香港大会堂高座演奏厅举办王国潼二胡示范讲座“刘天华二胡曲之演绎”;6月8日和9日在香港理工大学蒋震剧院举行“王国潼、王憓二胡音乐会”专场演奏刘天华十首二胡曲及其传谱的经典名曲;出版王国潼演奏的刘天华十首二胡曲最新乐队协奏版(由作曲家顾冠仁、周成龙、徐景新编配),附刘天华百年诞辰珍藏版双CD套装;2015年刘天华诞辰120周年,他于9月5日在香港高山剧场举行“王国潼、王憓二胡音乐会——纪念刘天华120周年诞辰”;同年到浙江音乐学院任特聘教授,于12月19日统筹策划该院国乐系第一场音乐会,以刘天华十大名曲和传谱经典名曲为主题的“纪念刘天华诞辰120周年二胡音乐会”等。
  司冰琳 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为中国歌剧界的领军人物,金湘的歌剧总是令人期待。2015年6月17日至21日国家大剧院倾力制作的歌剧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歌剧《日出》(作曲:金湘;编剧:万方;导演:李六乙)吸引了很多音乐界、戏剧界专家和观众的目光。已经有10部歌剧在手而且又不断创新,不重复自己的金湘此次会给这部人们已经熟知的名著带来什么样的歌剧版本,确实令人充满期待。连续七天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的观众说明了大家对这部歌剧的肯定。  
2013年11月中旬,徐沛东应邀来汉参加武汉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庆典活动。晚上,我们在他下榻的酒店房间里,欣赏了他刚刚录制完成的一首新歌,即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廖昌永担任独唱,听完后大家都拍手叫好。我对沛东说,听完此歌的第一感受是有意义、有意思、有意外。  作为伟人和诗人的毛泽东,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诗篇都像是一首首好的歌词,颇具音乐性,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充满想象的空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重传统似乎早已是不言而喻的常理。尽管对传统的尊重,有的时候源于我们的良知,有的时候需要我们从音乐学家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的专业学识。但传统对于当代演奏家、演唱家究竟意味着什么?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究竟该如何把握?表演艺术家该怎样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等核心问题似乎很少被人们深思。  一、关于中国传统音乐——  来自荷兰音乐学家的批评  如果说10年前(2003)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Frank Kou
10年是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 1810—1856)诞辰200周年。时过境迁,当我们缅怀这位音乐家,重温他的音乐创造和人格特征时,闪现在我们脑海里的还是他那敏感多思,忧郁恍惚的人性内容,也正是基于这些与众不同的个人禀赋,奠定了他那在幻思与冥想中沉湎,在亢奋与消沉中腾跃的艺术基调。这种特质,通过音乐家自身的主观臆想以及独特的内心体验,使他的艺术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韵
2012年12月23日晚,河南艺术名家推介工程“江山多娇——方可杰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在郑州河南艺术中心成功举办并引起了强烈反响,再次证明了方可杰交响乐作品与听众的共鸣、交响乐中国民族化的成功探索。6年前,2006年11月19日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同样由谭利华执棒的北京交响乐团演奏了“故土——方可杰交响乐作品音乐会”。那次音乐会是方可杰第一次举办个人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成功地向听众展示自己的音乐创作
2013上海国际管乐艺术节在沪盛大举行  2013年4月29—5月1日,由中国音协管乐学会和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区政府等12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华号角——上海国际管乐艺术节在沪举行。  本届管乐艺术节涵盖开幕黄浦江大巡游、管乐嘉年华、中外行进管乐表演专场、全国非职业优秀行进管乐展演等四大板块,来自欧洲、大洋洲、亚洲和国内五十余支管乐团队,逾三千五百名乐手参加演出。  据中国管乐学会主席于海介绍,本届
黄虎威教授去年就荣升为“80”后了,但他对音乐的那份挚爱恍若十八,执着而浓烈。行走田野之后,他用五线谱画出了《巴蜀之画》、《阳光灿烂照天山》、《赛里木湖抒情曲》、《嘉陵江幻想曲》、《峨眉山月歌》等锦绣山河:漫步书林之间,他用方块字解读他乡乐语:《和声写作基本知识》、《转调法》、《斯波索宾等习题解答》等。耕耘杏坛之上,业精于勤而桃李芬芳。  情定和声  杜梦甦(以下简称“杜”):黄老师,您好!201
本刊讯 第二届中国弓弦艺术节于6月26—29日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本届弓弦艺术节延续了首届对二胡艺术的创作、表演、研究、教学以全方位展示的思路,并在整体设计上呈现出新的特点。除了将具有象征意义的“四海弦风”专场音乐会作为开幕式外,还包括另外3场音乐会:名家经典——当代小型二胡创作专场音乐会、新秀新曲——二胡获奖选手新作品专场音乐会、多元交汇——移植跨界二胡作品专场音乐会。艺术节期间举办的教学专题研
章》是作曲家郭祖荣于1968年秋天创作的一首中提琴与乐队作品。虽然它仅是一部不到一百小节的室内乐小品,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复杂的创作背景,到目前为止还是一部未被公]的“雪藏”作品。但这部“雪藏”之作,无论在创作过程、创作手法还是艺术特征方面,都在郭祖荣整个音乐创作进程中具有转折性地位,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一、创作缘起  1966年,随着“文革”风暴刮至东南海岸一隅的福建省,郭祖荣在这场风暴中被冠
2013年国家大剧院推出了中意两国共同制作的歌剧《纳布科》,世界级大师多明戈的加入以及威尔第诞辰两百周年的时机使其受到了很大关注。作为国家大剧院的保留剧目,《纳布科)今年4月底再次上演,虽然演员阵容以及乐队指挥有所改变,但是舞台布景、服装以及戏剧表演均保留了去年的制作。今年《纳布科》上演一个月之后,威尔第中期代表作之一的《游吟诗人》在大剧院亮相。虽然选用了圣经题材,《游吟诗人》的题材取自15世纪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