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间差异性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OU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日两国自古交往密切,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巨大,日本文化的起步与发展可以说沿袭了特定时期中国文化的很多元素。古代日本非常重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本国的很多特色文化。但无论怎样发展演变,日本文化基因中的很多文化特点都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影子,这在饮食文化、茶文化、书法文化,甚至国民素养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辩白文化,日本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道歉文化。日本人习惯说对不起,常常以表达歉意作为交流的起始点。这种道歉并非出于一种礼貌,而是出于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或者自身给别人所带来麻烦而表达的一种由衷的致歉。中国人在表达上更注重解释,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中国人在犯错后首先解释原因,力求让对方知道事情的确切原因或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与中国人好面子有一定的联系,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为自己找借口,更多的是想说明自身处境,借以表达身不由己或者情有可原。
  日本人治国讲究自由合理,中国人则崇尚发愤图强,这与中日两国国情密不可分。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国力衰弱,人民困苦,中国人民只有依靠自身的坚忍不拔与刻苦努力才有出路。中国是勤劳善良的民族,自古以来中国很少依靠外来力量实现自身的发展,而是更多的将希望寄托在自身的努力上,不甘为人后。纵观中国历史,多少辉煌灿烂的成就是中国人通过自身一代代顽强不懈的努力实现的。日本人以合理为原则,他们所说的合理也是基于自身文化价值的,他们认为忠是合理,认为有序是合理,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文化认同与日本的发展轨迹不谋而合。在当代的中日两国社会中,中国人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这也是发愤图强的一种外在表现;日本人则讲究团队与合作,他们强调重在参与,不求名次。中国人将自身的文化价值渗透到教育的各个角落,主张精英教育,强调学生个体素质与能力,各类所谓的状元层出不穷;日本教育体制则明显不同,日本青少年教育形式丰富多彩,课外社团林立,学生有很多自我空间,在学生期间去海外旅游等现象很普遍。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个人素养全面,但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日本教育体制下学生虽然兴趣广泛,但很多学生不爱学习,学生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很多中国人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日本人则普遍认为生活是为了工作。在日本,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街上的行人个个行色匆匆,他们将个人的中心定位于服务,个人的一切都服从并服务于工作这个核心。中国人更注重家庭理念,他们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应服务于家庭生活。
  在日本,婚姻的观念正在逐步发生转变,很多日本人不愿再走入婚姻的围城。单身贵族是很多日本年轻人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流行语。近年来,日本国内的离婚率不断上升,这一方面与日本人紧张的工作节奏有很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与日本人对婚姻的看法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人历来以家庭为重,他们重视家人,重视家庭,重视生活,以天伦之乐为人生终极目标。中国人在工作与家庭遇到冲突时第一个想到的几乎都是家庭。他们在工作选择,时间分配,个人诉求等很多方面首要考虑的就是家庭因素。比如,工作单位离家远近,如果距离比较远,那么他们宁愿放弃较高的薪水和优越的工作环境;他们为了子女的教育宁愿放弃自身的发展机会;他们为了照顾父母宁愿选择减少应酬和交际等。成家立业是中国人对家庭最高的信仰,一切以家为核心理念,业只是成家后养家糊口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目前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很多问题还需要解决,如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他们的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相对完善。日本的老年人在退休后一般都会选择去社会福利机构,那里有健全的设施和完善的保障。日本老人退休后的生活可以有很多选择,如旅游,甚至返聘上岗等,他们一般可以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好。中国社会的养老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子女。再者,从中国社会的价值认同体系而言,养儿防老天经地义,很多老人,抑或子女,对养老体系甚至是持排斥态度。这些都与中国人浓重的家庭观念有很大的关系,他们讲求孝道,认为子女对老人的赡养是自己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使命。如果将老人放在养老院是一种不孝的表现,是自身道德沦丧与人格扭曲的一种表现。尊老爱幼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他们从来不将老人看作一种负担,常常以长者相称,老人的意见在中国年轻人做出决定时能起到莫大的作用。中国人重老,决定他们很难将两代人在生活上割裂开来。再者,中国的养老体系目前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中国人重视饮食文化,他们会吃能吃,热情好客。中国人请客时,饭菜一定要有剩余,如果饭菜刚好或不够,主人会感觉颜面扫地;日本人则要求恰到好处。中国人喜欢吃热的,日本人则善于冷食;中国人认为盐是百味之首,日本人则喜欢甜食;中国人重视量与质,日本人重视质;中国人饮食内容五花八门,日本人饮食范围则相对单一。
  中国的茶文化与日本也略有不同。中国人讲究品茶,从茶叶的制作,茶具的选择,茶室的布局,沏茶水的选择,冲泡的方式等都下足了功夫。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即泡茶的过程抑或工艺流程,他们并不看重茶叶本身,这与我国广东省的功夫茶与这多少有些相同。日本人讲究喝茶的心态、礼仪、情趣等,他们通过这些来表达对茶文化的认知。
  在婚恋方面,日本社会与中国社会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讲究门当户对,日本人讲究对自由婚恋的追求;中国人保守,日本人相对开放;中国青年人比较重视父母的看法,日本年轻人更看重自身的想法;中国人对同居比较慎重,日本人认为同居是相互了解的一种方式。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向前,国与国之间相互渗透与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必可避免地会与另一个国家的文化会产生碰撞。中日两国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很多矛盾对立;既有优秀文化的积淀,也有遗留的文化弊端。只要我们本着包容理解、兼收并蓄的态度去相互吸收文化元素中优秀的地方,剔除糟粕,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才能日益加深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生活中可以选择与谁为邻,但国家间不能选择。中国和日本的和平友好是人心所向。中日间的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国友好发展的必要措施,对两国人民具有重大意义,只有通过交流我们才能加深了解,面向未来。也正是通过交流,我们才能优势互补,进一步促进双方的发展与繁荣。
  (西安文理学院)
其他文献
教学在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基础作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因为历史与现实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为发挥教学在高等师范教育中作用,笔者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21世纪,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迅猛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而大量的历史与现实无不证明一个道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的振
期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翻译家中,傅东华先生(1893-1971)无疑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他不仅仅是一位译者,也是作家、教育家、批评家,还是杂志的编辑和出版者,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会中做出过卓越贡献。他不但翻译过大量的前苏联及欧美的文学作品,而且也翻译过许多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文学作品方面,傅东华以小说翻译见长,尤其是现实主义的小说,如Gone with the Wind的汉译版《飘
期刊
“方法”是一个用来模拟类所具有的能力,动作或者行为,一般为名词。但它也有很多不同的含义。中国古代,“方法”一词是规矩和规则的意思。《墨子·天志中》:“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方法也指一种门径。冰心《南归》中提到:“(我)除了将一切交给上天之外,没有别的方法了。”而现在方法指的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  方法论就是关
期刊
古希腊文学是后世东西方文学的发源地,特别是古希腊神话,就像一根魔法棒,在中西作者的挥动下变成一篇篇令人称奇的故事。本文主要论述古希腊神话中父与子的关系以及对后世中西方文学创作的影响,具体来说是父与子的冲突的原型对后世东西方文学的影响。  一、古希腊神话中的“父与子”  希腊神话中克罗诺斯取代了父亲乌拉诺斯,后又被自己的儿子宙斯取代;《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之父拉厄耳忒斯是住在乡下的,在与奥德修斯阔别
期刊
翻译研究的一般途径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系统功能理论是语言学理论中的主要流派,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翻译研究也同样可以从系统功能理论中吸收养分,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和预测方式。本文拟通过对《大钱饺子》及其英译文进行语篇分析和翻译质量评估,以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叙事散文翻译中的应用价值。  翻译是一种基于语言的活
期刊
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春雨物语》中《海贼》篇里对《续万叶集》(即后来的《古今和歌集》)的题目、假名序中的“言の葉”两处(后简称评论①②)论述来分析上田秋成的王朝思想。笔者认为,晚年的上田秋成通过对和歌的看法,委婉地表达了其对王朝的批判态度。  《春雨物语》是上田秋成在去世之前一直不断修改10年的小说集,由基于日本社会和历史的十篇短篇小说构成,可以说是上田秋成人生最后一部苦心之作,有非常高的
期刊
在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实际中,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课程中,我们尝试了翻转课堂的模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重点培育学生理想人格、完善道德品质、提升政治素养,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012年以来,对当前的大学教学改革、对大学学生学习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大规模
期刊
旅游文化产品是指在旅游中包含的有关旅游地区文化特色的产品,这其中既有关于旅游地的文化传统的无形产品,也包括一些特产和其他形式的有形商品。插画艺术的运用极其广泛,在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宣传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在了解滁州旅游文化产品的发展现状后,针对其优势和劣势,提出插画在各种旅游产品中的应用、发展和趋势,以插画做宣传,旅游产品也促进了插画艺术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滁州旅游文化产品
期刊
在我国,水墨艺术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在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促进艺术发展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传承文化模式下,高等院校在开设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如何吸纳和应用水墨元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提高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和分析水墨画艺术与平面设计的融合和创新,注重水墨艺术在平面设计中彰显出的艺术价值,这对传承我
期刊
废名的小说一直被读者们认为主要是突显乡村的和谐与恬静,但实际上,废名小说字里行间仅有的那丝温暖无法掩饰其深层的忧伤,其代表作《河上柳》《阿妹》《桥》及《莫须有先生传》等都是在平白的叙述中隐藏着内心的苦楚。  汪曾祺曾经评价废名的作品为以诗写小说,小说就是诗。确实,在废名的许多作品里,都蕴含着一种隽永悠长、耐人咀嚼的诗意和情趣,具有一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悠然自在的乡土情怀,这便会让人们怀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