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及其他

来源 :小溪流(成长校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ft9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脸——人身上最具表现力的部分。一滴泪,一个笑容,就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刘继庄《广阳杂记》云:“驴鸣似哭,马嘶如笑。”钱钟书在《说笑》一文中驳道:“马并不以幽默名家,大约因为脸太长的缘故。”由此可见,某些具有特点的脸可以给人以特定的印象,例如胖脸易给人以和善的感觉,苍老的脸易给人以慈祥的感觉……
  脸上的表情最忌刻意为之,“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钱钟书《说笑》)”。脸上的表情,应是自然流露的,发自内心的。比如大家都赞美微笑,却不能刻意地去提倡,“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拘的弄成刻板的(钱钟书《说笑》)”。
  况且,脸上或许可以假装微笑,心里却难以假装开心。
  脸,除了承载表情之外,更承载着国人的某种精神意象——面子。鲁迅在《说面子》中说道:“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条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做‘丢脸’。”至于这条线的具体位置,因人而异。“例如车夫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并不算什么,富家姑爷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才成为‘丢脸’。(鲁迅《说面子》)”所以说,所谓的丢脸就是一个人做出低于他身份、档次的事情来。但什么才是符合他或她身份、档次的事情?这个问题当事人回答不了,它得由他或她身边人的意志来决定。可笑的是,在我们周遭议论这些事情的人往往都是相夫无力、教子无能的三姑六婆。
  脸之于现在,可以用来伪装某些表情,以达到麻痹或奉承某人的目的;之于古代,则成为衡量一个人品德和才能的标准。
  对于“脸”的苛求,自古有之。上到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似乎都有一个具体化的“脸型标准”。比如说王侯非同凡人,相貌就必须有格局奇特的地方,最好是“狼貌”、“虎貌”甚或“鹿貌”……
  曹操和朱元璋算是特例了。不过幸好他们是开国之君,标准也可以由自己来定,这才避免了被臣下取笑的尴尬。
  这种“以貌取人”的现象愈演愈烈,至清朝为盛。清朝选举人才的制度除了人尽皆知的科举制度之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近乎苛刻的制度——“大挑制度”。所谓“大挑”,“挑”的不是举人的文章而是他的脸型,概括起来是八个字:“同”、“田”、“贯”、“日”、“身”、“甲”、“气”、“由”(意思是:“同”、“田”等字形脸为上等脸型,“贯”、“日”等字形脸为中等脸型,“身”、“甲”等字形脸为下等脸型,“气”、“由” 等字形脸连下等都排不上)。脸型虽然多样,一个举人却除非有一张“上二等”的脸才有做官的资格。所以在那个时候一个人能不能做官,完全得看自己父母是否“给力”,“结晶”出一张“上二等”的脸。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大挑制度”对脸型极其挑剔,却也有人因为丑得“别具一格”而幸运入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搏出位”。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当下选秀、选美节目中为什么会时不时地蹦出一个长得“极具创意”的人,来挑战我们的视觉极限和心理承受能力。
  脸在西方的意义就简单多了,它只关乎美丑。左拉《陪衬人》中丑陋的女人们将自己的丑陋出卖,以衬托贵妇的美丽;雨果《巴黎圣母院》中丑陋的敲钟人却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助人为乐。我举出这两个例子不仅仅是为了凸显和歌颂后者的美德,毕竟前者也是为生存压力所迫。我想说的是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是卑微的,他们的灵魂都是痛苦的,可如果这仅仅是由于他们那张丑陋的脸而造成的,未免就有些悲凉了。人们或许会关注丑陋面容下灵魂的美丑,却从不在意丑陋面容下那颗灵魂的痛苦。毕竟,“一个痛苦的灵魂于进步是无伤大雅的!人类在进步(左拉《陪衬人》)”。
其他文献
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探究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研究探索的方式主动地阅读,以获取有关知识的一种学习模式。下面以“探究叠字的艺术效果”为例,谈谈研究性阅读。  一、兴趣是开启研究性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培根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叠字总是脱口而出。人们的称呼就多用叠字,如“爸爸”“妈妈”“姐姐”“弟弟”等,尤其是孩子的叠音名特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他们遇到高兴的事情,一时得意、快乐、满足,不知衰老即将到来。  行笔至此,王羲之已经完全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用笔自然也更加娴熟大胆,表现更加丰富。前面多用中锋,这里开始出现侧锋,如:“所、遇、然”中的粗笔画,就是侧锋写成。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称:“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意思是中锋行笔,笔画有
【摘要】本文笔者就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做一点探讨。  【关键词】物理课堂 中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69-01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创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适应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