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的真心话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drop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件事情我很确定,每次说的话都是临时起意。
  如果有人问我:“你对A有什么看法?”我可能回答B,可能回答C,也可能回答D,或E,或F,总是没有连贯性。不只是受访如此,我写书的时候也是如此。
  我说的话会根据现场状况、气氛、趋势而不断改变,甚至常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倒不是在捉弄访问者和读者,也不是说谎,更不是隐瞒自己的真心话,我只是认为对某件事物的看法可以千奇百怪。
  有人问我喜欢橘子吗?今天我回答喜欢,明天可能就回答痛恨,所以我认为人根本没有真心话。
  现代人认为说真心话是好事,说真心话的人是好人,但我就是不懂说真心话有什么意义可言。谁敢保证真心话不会变?现代人只是先说一句:“我说的是真心话。”然后迎合着对方胡说一通,社会就当它是真心话了。冷静下来想一想,愈考虑对方的想法,说话的立场就愈不固定才对。
  我认为真正的真心话其实都是些屁话,比方说肚子饿了、想搞那女的、想拉屎、想要钱、想喝酒……这些低级的下半身话题才是不折不扣的真心话,其他哪有什么話算真心话?
  在丧礼上看到遗孀泪如雨下,你说:“不知道她往后怎么过活,想到这儿,我都要哭了。”我不觉得这是真心话,男人的真心话应该是先矫情安慰,然后乘虚而入。
  只有我这样想?或许女人不懂这些……这先不提了。
  当今民众所说的“真心话”当然不是这种东西,那会是什么?就是挂名“真心话”的场面话。
  如果探究真心话到一个极点,就会追溯到人类的本能。
  世上要是真有真心话,这些肯定最真。
  如果山林大火烧死了上百只动物,狮子或野狼不会伤心落泪,只会开心地吃天然烤野味。人类基本上也是一样,只要自己跟自己的家人开心就好,素昧平生的人落难、出糗则是天大的笑话。落语桥段常提到火灾时围观的群众,看火扑灭了就觉得失望,看火又烧起来则手舞足蹈。观众听了这种桥段会捧腹大笑,证明了这就是真心话。
  再看看电视和报纸上的新闻,杀十个人的新闻稿幅会比杀一个人来得大,也是一个道理。主播跟名嘴苦着脸说这件事情很惨,大家要记住教训。但如果报道这件惨案会降低收视率,电视台一定立刻停播,才不管它有什么教训。
  电视台的真心话就是收视率,而不是社会教育,观众当然也不是为了学得教训才去看新闻,只是跟乡民一样爱凑热闹。如果有人特地跑到邻镇看火灾,绝对不是为了看屋主一家在火势扑灭后开心的表情,也不是为了记住火灾的教训。
  我不是说人性本恶、人性扭曲,也不是主张任性没得救,就是喜欢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人当然也有同情心,只是我不懂原理罢了。
  要是我看到小孩在河里溺水,也会想办法伸出援手,这不是为了做做样子,纯粹是人类有这样的心理机制,但会不会真的跳下河里去救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件事情就先不讨论。
  我想说的是,人并不靠真心话过活。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普通人,就算经过社会的变迁,杀人与盗窃都不再算是犯罪,对杀人与盗窃应该还是有很强的抗拒感。不过,这毕竟只是人为打造的第二本能,还是无法抵消大自然所赋予的本能。
  我想当今社会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道德已经落伍,所以替换成环保、爱地球之类的道理……这我也不再多说,懂的人自然懂。
  总之,人活着就是在压抑真心话,社会就是建立在场面话之上。搞笑就是攻击场面话与真心话之间的矛盾。正因为不能说国王光屁股,小孩子说了国王光屁股才会惹人发噱。
  我再说一次,真正的真心话就是乱七八糟的欲望。现代人说的真心话,只是另外一个水平的场面话罢了。
  我觉得好久好久以前的原始人在还没发明场面话之前,生活一定很开心。距今数千年前的人类,喜乐的源头跟现在肯定相去不远。不管文明如何演进,味觉不会比较发达,性感带也不会比较敏感。
  文明做了什么?就只是把取得快乐的过程变得更复杂,人们不追着鹿跑,改成去公司上班,要挤通勤电车,还要听领导的废话。我是没有当上班族的经验,不过演艺圈也好,电影圈也好,其实都差不多,我也想过自己究竟在干什么。
  但是,我也不能把生活变单纯,回去继续追着鹿跑,因为我这个年纪在当时只是拖油瓶,早就被扔去深山里等死。所以,我现在只能活在场面话的世界里。
  选自《虚伪的真心话》
其他文献
应邀到扬州听刘扬先生弹古琴,我欣然允诺。飞机晚点,到达扬州时,天已黑透。到宾馆放下行李就往刘扬先生的琴馆走。刘扬先生琴馆在扬州东关的一条老街上。天上飘着霏霏细雨,是那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雨。几年前,我来扬州也遇到过一场雨,那是具有冲刷、清洗力量的大雨。那一次,我是奔着瓜洲渡去的,奔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去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个诗人一生的追问。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座城市能
夏日长长,宜于读书。好比人之中年,去了浮躁,多了沉稳,人生渐趋佳境。夏天也是如此,暗了“嗾人狂”之春色,远了“迷人眼”之乱花,有的只是沉静、淡定和从容。这正是静心读书的最好时光。夏天,书房的颜色宜简不宜繁,宜冷不宜暖。“绿满晴窗草不除”,周边环境得自然之景为最佳。倘使地面无草,窗前有树也行。参天高树,几根树枝,披一身丛丛簇簇的碎叶,于窗前探头偷窥;或挂几片宽大的叶儿,于窗前轻轻摇曳。这样,夏日阴阴
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他也反对“以怨报怨”,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对方对我们的无德行为,不仅导致我们被无德伤害,还导致我们自己无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的滥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的无约束的报复。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是
唐显庆三年(659年)冬,爱州(今越南清化)一所破旧衰败的宅子里,褚遂良坐在摇摇晃晃的竹椅上晒太阳。他眯缝着眼,手捋着花白胡子,一遍又一遍地想着自己上书高宗的时间,算起来都已经有小半年了,不说“十万火急”,就是平常信函也够跑几个来回了,高宗即便再忙,可行与否也该给自己回个信啊。也不是他盲目自大,自我感觉太好,因为他确实有大恩于高宗。太宗生前有多个儿子,各有长短,也争得很凶,所以储君一直没有定下来。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这半阕词乃谪仙人李太白所作,表的是我华夏族传说时期的治水英雄大禹的丰功伟业。大禹,本姓姒,名文命,受禅成功称“禹”。禹的出身堪称“龙血凤髓”,其父曰鲧。鲧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昌意父乃华夏人文始祖黄帝。瞧瞧,三皇五帝,其祖有二,够牛吧,碾压了无数官二代。禹的母亲乃有莘氏部落的女儿,名曰脩己。这脩己
马谡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政府官员,深受丞相诸葛亮的器重。他在《三国志》中有传,很简略。诸葛亮北伐魏国,让马谡为先锋,守卫战略要地街亭。马谡不在街亭要道下寨,却率领军队驻扎在山上,结果被魏国将军张郃率领的军队团团围住,断了粮道、水道。这样,马谡的军队不战自溃,街亭丢了。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退无所据,被迫全线退兵,北伐以失败告终。马谡作为先锋对这次失败,应负重要责任。所以被收进监狱,死在监狱,年仅三十九岁
阳谋其实就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计谋,而由于各种原因,即使对方看出了最终目的,也没有办法应对。相较于阴谋,阳谋虽然光明正大,但却通常令对方无可奈何;阴谋则不同,阴谋一旦被对方识破,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二桃杀三士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
小时候,幸福就是盼望着早早放学,跑回家吃妈妈做的简单却可口的饭菜;就是盼望着早早过年,换下那一身布满土尘已一年的旧衣服;就是盼望着夜晚早早到来,全村人聚在那神奇的"黑匣子"前观看《霍元甲》……长大了,一个人就像一只离群的大雁,漂泊在外,遇到风,经过雨,苦苦追寻心中的那片艳阳天。一番追逐过后,终有属于自己的"晴空"。在这"晴空"里,我也曾品尝过幸福的味道,甜甜的,沁人心脾。但渐渐地,我和身边的大多数
大约三十年前,我在张家口一家澡堂洗澡,翻翻留言簿,发现有叶圣老给一个姓王的老搓背工题的几句话,说老王服务得很周到,并说:“与之交谈,亦甚通达。”“通达”用在一个老搓背工的身上,我觉得很有意思,这比一般的表扬信有意思得多。从这句话里亦可想见叶老之为人。因此至今不忘。“通达”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澈,不太容易着急生气发牢骚。但“通达”往往和冷漠相混。鲁迅是反对这种通达的。《祝福》里鲁迅的本家叔叔堂上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达,忧郁更成了传染的通病。“忧郁症”已经如同感冒病毒一般,在都市悄悄蔓延流行。忧郁像雾,难以形容。它是一种情感的陷落,是一种低潮感觉状态。它的症状虽多,灰色是统一的韵调。冷漠,丧失兴趣,缺乏胃口,退缩,嗜睡,无法集中注意力,对自己不满,缺乏自信……不敢爱,不敢说,不敢愤怒,不敢决策……每一片落叶都敲碎心房,每一声鸟鸣都溅起泪滴,每一束眼光都蕴满孤独,每一个脚步都狐疑不定……一个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