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类型对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来源 :江苏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chiren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纤维类型对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对分别使用钢纤维与玄武岩纤维配制的不同配比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抗压、抗折性能试验,研究纤维类型对混凝土抗压、抗折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使用钢纤维与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纤维均能配制出性能良好的高性能混凝土;钢纤维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抗折性能均优于玄武岩纤维高性能混凝土;掺入钢纤维可以有效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掺入玄武岩纤维会降低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
其他文献
地铁控制中心由于工艺需要,6层OCC控制大厅和NCC调度大厅中间抽柱形成2层通高无柱空间,屋面出现较多大跨结构,综合比较了型钢混凝土梁、钢梁和桁架结构方案.桁架方案最为经济
树形结构因其高效的结构性能与生动的形态特征,已在很多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和推广。文章以树形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树形结构案例进行分析,阐述树形结构的技术发展史,剖析结构体系特点以及单体构形要素之间的技术逻辑,厘清树形结构力、几何、材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树形结构提出新的设计思路。
基于装配式钢牛腿节点静载试验,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形式的牛腿节点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状态、耗能特性、承载性能、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装配式钢牛腿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其耗能性能弱于焊接式钢牛腿。肋板与侧板的连接处、螺栓以及栓孔处应力集中,是节点的薄弱位置。肋板厚度和偏心距是影响节点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肋板厚度的加大和偏心距的减小均可提高节点的耗能特性。随着肋板厚度的增加,牛腿刚度和承载能力变大;随着偏心距的增加,牛腿的刚度和承载能力降低。
结合工程实际及工程施工特点,通过对过往屋面成型缺陷的了解分析,加强质量管控意识,改善目前现有的施工技艺,重视屋面一次性成型率,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屋面渗漏、屋面感官差
1994年Northridge地震和2001年Nisqually地震时,由于向斜基底对地震波的聚焦效应,造成了异常的破坏情况.文章介绍了基底界面的几何形状、沉积物速度和基底地形的深度对聚焦效
本工程位于苏州市区,紧邻轨道交通1号线,基坑开挖深度约18.1 m,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撑的支护形式。文章从支护结构体系稳定性及止水作用两个方面确定地下连续墙入土深度,结合钢筋笼吊装过程的稳定性、混凝土浇筑时型钢接头的变形,对地下连续墙钢筋笼配置进行优化。
本工程为超长结构,水平向最大长度达226 m,未设缝,补充了温度应力计算,并采取其它构造措施控制楼板裂缝。平面存在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补充中震弹性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楼板连接薄弱处予以加强。对于扭转不规则,则利用楼梯间设置型钢混凝土斜撑控制建筑物的扭转。对于下沉广场处一层楼板大开洞,采用嵌固在地下室顶板和嵌固在地下一层楼板模型包络设计配筋。
针对常州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开展了数值模拟和解析法判定基坑突涌的对比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基坑突涌的机理为隔水层厚度过小,将无法抵抗下方承压水顶力,在隔水层和承压含水层界面处产生裂缝并持续发展直至贯通;均质连续体分析法认为土体内部发生顶升剪切破坏导致了基坑突涌,而隔水层拉裂破坏判别法则认为隔水层表面土体发生拉裂破坏导致了基坑突涌,建议隔水层临界厚度取以上两种方法计算的大值;结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的建议报警值,相比于基于强度破坏的判定标准,基于变形控制判定标准的基坑突涌数值模拟能提出更为合理的
近年来,我国市政工程建设迅速发展,与既有地铁线网交叉的现象越来越多,给地铁结构安全保护带来严峻考验。顶管法施工因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广泛地被应用于市政管线上穿或下穿既有构建物建设中,文章以南京某综合管廊穿越既有地铁隧道为实例,从地铁安全保护角度出发,对管廊穿越方案提出优化措施:一是优化管廊纵断面,由下穿隧道方案调整为上穿方式;二是隧道周边土体MJS加固。通过上述措施,项目实施过程有效控制了地铁隧道变形,确保了地铁隧道结构及运营安全,为类似穿越地铁区间的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以一栋高层办公楼建筑为例,简要阐述了高层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体系的设计过程,注重概念设计和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通过连接节点合理的构造措施,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性,实现装配式结构与现浇混凝土结构基本等同的要求。预制构件的标准化、连接节点的简单化以及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室内装修一体化设计与装配式结构设计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