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未百年,死于孤独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孤独》和众多外国名著给我的第一感觉一样,内容复杂,人物众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写作顺序也多采用倒叙和插叙,初读甚至一度因为晕头转向,理不清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放弃深读。但是第二次将人物对号入座后再读,便被书中所渗透和传达的孤独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作者赋予了人孤独,同时又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孤独的:“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然而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及的孤独也与我们理解的狭义的孤独不同。带上时代背景与作者的身世细细品味,孤独似乎又为我们呈现出了另一番模样。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接受了采访,对孤独的解释似乎很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那一刻,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我脑海中逐渐明晰起来:他渴望拉丁美洲的民众团结起来,共同走向文明,开放与繁荣。
  此外,《百年孤独》的魅力也在于离奇的故事情节。贯穿整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们不时会见到鬼魂。“这些鬼魂象征着是马孔多挥之不去的过去。事实上,这些重复出现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历史的特定发展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布恩迪亚和整个马孔多都是鬼魂。他们被自己的文化所隔离和排斥,社会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处处依赖他人。更可怕的是他们已经完全接受这样的现状,不思改变。”书中的宿命论暗喻了古往今来导致了历史不断重复的意识形态,也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使得拉丁美洲的历史被解读成了一个循环,一个不可能出现变革的循环。书中的旁白也加强了这种宿命论给予读者的压迫感。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97年月29日小说发表。9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liuxue86.com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作为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女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布恩地亚家族由于内战和外敌,原本安定的生活转瞬消失,家族命运急转直下。与此相对应,在拉丁美洲,内战连连,又有欧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时,家族的愚昧也拉美自身落后的写照:家族成员的乱-伦与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对落后和愚昧,布恩地亚家族不是追求变革,而只是面对过去,等待着“猪尾巴”的重现。这样不思进取,最终只能导致马贡多的落后,布恩地亚家族的衰败,最后不可避免的被一阵飓风吹光。同样,似乎也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变革,最后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其他文献
摘 要: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是在哈萨克民歌《玛依拉》的基础上,由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胡廷江运用花腔的创作技法将作品进行了变奏,并由青年歌手常思思运用民美唱法进行演唱,深受广大群众喜欢。中国民族声乐在当今国际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大量吸收借鉴国外先进艺术成果进行二度创作,也由此开辟了中国民歌创作的新道路。  关键词:《玛依拉变奏曲》;创新;变奏  一、《玛依拉变奏曲》的创作背景  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期刊
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是音乐实践中的三大重要环节,然而音乐创作是音乐实践的基础,创作的背景与社会和时代的息息相关,表演是创作和欣赏的中介环节,欣赏则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  音乐创作的灵感与其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如歌剧《白毛女》它是由鲁迅艺术学院老师与学生集体创作的大型民族歌剧,这部中国的新歌剧已经成为了红色经典。在政治上,1942年5月2日,在陕西延安毛泽东曾发表《在延安文艺
期刊
我对于曾国藩的认识是从初中开始的,那时,老师在讲解近代历史——洋务运动这一课时,提到了“刽子手”曾国藩。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深入,尤其是在上研究生学习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人物史以后,我对曾国藩认识更加深入了。因此,我通过阅读何国松主编的《曾国藩传》及其《曾国藩家书》后,谈谈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和识人取人之道。我想,这对于当今快节奏工作、生活、学习的人们来说有可取之处。他的治学之道和识人取人之道为成功
期刊
摘 要:鲁迅的《肥皂》自发表以来颇受争议,评价两极分化。在这篇极短的小说之中,却蕴含着鲁迅对于人性、对于社会诸多问题的思考和讽刺批判,全文无一褒贬之词,但讽刺之意却力透纸背。从题目到内容、从结构到语言,形成了一张讽刺的密网,这足以见鲁迅高超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鲁迅;肥皂;讽刺艺术  《彷徨》中的《肥皂》自发表以来评价褒贬不一。贬斥者认为它其貌不扬、毫无特色,如李长之说:“《肥皂》的毛病则在故意
期刊
摘 要:B&B是一种源自欧洲农村的旅游业,他们存在于世界各地,如何使民宿注重提供住宿与餐饮的同时,配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让游客享受多姿多彩的体验,使其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继续焕发新时代的魅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我以敦煌为选址地点,思考设计过程中如何处理民宿所需要的居住建筑空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平衡问题,通过大量提取敦煌壁画中传统纹样素材、壁画故事以及模拟壁画中的家具,展现出古代的生活场景,使其融
期刊
摘 要:在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剧坛与银幕上,《龙须沟》堪称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以对比鲜明、真实质朴的手法,通过对生活于北京一条臭水沟旁的下层劳苦者解放前后生活巨大变化的成功描写,真实生动地揭示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群众疾苦和人民群众真心真意拥护新政府的全新主题,为新社会高唱了一曲热情洋溢的颂歌。其作者老舍(1899一1966)是中国“五四”以来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期刊
1961年,正当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创作停滞,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向他推荐墨西哥小说家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帕拉莫》那个夜晚,我读完了第二遍佩德罗·帕拉莫》才躺下睡觉。自从我在波哥大一家凄凉的学生公寓里谈卡夫卡的《变形记》那个可怕的晚上以来,我还从没有这么激动过……他的作品不过三百页,但是它几乎和我们所知道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一样浩瀚,我相信也一样经久不衰。”《佩德罗·帕拉莫》是一部极为深刻,极为
期刊
本文概括的讲述从商代青铜器出现到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工艺。青铜器是诞生于人类文明的一种器物,最早出现在六千年前的苏美尔文明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其中最早期的青铜器代表是雕着狮子形象的大型铜质刀。青铜器是由红铜与锡的合金制作的青铜合金制成的一种器具,在两千多年前逐渐被铁器所取代。青铜器早期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是一種世界文明的象征。四千多年前的中国青铜器开始发展,并且制作精美,器型众多,在世界青铜其中享有很
期刊
摘 要:梦是人潜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既是虚无缥缈的泡影,却又能引发人无穷尽的创造灵感。尤其对于文人来讲,这种由梦境带来的创作灵感表现的更为明显,本文就清代满族女词人顾太清仅存的七阙记梦词进行分析,试图探索词人梦中所体现出来的隐性情感。  关键词:顾太清;记梦词;梦中人;梦中事;梦中景;暮年之梦  梦以它特有的神秘感受到古今文人的青睐,他们对梦情有独钟,借其创作大量的文学作品来表达情感,这些与梦有关
期刊
摘 要:首先对“道德”予以界定: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道德是社会的道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道德与艺术的紧密联系,本文将以书法为例,谈及书法与道德。艺术创作者应把美和善统一在一起,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艺术和道德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的生活中正确处理好涉及到的艺术与道德
期刊